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吗?
本期由mog的一根数据线引发了一场讨论,闲聊一下物质丰富但经济下行的时代,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是只要活下去就行?还是继续为为什么活下去的仪式感买单?不管是物质上的仪式感(买签名版纸质书)还是精神上的仪式感(全世界旅游),是不是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存在感更强?消费的归宿是不是从经典到高山流水不胜寒?除了存在感,消费还是为了建立某种连接,原来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阻止宇宙的熵增到寂灭。
篇首曲:二手玫瑰《火车快开》(live) 片尾曲:于淑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0:00:00 二手玫瑰《火车快开》(live) 0:02:04 特朗普上台 0:02:56 如何让我们下行的生活开心一点? 0:07:50 有没有比温饱还重要的东西? 0:10:02 不是怎么活下去而是为什么要活下去? 0:13:11 生活的很多需求是造出来的 0:15:07 东西方制造理念差异 0:18:48 活着需要仪式感,消费建立仪式感,建立联系 0:22:28 合成器里的MIDI线 0:24:49 客制化键盘 0:27:09 消费的制约——空间有限 0:29:04 不管物质还是精神的仪式感,都是为了存在感更强 0:34:28 生物的变异机制被大肆宣扬为一种个人主义 0:37:12 一无所有是最大的造化 0:41:01 不同的时代看不同的漫画,不好比较 0:42:53 消费口味从主流到小众,到高山流水 0:50:50 宇宙终极观点:消费的意义是熵减 0:53:27 凯文·凯利的《失控》 0:54:45 宇宙就是一台电视机 0:58:40 维姆·文德斯+役所广司《完美的日子》 0:59:10 我要当京都的homeless 1:05:13 饿死在出租屋的女孩才是现实写照 1:06:52 抛弃城市生活,回归田园牧歌可行吗? 1:09:32 西恩·潘《荒野生存》 1:13:29 于淑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