大家好,我是肖文杰,我谢谢小亚,这期呢我们来讲一个我已经关注了大半年的非常重要的汽车行业的新闻,就是欧盟对于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在 6 月 12 日 呢,这个调查的靴子可以说是落下了一半,就欧盟宣布对中国车企到欧洲的电动车征收不同额度的关税,其中税率最高的上汽达到了 38.1%, 就是额外的啊,再加上欧盟原有的 10% 的关税,相当于上汽在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出口到欧洲就要缴接近 50% 的这个关税。
这个反腐贴调查从 2023 年 9 月 13 日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兰宣布以来呢,就引发了行业的很大的关注,它可以说是目前中欧之间最关键的贸易问题,因为电动车这个行业不论对欧洲还是对中国来说呢,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支柱产业,它都影响着上千万人的就业。
呃,这个上千万人不是虚数,不是虚数,对两个国家在汽车产业上的关系又是那么紧密,所以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解决的。
嗯,或许是因为它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不论是政府层面的,企业层面的,媒体层面的,个人层面的呃,我感觉都是表态为主啊。
嗯,当然,在这种事情上面,态度和立场当然非常重要。
比如说我们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然后支持中国电动车到海外去等等,我觉得这些说法,这些态度肯定都是对的。
但我们想做的是在立场之外做一些基础的工作,就是把事情本身搞清楚。
那所以这期节目呢,我们会从四个问题入手,尽可能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解释清楚,说欧盟这次的反古贴调查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里是商业,就是这样。
那首先就是第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反哺贴调查究竟在调查什么?
其实在中国加入 WTO 之后啊,中国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就有两个关键词,就是所谓的双反,反补贴和反倾销。
那反倾销我觉得可能是这个当中听有更加熟悉的一个词啊,而且它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你用明显过低的价格,把一种商品大量的这个出口或者说倾销到另一个市场上去,占据了他们很多的市场份额,那这个行为就叫倾销。
那历史上呢,欧盟对于中国的光伏产品就发动过反倾销的调查,也是个非常著名的案例。
而反补贴呢,其实也有很明确的定义,指的就是出口国的这个政府啊,给某种商品特定的这个补贴,然后这个补贴的目的呢,是为了提升出口的业绩,或者说这个补贴的行为是和出口本身挂钩的,那这个就是反补贴也要针对的那种补贴行为。
嗯,所以说反补贴的反的东西其实是有特定限制,就是这个补贴是仅限在进出口贸易上,不是指所有补贴的对的。
但是我们说这两个定义呢,都是来自于 WTO 体系里边的这个一些法规和条例的,欧盟和中国呢,都是 WTO 的成员,所以在此之前,双方关于反倾销和反补贴的交锋也都是在框架之下的。
但是这种情况在 2023 年 又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在 23 年 的 7 月 12 日, 欧盟是生效了一个新的法案,叫做关于可能扭曲欧盟市场的非欧盟成员国的政府补贴的规定。
好长的法案,就简而言之,就通过这个规定之后呢,欧盟要反的那种补贴的行为,它的范围大大的扩大了。
首先它的对象是从物理的商品拓展到了金融或者是一些服务业的这个上面。
其次,它要反对的补贴行为也从原来的仅限于进出口这个关节,扩展到了各种的政府补贴,包括但不限于像注资啊,补助啊,贷款啊,贷款担保啊,财政激励啊,债务豁免啊,债务重组啊等等等等的,它这个逻辑是什么呢?
就这些补贴行为啊,很有可能产生你这个出口国本国的这个产业的产能过剩,而过剩的产能呢,会引导这些产品涌入欧洲,进而扭曲欧洲的市场。
刚刚讲到这两个改变的第一个点,就是从物理到金融,这个其实跟车没有关系,因为车本来就是物理的一个产品。
嗯,但第二个点就和这次电动车的这个反补贴调查紧密相关了。
简而言之,就是说,只要欧盟认为这个国家政府补贴给了这种产品提供了一些竞争的优势,然后最后这个产品又影响到了欧盟的市场,我就不用管这个补贴是不是专门针对进出口的,都可以去调查和处罚。
没错,而且还有一个点啊,就是这个补贴它不仅仅是说调查当年,当时的它可以倒查五年啊。
怎么还可以这样?
所以说这个反补贴的口子就扩得非常的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口子扩大了,才有了这次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
因为中国的电动车在出口的时候其实不会拿到政府的补贴的,这个是很明确的。
所以呢,在传统的 WTO 的框架下面,反哺停销和反倾销都适用不了欧盟中国这个电动车这个案例上面,嗯,但是在新的这个 23 年 的这个新规上面,你要说中国电动车在本土市场拿过很多政府的补贴网,那可是太多了,哈哈。
我们过去谈电动车节目里面已经反复提到了,就是电动车这么一个新兴产业,最初的需求肯定不是完全来自于市场的,而是来自于法规和政府补助的,这个不是中国市场的特色哦,全球都是一样的没错。
但是根据欧盟 2023 年 的这个新规,接下来我们就一直叫它新规了啊,这些补贴就被纳入可以反对的或者调查这个范围之内了。
甚至我们看到有些说法认为,说这一个新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中国电动车夺身定制的,因为在法规生效后两个月,欧盟就发起这次调查。
当然我觉得这个因果推论有可能有些阴谋论了啊,也没有足够的证据,但我觉得可以明确一点,就是欧盟的这个新的政策就是想要保护一些用原来的 WTO 的贸易规则保护不到的产业。
这方面呢,我们可以举一下反倾销的例子,就是为什么过去我们在比如说二零零几年或者 2010 年 代听到比较多的是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但近几年相对少了呢?
就是因为刚加入 WTO 的时候,中国的产品的确相对比较容易触碰到倾销这个红线,所以这个工具是非常好用的。
所以说我们是无意识地碰到这条红线的吗?
我觉得这个应该还是有预期的,因为这里面有个核心的概念就是替代国,就是在接受反倾销调查的时候啊,有一个核心的标准,就是你看你这个出口的产品,它的价格是不是远低于它的成本,那如果是的话,那就很容易被认为是倾销。
怎么来算你这个平均的成本是多少呢?
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直接以这个出口客户自己的这个产品的成本水平来计算啊。
这个听上去还是很合理对吧对啊?
很自然吧对吧很但这有个前提,就是你出口国必须被承认有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如果没有的话,你就必须要找一个各方面规模都相当的替代国来计算成本,就是不能按照你的标准来算,要按照另一个国家的标准来算。
这个呢,当然道理上也有道理啊,对方会认为你自己国家的产品这个成本肯定是政府有各种各样的扶持人为降低的,或者是说你这个地方的货币啊等等各种原因本来就很低。
那么在当年中国入市谈判的时候呢,其实答应了一个条件,就是在入市后的 15 年里边都接受替代国的方案,那么在替代国的方案当中,确实就很容易出现中,中国某个产品,它价格远低于替代国的成本对吧,因为中国这个出来东西都应该都是很便还是太便宜的。
对,那么就很容易被认定为是倾销,所以就会产生很多反倾销的一些贸易的这个摩擦和争端。
我觉得这也可以说是某个阶段融入全球贸易的一个必经之路吧。
早期会出现这种问题就是因为它是一个 15 年的一个限定对吧?
对对,那过了 15 年之后,大多数国家其实也承认了中国的这个所谓全面市场经济的这个地位,所以反经销就没那么好用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几年比较少的会看到比如说欧盟或者一些别的市场对于中国的反经销的调查,在那个之后呢,欧盟又提了个新的概念叫市场扭曲创造的一个新概念。
啊。
对这个呢是一个就是反倾销领域更大的一个口袋,就是他只要认为你这个出口国的这个政府在你这个行业里面影响过大,比如说你这个行业里边国有企业的地位过高,或者说你的金融部门不够独立的话,都可以认为你是在扭曲这个市场。
那么你这个产品同样我也可以来反经销的调查。
你听起来这个指标就很有针对性。
对这个你跟反补贴那个调查来类比一下,它都是在原有的情况已经不太适用,或者说是中国已经比较适应的情况下出了一个新的规定。
所以 2017 年 的时候呢,欧盟就出了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的市场扭矩报告,里面就提到了中国的钢铁啊,铝业啊,化工啊和陶瓷啊就会受政府的影响比较大,要予以重点的关注。
后来我们就看到在 2020 年 的时候,欧盟就对中国的一系列铝产品发起了新一轮的反竞效调查,因为它有新的工具了。
那回到这次案例上来,我们就要问第二个问题,就说为什么要对中国的电动车这个行业发起反补贴调查呢?
嗯?
刚才我们把反补贴怎么回事讲了一遍啊,那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其实没有讲它的目的,其实说直白点就是贸易防御,或者说就是保护本土的产业,本土的就业。
关于这点呢,我可以推荐大家听一个,欧盟现在官方有一个播客,他专门就是来传播自己的一些贸易政策的,这个播客的名字叫 trade off。
某某竟然有播客,好有意思。
蛮有意思的哈。
而他的第二期节目谈了什么呢?
就是谈的各种反倾销和反补贴的一些政策和一些案例,其中就重点提到了这次对中国电动车的调查。
那这里呢,我们先提一个点,就是按照着欧盟的新规啊,反补贴的调查一般是先有这个相关的企业或者成员国来欧盟委员会投诉了,说你这个这个这个产品补贴了,然后扭曲我们的市场了,然后请你们去查。
你再去查的有点像,就是要有报案人和立案,这个过程就要有苦主,才能有后面的东西。
对。
但是电动车这个案例比较特殊,他没有报案人,他是欧盟委员会这个负责贸易防疫的部门,他主动发起的一项调查,就没有人报案,他自己就立案了。
对。
是一个攻速的概念。
对工作概念是有点啊,而且这个说法就是来自于这个博客,里边就是欧盟的一位贸易防御部门的负责人,他这么说的一也是有个上下文的啊,就是说在发起这个调查之后呢,有很多媒体就揣测说是不是有一部分的国家他去报案了,然后说要反对中国的电动车,才有了这次调查,那么他这实际上是澄清了这种说法,意思就是说这个调查就是因为他们自己愈发关注到中国的电动车在欧洲热卖了,所以他们要去遏制。
那这个负责人还拿自己举例子,他说他自己在布鲁塞尔,然后只能看懂一份德文的报纸,他自己是个德文啊,他说这份德文的报纸边就报道过中国的电动车公司对欧洲市场的一个攻略的计划,比如说到了 2035 年 要占据多少多少的市场份额啊等等的,所以他就觉得非常的紧张。
然后呢,他还说了一个现实的数字来佐证这样一个趋势正在蔓延,就说中国的这个电动车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从前几年只有 0%, 已经快速地爬升到了 2022 年 的近 8%。
所以呢,的确这是一个要警惕的问题,我们要调查。
跟这个个人叙事可以互相印证的就是我们看到一些公开报道里面都提到说这次的调查是欧盟委员会的高层直接受益的。
背后的背景呢,是欧洲各国都要进入选举阶段了,包括欧盟议会本身也有选举。
没错,当然在这个问题上面,政治大环境很重要,但我们这里就点到为止了。
嗯。
我还是有个问题啊,肖老师,欧盟这边说的风声鹤唳的,但是其实搞了半天,现在中国电动车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也不算高吧,哈,这个就要开始遏制了吗?
嗯,确实啊,而且关于这个市场份额,包括这个到底销量怎么样,我们后面还有很多要离线地方,但后面会提啊。
回到岳老师这个问题,我们刚才在讲欧盟的反补贴和反绩效规则的时候,有一个核心的趋势,就是近年来的新规,它的口袋是越变越大了,那这种变大呢,站在欧盟的角度上,就是为了未雨绸缪,所谓的把你这个危险啊扼杀在摇篮里边,当然这是他们角度的看法啊,而且这个不是什么阴谋。
嗯,我还是以为他们官方播客里边的说法,那位负责人就提到说,这次对电动车的调查,它这个发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吸取了此前光伏那个案例的教训。
那它指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 2012 年 那个非常著名的欧盟对华光伏产品的这个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
欧盟对于中国光伏产品这个双反调查还是比较著名的一个案例啊,而而且可以说是那个时候的最重大的一个中欧的贸易问题,嗯,当时背景是中欧双方两边都形势不太好,欧盟那边呢,是金融危机,连着债务危机,那经济总体上来说都比较低迷。
光伏产业是当时欧洲的传统长项,欧洲本身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光伏的消费市场之一,但是在之前几年呢,他们已经被中国的光伏产品迅速占领的市场份额,所以说欧洲光伏企业的呼声很大,就是我们要保就业。
嗯,另外一方面,当时中国的光伏产业呢,已经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了,很多企业只能靠相对低价出口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而这种产能过剩的,客观上的确是因为之前的各地的各级政府对于光伏产业的补贴都比较有利,嗯,只有导致产能迅速膨胀。
所以说当时的欧盟的双防调查,从这个角度来看呢,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啊,对对的。
那当时对于中国的光伏企业来说呢,最终你对我这个调查最后会生成一个惩罚性的关税,这个关税的税额到底是多少就非常关键了。
如果过于高,就是高到那种我没办法卖到欧洲去的话,那就意味着这些企业一下子就失去了最大的海外市场,那很多企业就会就此倒闭的。
如果能够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税率呢,那对于双方来说就是都有一个转还的时间和空间嘛,对我至少退坡我也不是很快地退坡,慢慢地退。
所以最后呢,中国方面实际上是经过了非常艰苦的谈判,与欧盟是达成了一个双方都接受的价格协议,就是说不争你的关税了,我们共同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光伏产品卖到欧洲要要怎样的一个价格。
然后这个摩擦算是平稳地落地了。
那之后呢,对于中国的光伏节来说,我们看到的数字啊,就虽然欧盟的出口占比是相对减少了,但是欧洲这个市场呢还是在的。
那对于从事贸易防御,或者说直白一点就是支持贸易保护措施这些官员来说呢,这个成果并不算特别好,因为中国的光伏企业在当时欧洲已经份额太大了,那市场份额到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呢,即使再把这个价格抬高,也很难扭转现有的市场格局了。
那所以说他们在电动车这个案例里面可以想到就要应用一个新的覆盖面更大的保护措施,来提前遏制中国的电动车向欧洲的进口。
对的,提前非常重要啊。
在我们提到 trade off 这档播客里边呢,它就设置了一个小环节,就是每次一个欧盟的贸易官员来做客呢,就会带一个产品,然后来说说这个产品背后的贸易故事。
那从事贸易防御的这两名官员带来的一个产品是什么呢?
一块就是铝制品,一个呢是个陶瓷杯。
背后的故事他们说的是什么呢?
就是某某年他们发起了针对这些产品的调查,最终保护了欧盟本地多少的工作岗位,就他们一个产品,针对多少万或者多少个工作岗位,这就是他们的 KPI。
嗯,按照那个市场扭曲报告,是不是下次要带个什么铁钉,再下次要带个什么化工制品?
很有可能啊。
那欧盟从事汽车行业的人有多少呢?
1200 万,这个数字占整个欧盟就业人口的 7%。
嗯,这个 KPI 确实挺重哦。
那前两个部分呢,可以说是对于这次反哺贴调查的一个背景和历史梳理,尤其我们提供了比较多欧盟本身的视角,然后让大家可以完整看到这个调查是怎么过来的。
没错,那一个简单的小结就是这一次欧盟对于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不论是从贸易政策的严格,还是从欧盟的政商背景,还是从汽车这个产业的重要性来看,它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各种意义上酝酿已久的一个调查。
所以说肖老师再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件事目前的进展到哪步了吗?
现在最主要的新闻就是 6 月 12 日 嘛,就是欧盟宣布了这个阶段性的结果,就是我们开头说到的,他征收了一个从 17.4% 到 38.1% 不等的一个临时性的额外关税。
然后这个关税呢,会从 7 月 4 日 开始执行,最晚到今年的 11 月 4 日, 欧盟会出一个最终的结论,确定一个最终的税率,或者是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种价格协议啊等等的。
届时呢,如果有这个税率的话,它会执行 5 年,这个调查就算结束了。
这里边我们觉得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一个时间概念,就是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它这个规则里边,新规里边啊,对于时间的要求都是很严格的,就是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的 deadline。
它的理由呢,也很简单,就你这个贸易的这个过程是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的,那你针对贸易的调查,如果就是一直在延期,拖了好多年的话,那你调查事情跟当年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了。
嗯。
有点刻舟求剑意思。
对,有点刻舟求剑了。
所以说你必须要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边把这个事情搞清楚。
那么在最终的结论出来之前,这个十一月四日日之前的话,这段时间就是双方的博弈和谈判的时间。
嗯,等于说相当于欧盟现在就已经把 7 月 份这个牌相当于已经出出来了。
嗯,那中方呢,就要开始利用这个中间的半年时间来回应和出自己的牌。
嗯,那到了 11 月 份呢,大家会有一个最终的一个牌面上的结论,不管是达成协议也好,还是达成关税也好,对的,那目前阶段其实大家比较好奇就是首先这个税率为什么这么碎,其次是为什么每个企业的税率是不太一样的,这个是什么原因呢?
嗯。
这个就我感觉是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点,因为它涉及到具体的企业啊,这个问题呢,其实就关系到欧盟到底是如何去调查别国的补贴问题的对吧?
嗯嗯,因为这个补贴的范围很大嘛,你要去搞清楚,其实这个问题还蛮困难的,主要的方法是两个,一个呢是自己实地调查,第二个呢,就是发问卷啊啊,这个问卷不是那种很小的问卷,会发很多很多的问卷在这个案例里边,其实发问卷非常非常重要,就简而言之呢,他们就是被调查那些中国的汽车公司,他们会收到一组问卷哦,啊,甚至他们的关联公司也会收到很多很多问卷,上面就是欧盟要求你填的各种各方面的经营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你这个补贴对你的经营有多大影响,对市场有多大影响。
而最后现在这个看到的这个临时的这个税率数字呢,就和这个调查的结果或者这个填问卷的结果是直接相关的。
比如说比亚迪,它充分配合了调查,根据欧盟的说法啊,而且欧盟认为它拿到的补贴是最少的,所以它的税率是最低的 17.4%。
吉利集团呢,也配合了调查,所以它是 21%, 上汽呢,不配合调查,所以是 38.1%, 那除此以外的企业如果配合调查,这是 21% 点几,那这是绝大多数的企业。
所以为什么有的企业会配合填问卷啊,我觉得不配合可能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想法吧。
啊对这个配合不配合其实也是欧盟一方的说法嘛,我们其实这个问卷自己也看不到,而且这个具体的过程欧盟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一个说法,但是我们根据双方的这个官方的表态啊,一个比较合理的猜测就是问卷中很多要求的信息其实是非常细的,对于身为国企的像上汽这样的企业来说,很难对于欧盟来透露这些这么具体的信息啊。
那这里我们援引商务部发言人的一个说法,就是据企业反映,欧委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当中,索取中国电动汽车及电池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规划、技术工艺、产品配方等方面的大量信息,种类、范围、数量前所未有,远超反补贴调查所需。
嗯哼,当然,如果贴到我们前面科普就会知道,在反补贴的新规之下,这些经营的信息都可以被纳入无所谓补贴的这个大口袋里面,它都是一种补贴对这个口袋罪的这种感觉啊。
again, 我们还是没有看到问卷的实质内容,所以说无法评判这个各方说法到底是否合理。
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觉得这个问卷到底填得有多细啊,也不是最最主要的问题。
反哺贴调查和最后的税率确定,虽然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和指针,但是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税率的确认啊,你很难没有主观判断的成分对吧?
你说这个配合度多少?
最后如何推导到那个税率数字多少呢?
其实这个东西很难有一个精确的计算的公式是。
所以我们与其关心这个税率到底是怎么来的,然后这个数字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个误差?
我们可以更关心的,实际上就是我们要讨论第四个问题,就是如果这个税率延续下去,到底会对中国电动车在欧盟的表现,以及中国的电动车品牌本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接下来要进入到一些实际的市场分析的部分的。
首先我们要理清一个概念,什么是中国电动车,对吧?
你要从这里开始理清吗?
这个东西我们讲了半天啊,但这东西真的要理清。
在欧盟的这次调查里边,其实这个定义非常明确,它指的就是在中国生产的电动车。
哦,那这个概念里面其实包含了很多的种类啊。
第一个,它包含了一些中国品牌的车,比如说比亚迪,这很明确对吧?
第二个,它包含了一些非中国品牌的产品,那比如特斯拉,对,特斯拉是当中非常重要一块。
还有一类呢,就是这个品牌的总部或者发源地是在欧洲的,但是现在的母公司呢是中国的,生产也是在中国的,比如说名爵、 MG, 还有沃尔沃,对,还有沃尔沃,因为吉利其实主要它指的就是沃尔沃。
那所以说欧盟针对其是产地而不是品牌。
是的,比方说如果比亚迪在非洲建了一个厂,那里生产的车出口到欧盟就不会有额外的关税,不受这次调查的影响。
所以比亚迪在非洲有厂啊?
没有?
没有,但他在欧洲准备建厂了。
OK, 那我们再来看啊,就目前中国产的电动车在欧洲到底卖得怎么样呢?
对吧?
就是这个影响到底大不大?
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这个市场份额的问题,我们看到欧盟这边提的一个数字呢,就是 2023 年 中国的电动车出口到欧盟有 43 万辆多,而 2020 年 这个数字只有 5.7 万辆。
那这个数字实际上是他们主要用来佐证说这个危机非常大的这个一个数字啊。
那么我看这个 43 万量里面到底是哪些东西?
其实最主要的品牌是特斯拉、沃尔沃和 MG 这三个品牌,其中特斯拉呢一家就接近大概 30 万,就 20 多万吧, MG 呢有 9 万辆,沃尔沃有 6 万辆。
需要说明的是,我觉得这三个品牌的统计口径不太一样,这本身是个问题啊。
嗯,就是 MG 和沃尔沃的统计口径是欧洲 15 国,其中还包括了英国。
诶,英国怎么又变成了欧盟成员国?
那就它这个欧洲 15 国里边其实有包含非欧盟国家的英国的。
嗯。
英国其实占到了 MG 整个欧洲销量的一小半。
对,那这里面特斯拉销量呢,就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欧洲。
所以说这三个数字其实不能直接和 43 万辆相比啊,但可以确定是它们确实是占了里面绝大多数。
对,如果你刚刚把我们那三个小数字加在一起的话,都超过 43 了,对吧?
因为它这个口径是不一样的。
嗯,但大多数这个问题没有问题啊。
在这个里边呢,其实沃尔沃背后是吉利, MG 背后是上汽,而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比亚迪,其实 2023 年 在欧盟范围内的销售一共也就 1 万多辆,所以欧盟的临时关税里边,销量最高的 MG, 它税率是最高的,那沃尔沃次之,那目前在欧洲存在感不高的比亚迪,它税率是最低的。
嗯,所以说从结果是,我们仅仅说是这个结果的感觉上面,目前的税率其实是对应的这个品牌销量的,就是你销量比较大的品牌,我可能反而要压你一下。
对,当然这个不是说他们这真的是这么考虑的,只是结果上这么看到嗯,有相关性。
对。
顺便大家也可以发现啊,就是我们都说中国车企出海去欧洲,但是目前在欧洲卖得好的中国产的电动车,其实都是欧洲人熟悉的品牌。
像 MG 和沃尔沃都是中国车企在过去十几年里边收购的品牌,然后他们本来就在欧洲的嘛。
那特斯拉就更加不用说了,是一个全球的一个品牌,真正中国本土的品牌在欧洲其实还没有到打开局面那种程度。
这个呢,也和欧洲人对品牌相对保守的观念有关系吧。
感觉又可以 cue 回到 lake SaaS 那一期了。
对的。
那么现在这个临时的关税额会对这些品牌在欧洲业务产生多大影响的?
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对于比亚迪和吉利来说,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对于上汽的 MG 来说,影响不小。
这方面的原因外界分析很多了,就核心就是价格,你像比亚迪啊,吉利,还有我们今天其实提到比较少的,像蔚来、小鹏等等品牌,他们在欧洲的售价都要远远高于在中国的售价。
同样的产品啊,嗯,这个幅度,高是能高到 100%, 甚至更多就翻倍更多,低的呢,也至少有 50%。
即便你考虑到原本的 10% 的这个关税,还有物流销售成本等等等,他们卖到欧洲去的这个车啊,其实利润空间还是很有的。
嗯。
我们此前在中国汽车出海节目里面也提到过,确保赚钱是中国车企出海时的第一要务。
对,所以说他们就肯定是考虑过关税这个问题,所以利润空间是预先就留得比较充裕的。
但对于 MG 来说呢,你接近 50% 的关税成本有一点太高了,因为 MG 在欧洲的销量主力实际上是价格在 3 万欧元以下的一些紧凑车的这个产品,这个市场实际上是竞争非常激烈的。
MG 能够站稳脚跟,除了它品牌的优势以外呢,中国产业链带来的价格优势也是很关键的,就是它还是确实它靠便宜,还有这个产品本身比较好,能够卖得比较多,那如果加上目前的税率的话,想要维持目前有竞争力的价格,恐怕就有点难度了。
嗯。
中国车企在过去几年出海大潮,那核心逻辑跟光伏差不多啊,就是因为国内的产能有点过剩了。
嗯,那从这一点上来看呢,欧盟说法倒没有错,上汽呢,恰恰是在出海上投入力度最大,最见成效的中国车企之一,所以接下来博弈里面,它的这个最终税率能否下调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来说,对于上汽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对,当然,除了这几家以外呢,还有很多公司动向也很值得关注。
首先就是特斯拉,因为它才是中国出口欧洲电动车承认的主力。
嗯嗯,那在欧盟发布的声明当中,实际上是特别写到了特斯拉向欧盟申请了一个要特别定制的一个税率,也就是说他还是想要争取比目前 21% 更低的数字的。
对于特斯拉的上海工厂来说呢,欧洲的出口这一批的这个销量价值还是不低的,尤其是考虑到它目前在中国内地的市场,其实这个销量是在往下走的,那欧洲的份额就更加紧要了。
还有比较重要的呢,就是德国的车企,像奔驰、宝马、大众都是在这次欧盟发了这个临时税率之后,第一时间就发表声明说明确反对欧盟的这一行为啊,实际上德国的总理舒尔茨他也是明确反对的,说这样的实际上是在破坏贸易的。
甚至有报道说啊,就是德国方面还是在主动地游说,希望最终把税率能够降到来 15% 这样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感觉这个其实是这次调查里面比较特别的地方,因为德国是欧洲第一大汽车市场嘛,也是第一大汽车制造国,但是他自己在反对自己所在欧盟的这个贸易保护。
对,你看这个调查有多么奇特,一方面是没有报案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最有可能的报案人其实反对这个案件立案了。
然后这个立案的人还是一个德国来的人。
哈哈,当然这个人只是当工作当中的一个部分啊,对。
其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德国的车企在中国的利益和布局实在是太深了,如果欧洲将中国产的电动车都拒之猛安的话,对他们也有很大影响。
就虽然我们前面说的 43 万这个数字里边其实没有什么德国的这个产品,对吗?
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电动车产业发展迅速,所以这些德国车企或多或少啊都是有一个计划,就是说把更多的电动车的产品放在中国生产,然后再把这些产品出口到全球的,甚至不单单是生产啊,包括一些产品的这个车型平台的研发等等都要放在中国,就等于把中国作为一个电动车车型的一个基地,那这个出口全球里边其实就包含他们大本营欧洲的。
这样就有点奇特,就是欧洲的车企本身在欧洲已经有那么多基地了,可以做研发。
嗯,但是电动车呢,却圈选择要在国外造,然后再卖回来。
这个其实也是跨国车企在全球的布局产能,还有计算成本规模效应以后的一个自然的选择。
嗯,就目前中国的电动车的供应链是最成熟的,那规模也最大。
在欧洲呢,虽然有很多基地,但是没有形成这样的规模效应,所以说在中国造车优势已经大到说,即便是算了,这个出口的成本依然是划算的。
对。
那现在欧盟出了这样的措施出来,那等于他们接下来之后几呢?
这样的一个怎么说呢,也不叫出口转内销吧,就是外面再进口回来这个本部,这样一个计划就有可能要发生改变了。
而且我们已经看到新闻了,就像沃尔沃我们看到的报道说他考虑把一部分电动车的产能搬到他在比利时的工厂,就从中国搬过去啊,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直接的影响。
而另外一方面,在中国本身没有太多生产基地的法国车企,其实就是那个斯特拉第斯集团了啊。
他对于这次官宣态度就比较中立,他说了三个点啊,他在官方声明,第一个,不支持有助于贸易分裂的这个举措,这是一个官话。
第二个,同时强调自己可以利用独特的竞争优势,也就是和领跑就中国的一个电动车的一个品牌,领跑的一个合资企业,这个合资企业呢能够在全球生产,所以它就可以规避掉这一个反补贴调查一个范围。
第三点,他又说我们自己旗下的雪铁龙的电动车价格很有竞争力,可以跟中国在欧洲那边打。
所以他等于是在所有立场里面都当了好人。
对,就是有一种表达了我们利益不败之地在这个案调查当中的这样感觉。
按照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个问题,主要是把相关车企所说的影响盘了一遍嘛,最后说一个整体的概念,就是中国车企要在欧洲打开一片天地,只靠出口恐怕是比较难的。
嗯,那长期来看呢,出路只有说你在欧洲本土投资建厂,才能规避掉这个关税的影响。
这个就需要前期你首先要有一定的品牌和销量基础,因为我们又说到欧洲市场这个品牌观点太稳固了。
但是现在呢,出口路已经是大大缩窄了,所以说前期的积累就会变得更困难。
嗯,那目前具有的价格和产业链优势呢,未来也会受到更多的挑战。
其实从去年开始,就有很多车企出海的重心,呃,实际上是放在东南亚、南美这样一些更实际,然后竞争没有那么激烈的方向。
然后在欧洲的布局呢,会更长线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上次汽车出海那个节目里面就说到了,欧洲很重要,但是欧洲也很难进。
你想想看,在没有那么多地缘摩擦的情况下,像日本和韩国的品牌也花了十几年才在欧洲站稳脚跟。
最后我们还要说,这次的中欧电动车贸易摩擦其实才刚刚开始,那之后的博弈和磋商才是关键。
回到开头提到的这个光伏的双反案例,在那个案例里面,中欧双方达成协议的过程非常的艰难,中国是第一时间派出了谈判代表,中国的光伏企业也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双方经历过谈判破裂的波折,是在最后时刻才达成协议的。
在我们入职之前最新的消息时,关于这个电动车的反腐贴调查,中欧双方已经正式启动了磋商的流程。
对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当然可以认为对方的做法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但贸易摩擦的解决就是要尽量缩小双方互不理解之处,尽可能达到新的平衡。
商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