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新消费品公司在流量新玩法等方面表现出色,吸引了互联网大厂员工的注意。
新消费品赛道延续了互联网产品的投资逻辑,但其发展前景是否比互联网更好尚不确定。
包括烧钱无法建立品牌忠诚度、流量成本上升、价格体系无法支撑高昂的营销费用等。
需要考虑行业的长期利润水平、品牌建设的长期性、以及是否能承受创业的高风险。
VC喜欢投有独特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创业者,以及在大型快消公司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
消费品行业的投资逻辑包括追求新品类、国产替代效应、以及在特定品类中建立品牌认知。
消费品行业的薪资水平通常不如互联网行业高,除非公司经营存在问题或短期行为。
本节目由深度活泼制作播出。
哈喽哈喽,大家好,好久不见呀,我是长得好看了不起的吃喝玩乐投资人陌陌啊,我们 port VC 在这个不定期更新之后,终于更新了第一期啦!
那其实这一期呢,也是一期串台节目。
最近生动活泼旗下推出了一档全新的播客节目商业外匠,那商业外匠的主播是来自 36 氪的主编杨轩老师。
不久前呢, TED 和杨轩老师一起录制了一期节目,是从投资人的视角来跟大家聊聊现在的这个新消费品赛道,投资过热还是这个过热之后遇冷的问题。
那其实这期节目里面,呃,他们讨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啊,有很多小伙伴可能会想说,从大厂跳槽去新消费品公司到底会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对一些新的消费方向比较感兴趣的时候,是否应该投身去进行新消费品的创业?
然后以及去年我们感觉新消费品赛道啊那么火热,今年是不是真的在这个过热之后有一个退潮的趋势?
那这些话题呢,就在接下来的节目里面找找答案吧。
对了对了,另外在我们节目正式开始之前呢,我们也想请大家帮个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每期节目开头的那个。
本节目由生动活泼制作播出。
对,就是这个声音啊,最近两个月其实我们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和升级,然后我们也希望以后能有一个就是更活泼更清新更有力量的声音开头来体现生动活泼的气质,作为我们的一个声音 LOGO, 所以在经历无数的呃设计和修改之后呢,最后我们有三个声音 logo 是深受我们内部小伙伴的喜欢。
但是最终呢,只能有一个声音 logo 被定下来啊,放在我们所有节目的开头。
所以也想请正在收听节目的你来一起参与我们的投票,参与我们的这个声音共创啊!
那投票的二维码我们也放在 shownotes 里面了,用微信扫描就可以参与投票。
或者你也可以在生动活泼的公众号里面去回复投票,查看这个链接。
那还有一个小小的提示就是投票过后也请留下邮箱,因为我们会在投票截止后通过邮箱发给你这次投票的结果,并附上制作过程的彩蛋哦。
好了,那一定要记得参与,万分感谢!
下面请收听今天的节目。
泡腾 VC 有点东西。
欢迎收听泡腾 VC。
听身处一线的风险投资人带给你最前沿的 VC 趣闻和冒着泡泡的新鲜观点。
让我们聊点冒泡的泡腾 VC 有点东西。
嗨,大家好,欢迎收听这一期的商业外教,我是杨轩,正值是个主编,那这期呢,想跟大家聊一下消费品这个行业的热潮。
我们是最近跟一些互联网大厂员工聊天的时候,很多人都来问我们说,唉,你觉得那个某某消费品公司怎么样?
我跳槽过去怎么样?
或者是说唉,我去消费品领域里面去创业,然后做他生意怎么样?
就是问这个问题的员工特别多,甚至有些人都已经开始行动了。
所以这期呢,其实我们邀请到了 tag, 泡腾 VC 的 cohost 来跟我们聊一下这个主题。
大家好,我是喜欢幻想新技术异常新模式产生新平台的大消费投资人。
tag。
特别高兴这次能来到这么好玩的一个地方,客串一下这期节目。
然后我们自己同时也是生动活泼。
另外一档节目,泡腾 VC 的啊,主持人。
其实这期算是薅自家羊毛啊。
看,其实是 2016 年 开始,然后去看那个交易平台。
对,其实在这个过程里面同时看了很多消费品,跟投消费品的很多那个同行都很熟。
对,然后 18 年 之后就开始正式有去投消费了。
对,我在说想邀请嘉宾的时候,其实问了一些投消费品的投资人,大家都还是纷纷摆手说不拉不拉不拉,这个话题就不聊了,不太合适。
谁把他名字说出来,是谁这么没有勇气?
tag 是我们非常能够薅到的,愿意出来吐槽的投资人,请大家珍惜。
哈哈哈,组成弹幕什么保护哈哈哈。
你觉得跳槽去消费品公司是个好选择吗?
好来是吗?
这个问题我怎么回答?
我想想看。
没关系没关系,我可以先讲讲我的观点啊,我自己觉得是要谨慎的。
我觉得长期来看,消费品这个行业的利润跟互联网肯定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嗯,一定是互联网非常挣钱,消费品不咋挣钱,对,因为它是有个产品嘛,它总会有一个利润率,然后有那么多的成本,库存,然后这那这那的什么各种费用,不可能说给员工支付一个极高的溢价。
所以呢,就是即使现在非常热潮,大家拿到很多钱,但是我觉得你如果仅仅是说我要去打一份工资很高的工,我觉得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由于现在还是有一些创业的机会啊,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完全定论的结论了。
对,其实我特别认同你的观点,我觉得如果是,嗯,因为大家屁股决定脑袋嘛,站在什么角色,如果让我两个选的话,我肯定也会做出跟薛老师一样的选择。
我觉得因为站在可能稍微专一点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在于互联网平台为什么很强?
为什么大家今天天天都要谈反垄断,是因为他如果在某个领域形成寡头之后,他能形成天然的垄断,他甚至能有助睡权,我要抽几个点就抽几个点,对吧?
所以他的相对就毛利比较高。
但是在消费品只有赛道里,它一定是完全市场竞争。
什么叫完全市场竞争?
就是到最后它长期一定是归于一个行业平均的毛利,你人力成本的占比就会很控制。
嗯,所以如果纯粹一个打工的话,我觉得平均薪资水平肯定是互联网行业会更高一些。
嗯,对。
但是中间呢,其实也会蕴藏一点点机会啊。
然后这次拉泰来呢,我觉得其实是因为说整个投资人行业的这个焦虑啊,比互联网大厂的同学们这个焦虑得更早,因为,嗯,比如说大厂的同学们还在等着说今年是不是上市啊,套个现啊,我再想下一步。
对投资人的同学们,可能在比如说 18 年 的时候就开始觉得说,唉,互联网没得可投了,我要整个领域啊,对,然后其实是更早地踏进了消费品这个领域。
嗯,所以我觉得像 TAD 的观察和观点,可能就是算是帮大家提前踩了坑,趟了水。
哈哈。
可能这么说比较客观合理一点,就是严格来说,传统的风险投资人,嗯,有很多的特定领域是不投的。
嗯,就比如说每每年可能在中小企业注册的,或者是比如我们在企查查,天眼查能看到的这小企业,可能是新注册的小企业,小微企业,可能是以百万级的,但是每年你怎么算拿到这个风险投资,甚至再广一点,拿到战投,拿到非自己注资的投资的企业也可能只有万把家或者几万家这个体量,他们是很悬殊的。
原因就在于风险投资人在很多类目是不投的。
嗯,几个标签,比如说重资产的不投,比如说工厂这些肯定不投对吧?
第二个是真的劳动密集型的不投。
第三个呢,就是没有买太效应的,其实是不投的。
嗯,所以即使是今天,我们听上去就是有很多赛道,拿过很多 VC 的钱,然后拿过很多很多不知道什么 a b c d e f 轮,嗯,其实在比如说往前推 10 年,嗯,大家都不疼头的。
我举几个例子,可能大家会觉得很意外,比如第一个教育行业,其实原来大家就是它不能被 VC 投的,因为它没有指数性的效应啊。
然后第二个是因为当时他们都在线下扩张嘛。
因为教育传统是个线下的行业,嗯,而且教育本身你很难是以纯主力作为目的的,嗯,而且它的增长很难达到呃,早期投资人对它的预期。
可能早期投资人最好的情况就是我投进去,你第二年业务数据能翻 10 倍,第三年还能翻 10 倍,一直这样翻下去才是我们想看到的。
那这种指数级的增长只有在当年互联网的行业能看到。
投进去之前,产品还没上线,下一个月 100 万 DAU, 明年 1 亿 DAU, 诶,马上兴,大家兴趣就来了。
真的是非常早期的那个叫你们叫呃, low hanging fruit, 对。
low hang 对。
所以推下来说就是其实消费品这个领域多多少少也有一点这个意思,就是在最一开始的时候,其实风险投资人是不会去出手他的,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就是非常好,大家嫌弃人家是我的老一代从业者,嫌弃他了,对,我觉得这个定义要分开啊,虽然他们现在都已经成为各个基金的合伙人了,啊啊告啊告啊,哈哈哈,对,我们看二级市场的那些很好,我们认为非常好的消费品公司,你会发现它是没有被投过的。
可能就是上市前有一轮 preipo, 比如说典型,比如说农夫山泉,嗯,或者是你能想到的所有的大的消费,甚至是我们今天炒的很热的美妆,嗯,呃,护肤这个赛道,老一些的,那个传统的,比如说外卖股份,对对,他们都没拿过什么风险投资的钱对吧,顶多就拿一些商产业上下游的钱,原因是啥?
一个是原来我们也不投,另外一个他们也不要。
因为其实消费品真的你只要过了一开始那个阶段,你是赚钱的,公司对你真的没有任何理由,就是去做额外稀释的事。
为什么当年互联网大家融资融这么凶,因为真的你别看你有一个亿的 DAU。
你用户不给你付钱,对。
他不给你付钱,你是一直在烧钱的,而且你规模,用户规模越大,你烧的钱越多,烧得越厉害对不对?
所以这个我觉得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我觉得就转变可能有几层,就第一层是大家从完全不碰消费品,因为大消费还是一个太大的领域,就比如说我们就今天定义在消费品创业,哈,就完全不碰消费品,是一个阶段,然后慢慢的就是偏后期一点的 PE, 嗯,也开始涉足了,嗯,啊,这又是第二个阶段。
然后到今天这个阶段,可以说这两年是但凡是风险投资基金,很难说这个基金里没有一个看消费的投资人。
对,这已经是第三个阶段了。
就基本上是从最肥美的地逐步挪到了盐碱地的这么一个过程,是吧,可以这么讲,哈哈,虽然有点那个不好听。
或者是就是随着毛利的降低,大家就就比如最早大家想追求那个东西,肯定是想,我想投下一个啊腾讯,嗯,下一个阿里,对不对,嗯,然后没得投了,慢慢往下,对,我想投下一个麦当劳,对。
其实我的前东家啊,有段时间非常喜欢写消费,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被叫做第一消费者。
看 2018 年 那个时候比较特别的一个事情是说,大家意识到了说种草社区和短视频的流量红利,或者说那个时候真的是有一波红利,而且那个时候不太有人注意得到。
嗯,到最后涨得最快的完美日记,就基本上是新消费投资里的标杆的一个 case 吧,我觉得其实是踏上了这个飞速成长的流量红利,嗯,飞速起来的。
所以我觉得在 18 年 的时候,也可以说当时真的是有真实机会存在的。
比如说,如果从换工作的视角来讲,如果当时你看到了完美日记,就应该跳进去,赶紧的,对吧?
或者是你是投资,你就应该赶紧的投进去。
我觉得那个 18 年 还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年份吧,后来大家还马后炮回顾过,说那轮那个短视频红利,最占便宜的就是美妆,因为你在视频里面马上画出来,那个效果马上就能看得见,对,你立刻就下单了。
嗯,跟说你去卖一些什么其他的还不太一样,比如你卖一个护肤品,这个有没有效果不好说啊。
对,大家可能还是心里信赖那个老牌子和大牌子。
画面日记,花西子或者美上对吧,也都是借着这个很好的机会出来的。
其实我们回想近 5 年,近 10 年吧,嗯,基本上每一段时间就是渠道都会发生一个变化,对对吧,我们像我们经历过多少,从电商,我们是这个平台型电商还是自营电商之争,到比如说五环外到底有没有电商价值?
除了拼多多,再到最后,比如说我们看二手交易市场,对不对?
诶,二手现在又火了,碳中火,哎,所以它的流量,随着渠道的变化,流量一直在变化啊。
只不过在可可能最近几年的这个流量变化中,恰恰是被国货的消费品品牌抓住了这个机会,让他们站出来。
但是我觉得渐渐的,比如从 18 年, 然后有这种爆发式增长之后,创业的朋友们也看到了,然后投资人朋友们也都注意到了,然后这个赛道,基本上是 19 年 其实就已经开始蛮热了。
嗯,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对,是的,没错,嗯,诶,我不知道你当时有什么体感吗?
当时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我觉得可以稍微叠加一点这个,我们家丑可以外扬一点。
嗯,当时我觉得大部分的机构和投资人就投呃,基金和投资人的心态是这样的,就是我们多多少少意识到,就是互联网的红利期结束了,移动网互联网的时代过去了。
嗯,就是再没有几块钱一个获客成本,几十块钱一个获分,都已经消失不见了。
那个时候很夸张的就是有一些在在线教育平台,嗯,一个单个获客都已经上万了,1 万二、 1 万 五,甚至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时代消失了,我们是这个时代的投资人,我们该怎么办?
哈哈哈。
先往哪一种?
对,我觉得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大家当时就作为投资市场或者机构视角看互联网,大部分绝大多数都是 ToC 的项目,对, ToC 的自然有用户的体感,那么消费品又是一个很讲究用户体感的东西,所以大家多多少都能看,或者我们同行里面看。
是不是?
简单来讲就是门槛低。
对,包括消费品创业相对来说也是门槛低的,就是我们有时候内部经常开玩笑,就是同行开玩笑,就说我们基金开周会的时候,就是讲到技术类的项目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哎呀,说不出什么,然后就很无聊,然后没有人提问题,一讲到一个 ToC 的项目,我的妈呀,所有人都可以七嘴八舌聊两句,不管对不对,因为都感觉是跟自己相关了,跟自己是用户侧的嘛,就是嗯,怎么投资可能我不知道,但是在用户侧,我觉得是这样,对,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我们今天讲消费品,消费品能分成垂类,起码能分成服装、美妆、美食、个护快消什么一大堆,可以往下列,母婴啊,什么东西,宠物啊,对吧。
每一个赛道又可以再细分,所以一下把就业再就业给吸纳了,然后大家哈哈哈,就都挑自己感兴趣的去看。
而且刚开始投的时候,因为嗯,原来的老赛道的投资人,他都会形成一种默趣,就是比如说我按什么样的估值,或者按什么样的一个逻辑,嗯,是这样的。
超过这个区间呢,我觉得是不合理的,嗯,对,在很多领域都是这样的,对,但是很多人涌进去时候就变了,嗯,大家是按照过去投互联网公司的逻辑,嗯,再投消费品。
互联网公司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互联网赛道,就是啊,赢者通吃,嗯,只有第一名,所以第一名值得被投无限的钱,值得被拱到无限高的估值,因为反正第一名以下全会死,或者客观奖会第一低投,第二名会合并,第三名一下会全部死掉,所以我投下面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比如说他们就把这个逻辑严格到消费品投资里面了。
所以他就会刻舟求剑了是吗?
对。
就开啊这个话,哈哈哈,好的好的,嗯,然后没关系,反正我是行外人啊对对对嗯嗯嗯。
然后就是,所以大家会看到很多,特别是早期就前两天拿过投资的一些垂类的消费品公司,第一名的估值比起的高,嗯,比第二名高很多,嗯,对吧。
然后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第二个特点是,可能互联网创业里面就是我花很多的钱去烧出来,但烧出来之后,呃,互联网公司要么有留存,要么有复购,对吧?
对,我可能会有一些东西积累下来就对,做再差的情况下,我是一个独立的 APP 的产品,它这些用户起码是我的注册用户,对吧?
对。
然后呢,互联网公司里面就是,哎呀,那今天我开始投消费品了,没关系,我给你足够多的钱,你一定能战胜对手。
所以开始啊,给他足够,就是远远超过他这个垂类要做的钱。
比如说像有一些啊食品的领域,他可能一年这个赛道只能卖 10 个亿,嗯,就是所有吃这个东西的人全买了,嗯,就只有 10 个亿。
对,那 VC 可能一开始很冲动,我给你做过多的钱,一定把用户烧出来,哈哈哈。
你比如说你是吃辣的,就这个东西只是一个辣的东西,它一年只有 10 个亿的 GMV, 你说没关系,我可以让全天下不差的人都吃了。
让所有人都吃螺蛳粉吃了。
哥哇!
我发现哇,肖老师果然是敢讲啊,哈哈哈。
所以抱着过去的那些互联网的打法来投,然后过一段时间有些是有效,有些是没效的,然后大家才发现啊,原来是这样。
所以刚开始那个时候真的很热。
就是你刚刚其实讲的是说烧钱烧不出什么结果嘛,因为如果说我烧不出一个特别的品牌忠诚度的话,互联网会讲复购率嘛,嗯,那我烧出钱就等于全都白烧了呀。
这个领域的例子其实大家多少有点体感,举一个更加恰当的例子,就是在生鲜领域,嗯,我会发现,比如说可能大家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嗯,每天早晨去菜市场排队,或者去挑,挑挑拣拣,嗯,对不对?
他们是很有经验的。
这个葱,这个蒜,这款白菜对吧,一般是多少钱买的?
今天如果他能便宜,我一定会买,嗯,如果它比我新定的价位高,我是不会买的,嗯,所以大家会发现,当年生鲜电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只要我补贴,大家都在我平台买,嗯,只要我不补贴,我都回到原来的传统线下渠道去了。
对,然后在消费品多多少少也有点类似,这个领域在哪里呢?
就是我们在互联网的时代,我烧用户,嗯,烧获客,它的留存不能说高或者低,它是我可以被预估的,嗯,比如说我这一款 APP 的长留存就是 13% 90 天或者月长留是这样,我的次日留存就是比如说 50%, 嗯,只要能过这个坎,我能一直投下去。
但消费品真的很难,因为你有的时候你的 ROI, 它还有一个很大的变量是价格,特别是前两年特别流行的,就是拿过很多 VC 前的消费品,会想上一些很超头部的直播达人的直播间,卖的条件就是全网最低价或者是很夸张的补贴。
嗨!
就是薇娅李佳琦呗,你直说嘛哈哈哈哈哈哈哎呀要死要死哈哈哈没有真的,我们这个我们全部都做过选题的,我们很知道,就是说你一定是最低价的,而且薇娅跟李雅琪他们会相互 PK, 就说如果对家比我便宜。
你不要上我这来对,然后都是一些排他的独家,那你上过会发现这个商品可能他正常就是该卖 100 块的,你为了上他直播间,或者为了做短期刺激,你卖他 80 块,那一定有很多人去买对不对?
但是问题买完这些人,他是你品牌的用户吗?
就专属用户,他肯定不是,那这就是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你这钱就白烧了,补贴用户了,被人家薅羊毛了。
就像 o to o 那个年代,大家领各种券,对,然后上门美甲一块一对吧,然后洗车 5 毛对吧,那你享受到这个服务,帮你平台刷 GMV, 但是没什么东西留下来,那互联网平台还可以通过这个 GMV 去把这个估值拱高,然后大家直接让他烧钱嘛,烧成第一名。
但是消费品最后肯定是烧个寂寞嘛。
就是中间有一些那个新消费品创业的公司,我自己是还蛮喜欢他们产品的。
嗯,比如他可能真的是有一个以前没被满足的需求,他们去满足了。
比如说无钢圈内衣,或者是说比 lululemon 价钱低一半,但是同样好穿,同样塑形的瑜伽裤之类的。
嗯,就是他们这个真的是产品有创新,而且中间可能还有一些是有小的技术创新的。
嗯,比如说当真无线蓝牙这个技术出来的时候,这个市场立刻就爆了,所有人都想要那个产品。
呃,这家公司长远价值我不知道啊,但是那个产品当时一定是大卖。
但是有个问题,大家也都不傻呀,很快就会追上来对不对?
包括有些大品牌也会追上来对不对?
我觉得投资人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他也很喜欢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去下手,但是通常你熟悉的领域和这个领域真的迎来结构性的机会是两回事,按照兴趣来投很难成功。
然后第二个的话,就是我们刚刚这两道产能的问题。
你想真的无线蓝牙耳机爆发之后,其实有新的无线蓝牙耳机品牌出来吗?
其实很少有真的。
呃,如果拉到上市维度,是一家没有的。
对,但是什么公司在 a 股表现特别好啊?
维尔戈尔那些做芯片的,或者真的有底层基础的,或者是短期内应用需求的,被开发出来,短期内产能是不是一下有瓶颈啊,还有斯摩尔这种对他们一下子就就爆起来对不对?
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确实是还要从很多角度去考虑的。
其实就是说这个时候呢,可能也许不应该去消费给公司对吧,应该去戈尔升学或者说去斯莫尔对吗?
挺好的。
这就要要求信息对称得更加厉害了。
对哈哈哈,如果你能都已经找到这种的话,我觉得对,那就是非常厉害,那一定会成功的哈哈哈。
如果是按照哈哈这样的方式找工作,我觉得一定是能成功的,你一定会征服你的面试官。
对啊!
不过也许也不用找工作,买买他们的股票也挺好的。
哇,你一劳永逸了哈哈哈。
资本的视角啊,部门政治不太正确哈哈哈,而且我觉得这中间就是渐渐的市场还有一个变化在发生啊,比如说像完美日记,他们最开始去抓到那个流量红利的时候,流量真的很便宜,但渐渐的这个价格就上来了,我觉得对所有就是进场的人是一个叠加的不利信号。
中间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有一次刚好一个什么事,然后呢听江南春举了一个例子,他具体行业我就不说了,他就会说他比较看好 a 品牌,比较不看好 b 品牌,说为什么呢?
因为 b 品牌从电商领域开始做的,而且当年也是吃到了流量红利,但是在做的过程中, b 平台其实它的定价是比较低的,它毛利也比较低,它的流量红利就渐渐被消耗掉,它价钱拉到正常水平之后,它整个的价格体系没有办法支撑说我投那么贵的广告了,嗯,这其实是一个挺要命的问题。
那其实对这一波新消费公司来讲啊,我觉得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这个问题非常好,就是含每一个品类,它的成本结构其实因人而异的。
比如说我们一讲到店的消费品,默认它的毛利会低一些,讲到美妆,嗯个护彩妆类的,那默认它的毛利就是高,嗯,对吧, 80%, 这是很吓人的一件事情。
但是说过来说,就是你最后看,就是那种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大品牌,他一定是有一个起码能打底的一个毛利空间,大概率是 50%。
这么来说吧,你会发现很多领域里面,就像包括当年网易严选做了很多类似的事,包括淘宝也做很多类似,就是我直接连接工厂的产能,嗯,把工厂的货卖出来,是不是逻辑上最便宜,对不对?
他们应该做得很大,这个有电商有数据,叫白牌货。
对,但你发现白牌只有在一些特定类目,比如说服装或者一些类目才做得好,在大部分形成了品牌的类目里面都做得不好。
你发现就真正成立的品牌,它除了成本,就是报名成本、出厂价之外,它就是叠加了 50% 的产品毛利,嗯,可能更高,他卖给你消费者,你还是可以买单的。
我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才是真的就是把品牌做出来了,嗯,而不是说大家只是听过你的名字,但是大家就是在买你东西的时候,你其实并没有留足那一部分的毛利,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
这个演化到今年就会更加的明显了,嗯,呃,我记得有个数据好像是说 2019 年 拿到投资的新消费品牌大概有 200 多个 case 吧,今年上半年好像就冲到了 300 个。
嗯,所以就是说这个特别的热和特别的火。
今年的坑就更刚开始呢,我觉得还没开始讲坑了,还没,还有 100 多个呢,对,才讲了两三个了。
哈哈哈哈,今年你会觉得说比较大的坑有什么特别值得讲的吗?
我觉得消费品创业者更加会面临的一个情况就是当弹药没有了,哦,你品牌还没建立起来,嗯,你怎么办?
而且残酷消费品品牌品牌的梳理真的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站在上市维度,我们可以说完美日记通过几年的时间就上市了,它好快,嗯,但是你说完美日记真的把品牌成嗯形成了吗?
成立了吗?
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小小的问号。
嗯,虽然可能跟完美的各个小伙伴,我们都关系很好,但你比如说他财报每一次出来,股价都会往下走一走,那可能大环境也有关系啊。
但比如他每次出来,我发现他的渠道成本依然很高,而且会越来越高。
就像流量成本这个事情,对新进入者是一个门槛,但是对老玩家未尝也不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减分的事情。
为了达成同样的销售额,他每年的营销费用只能越来越往上,越来越高,这其实同样是一个很是很痛苦的事,但这恰恰换做我们商业的角度来看,它反而会形成一个门槛,投入成本变成了一个护城河。
对,因为它本身你说建个官网卖嘛,或者说开个淘宝店,它是没有意义的,你最开始最差,你也得把钱充到淘宝的直通车里,对吧?
嗯,那本身淘宝也是一个渠道了,你也要把钱消耗在渠道里面,才能换来销售额。
如果有些渠道很好,你给他一块钱,他能给你 10 块钱,嗯,有些渠道像你刚刚说的很糟糕,你给他一块钱,他只能还你 8 毛,对不对?
但是你钱一定要转成销售额,不然你下一轮这钱融不到啊,那怎么办呢?
但是恰恰就在这个时间点,作为投资人,大家的视角是什么呢?
大家经过两年的时间,交了足够多的学费,大家发现,哇,原来消费品行业真的有它自己内在的道理呢,就它真的没有互联网那么快,就是哈哈哈,如果你有个打底的销售额,比如说一两千万之后,你一年能翻两三倍,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业者了。
因为你从后端生产制造、仓储雇佣、物流配送,到前端获客营销一整套东西,它链条真的好长啊。
所以你一年真的能实打实地翻两三倍就很好了。
但是风险投资人是怎么给他定价的?
我这一轮是一个亿,下一轮可能就已经 5 个亿了,再下轮已经 30 个亿了,他是按照指数的方式估值的。
嗯,所以你越往后融资,你的实际的产生的销售额,或者你只实际产生企业价值和你估值的这个价格越来越背离,总有到一天,大家搞不动了,挂了啊,怎么办?
很紧张,很难受。
出现就是第一个,对新的品牌投资很慎重。
嗯,第二个,老的品牌里面持续拿到,但也很难,而且更加叠加了一层,就是大家还有一个新的认知。
是什么呢?
原来消费品公司里面,并不是只有第一的可能。
第一名是卖 100 个亿,第二名也可以卖 80 个亿。
过去追涨杀跌那个逻辑,就只投第一名。
逻辑造成的是,第一个 100 亿销售额的公司给他估了 100 亿,第二名 80 亿的公司只给他估了 8 亿,性价比会有很大差别。
嗯,然后有好多人就开始补枪,嘣嘣嘣嘣补了一堆。
今年也有很多机构是一种补枪的形态。
投资的主题呢,也基本上我印象里面,去年主力还是美妆类的东西比较多。
嗯,那今年呢,已经有大批的食品领域的,饮料领域的拿过融资。
它一直也是以遵照着低垂的果实更容易摘嘛,就是毛利高的大家先投,慢慢就是,哎呀又要研究毛利低一点呢,还有可能更慢了,等到明年可能是毛利更低的一些品类,那我就不展开了,哈哈哈,就一步步投下来的。
所以其实都是按照某一种逻辑在进行。
而且我自己是觉得说啊,卖服务的公司就是开店的公司,比卖产品的公司难做。
但是今年大家也去投餐饮了,昨天刚有一个投资人跟我说,说哎呀,说我们现在内卷到不行,我说啊,怎么回事,他说最开始我去看咖啡店的时候,一家店 1000 万美金,我觉得好贵,然后来发现你面店 1 亿人民币一家店,我顿时觉得咖啡店还可以了,我就接了一句,我说那你不觉得说你应该这个时候不要做投资了,自己是创意骗一笔投资人的钱不好吗?
哥们脸色就不好了,就是大概是觉得说我这个能力很没有道德。
太太直接了一点。
对对,哈哈哈,其实你刚刚提到那个点特别有意思一点,就是我们想要奈雪茶上市了对吧,然后马上那个蜜雪冰城也要上,然后我们可以喜茶,也可以看这线下业态到底怎么估值,怎么去看这个东西。
因为确实像你说的为什么产品比服务好做,或者是大家愿意先出手的原因,是因为产品再怎么样,它也是一个标品,对,它是个工业品,它生产后端逻辑上会存在起量的一个规模化的一个问题,他前端交付也不存在,收货就可以了,但你服务型公司你怎么规模化?
嗯,规模化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而且餐饮类的公司,它特别就是一个众口难调的问题。
我没有听说过哪家店可以无限扩张下去的,就是强如那么几家国际品牌对吧?
但它的门店的开张和官张也是像潮汐一样,随着每年经济形势或者一个消费观念是在持续的变化的,我也没听过哪个店只开不关的对吧?
对,即使强如海底捞在一段时间内比小米的市值还要高对不对?
单店也能给出一个很合理的他大概一年能产出是多少,然后每个怎么样,然后包括他店长是怎么样通过什么方式记忆起来,对吧?
这是一个超级重运营的事,超级超级超级重。
其实我觉得呢,如果真的是一个有良心的创业者啊,当拿到投资人的钱之后,应该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说我拿到这些钱,我烧完这些钱,我能烧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最后能不能交代,对吧?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年好几百个项目,然后每个赛道可能都有几十个项目,不可能一个赛道里面能够存活几十个品牌吗?
还你,你还得算上老品牌,对不对?
一定会有一些没有办法交代的,就是我们在开头提出的疑问,就是说要不要跳槽到消费品行业里?
对,另一个疑问是说,诶,要不要去消费品行业里创业?
或者说当一个联创,或者说当一个对早期团队拿期权的重要的成员?
对,我觉得其实这是两个不太一样的问题。
其实我觉得第二个可能还是有一些,如果你想人生更有趣一点,或者是说嗯,可能还是有一些机会的。
如果下定决心愿意去创业公司的话,嗯,那我觉得最近风头正劲的一些赛道,比如说芯片,消费品,那肯定是相比其他的传公司更值得去的。
前提是如果你经验背景符合的话,对吧?
如果是针对创业者,联创高管类的加创业公司,那就是有另外一层命题了。
消费品是个很大的赛道嘛,如果去细分去看,你会觉得说有你更看好的和有你更不看好的细分赛道吗?
多说少有点因人而异。
就这个问题没法应该回答,就是在于我们得先回想一下,就是为什么最近消费品除了投资人给他加热之外,嗯到底有什么原因是真的让他成功的。
嗯,我自己的角度,我会觉得其实真的有底层原因的可能就是谈国民收入是太长期。
那就举一个小例子,我觉得就是我们这一代新的年轻消费者,他们过去大家买东西的消费习惯和品牌认知真的不一样。
需求不一样。
真的不一样。
呃,我们这代人或者再小一代的人真的是没有国际大牌的那种仰视感,是趣妹的自然呢,就是真的有很多的国产品牌会替代国际大牌也好,或者是补足品类空白也好,它不真的不像过去,过去中国的品牌怎么能成都,很像做白牌,极致性价比,只有这样来成功。
但我们今天看,在服装里有各种各样的潮牌,在美妆里我们也愿意支付高溢价,所以我觉这是一个底层需求。
所以如果让我选的话,我觉得我可能举不出某一个行业的例子,但我觉得第一道因素一定是就是旧不如新,嗯,就是新一定是好的,嗯,所以如果选的话,第一层肯定是这个品类最好是原来没有的,对,或者原来特别小众的,比如说刚刚宣老师提到的螺蛳粉,嗯,就说李子柒用某一种办法使得螺蛳粉,哈哈哈,这个大家原来没听说过,或者不是一个,全国范围内很耳熟能详,今天一说起来,品类打出来了,是个新东西。
嗯,而且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这个新品类里面最好在一段时间内只有你这一个品牌,所以你会建立起一个很厉害的东西,就是大家想到这个品类就会想到你这个品牌,想到你这个品牌就会想到你这个品类。
哇,那真的太厉害了,所以你会伴随着这个品类被大家认知的过程中,你的品牌也会变得很大。
对对,所以这是所谓的新。
这个就是我觉得我们作为投资人是最喜欢的就这个品类,对,因为消费品它绝对的大小一定不会特别大嘛,它如果这 100 亿、200 亿的市场你能完全守住,那就特别牛了。
然后第二点就是它是有很强的国产替代的效能在里面的,这些垂类我觉得是很有机会的。
我自己是觉得说呢,如果能够符合几个条件,然后这个产业就会特别好。
举个例子,之前的电子烟,比如说刚需对吧,大家反复复购,价格也很高,从一线城市到 5 线城市全部都抽这玩意,都可能抽,我觉得这行业特别好。
还有一些可能类似,比如奶粉可能也是这样。
一线城也是一个写在新发力的行业,哈哈哈。
一线城市到 5 线城市全要合对吧,复购也很高,然后利润也很高之类的。
但是呢,我觉得也不能完全就用这几个维度去看啊。
其实这几个维度是我们看这个品类好不好的,对,但是它不一定是就是在这个领域创业能成功的,因为你想做电商,大家最好就是你客单价越高越好,嗯,然后你用户人群越大越好,最好上至 99 下至刚会走都得用,对吧,哈哈,然后最好也不分男女,最好不分城市领域,最好它又复购贼高,就是每天都要用,哎,这就是电商最喜欢的东西,但这些领域里面大概率都已经是打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比如说这一想到这个是上了 99 都是都用的,不分男女,不分城市的,什么大米,还复购搞爱对不对,哈哈哈,对吧,或者是某一种耗材,嗯,对,那他一定是原来可能,他可能竞争可能过一过一些,如果今天真的有一个东西,就像你刚刚说的,在电子间还没被禁之前,对大家发现这种新品类对吧,完全叠加了,那就真的是特别厉害。
所以你看跟他相关奶粉,但奶粉这个品类啊,它的生命周期不长。
哈哈哈,就几年哈,对。
相对来说对它也是足够大的一个品类。
对,而且奶粉这个品类还某一个特点是,它其实强。
营销固然重要,但是它跟商业供应链其实蛮蛮相关的。
对对对,它有可能被商业供应链反应控制这个领域,可能在美瞳这个领域可能多少也有点类似的情况。
就代工厂或者说供应商的溢价权或者话语权其实比品牌方更强。
某些特殊的原因会,比如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像玉石类的,珠宝类,比如说和田玉,嗯,可能全国就那么几个产地。
对。
人家上游都已经集中在一起,上游直接做直播了,诶,连怎么挖和田玉都给你拍下来了。
都给你直播了。
你看,我们又讲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就是关于找工作,你要是学会在这个产业链上捋一遍对不对?
看看这个产业链上哪一环溢价能力最强哈。
我们有时候投资人也会做这个事情,就是在有一段时间,我们特别流行用招聘软件啊,看这个创业公司招聘的需求,一定是真实的嘛,或者大部分是真实的,很少有人招着玩对不对?
对,所以举个例子啊,就是我们随便量化,比如一个月招 30 个人差不多,可能 BP 上或者是听 CEO 讲差不多的,他一个竞品人家一个月可能招 50 个人,那是不是就说明你们其实经营模式可能就有点不一样,嗯,或者比如说你在招聘的过程中,平均薪资其实一个最好能看到大家对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对吧,然后很多事情对对对!
别一看你就经常能看到字跳的平均薪资就是比别家高哈哈哈。
毕竟是一个超过 10 万人的互联网大厂啊哈哈哈对。
所以就想劝一下字跳想要跳槽的朋友谨慎啊哈哈哈,我也是跑过实业的,我发现这个实业啊,真的是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沃尔玛,全世界最牛逼的,嗯,零售商,我记得去沃尔玛的比如说某一年的年会,然后他发给大家的伴手礼是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那么厚的充电宝,哈哈哈,真的死身未见,然后呢?
你看只有 5000 毫安是吧?
哈哈,对,一看只有 5000 毫安,真的,我都震惊了,哈哈哈,我心想这是他们十年前的库存?
哈哈。
对,十年前的库存什么什么?
这非常非常省钱,这个真的是做实业。
包括有很多小地方,比如说你原来是每个月五号拿工资的,去了新的实业公司发现每个月十五号才能拿到工资的,例外理由差了 10 天。
这是被行业属性所决定的。
不能否认有些消费品公司真的很快,所以他可能看上去像互联网公司一些,特别是很多现代消费品的创业者创业团队也是从互联网公司出来的。
但实际上你究其行业属性,它还是两种公司,所以到最后它一定是对成本结构考量是不太一样的,一种是毛利极其敏感,一种是美德敏感。
对,可不咋地。
假如说还是有朋友立志要进入消费品行业,或者说去消费品行业去创业,嗯,你会觉得说,有哪几类背景的同学可能是比较适合去干这个事呢?
我可以把两类画像都说一下。
第一类就是 VC 特别喜欢投的,因为还是根据我们刚刚讲的,就是我们有惯性思维, MIT Stever 的一个小哥,最好辍学,对吧?
然后上一组,我要改变世界,我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技术,或者我有一个大杀四方的商业模式,嗯,你投不投吧,对吧,那肯定得投嘛。
第二种就是我在这个上下游的广告公司, for a 公司里面,嗯,我做了很久。
或者就是我就是在某一个大型的世界 500 强,嗯,快消公司,那快消公司都是世界 500 强对吧?
就是世界 500 强,快消公司做过很多年的相关的工作。
嗯,是志在必得,一听出来就这种都是比较容易拿到 VC 前的一些用户画像。
我们有时候聊天真的会得出一种结论,就是 VC 投项目,就是这个投资人投项目,他其实是在投自己能接受的这一类创始人中他觉得成功概率高的。
因为创业本身真是一个概率很小的事,可能百分之几吧,真的我觉得也不能再搞了。
所以在这种概率下,其实你闭着眼睛就瞎投,和你可能做过深思熟虑投结果可能没什么差别,甚至可能瞎投会更好。
所以为了让自己心里更安心一点,我们大概率会选择我们自己特别喜欢的那某一种画像。
互联网大厂的朋友们,如果想投身其中,投身消费品大厂,看一看自己的技能卖不卖去?
自己的这个技能能给你多大的信心,能让你坚持,就是勇于去做这个尝试。
呃,进入创意的这个车道之后,你每天碰到的问题绝对是你之前没有想到的。
所以你可能大概率是经过了前几个月那个兴奋劲之后,你每天碰到的问题都会让你想一个问题,就是我这个创业是不是一个错的选择,或者是我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不一定是所有创业坚持下去都会有更好的结果,有的时候早点结束反而更好。
也许不能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但是也许能够做成几笔不错的买卖也不一定。
嗯,可能做成几笔不错的买卖,也够躺平好几年了。
那 TED 从你 2018 年 开始看消费品啊,到今天,这几年看下来,你自己会对这个领域有什么你自己的反思和思考?
在 18 年 之前,我还是以投渠道,以投平台为主的,所以在那个时候了解过很多消费品创业,但是确实没有想过会真的专门去投这些领域。
那到 18 年 后,我感官又会不一样。
我自己总体来说呢,我会觉得有几点啊。
第一个,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周期,但是这个周期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嗯,就是我们今天看到了很多,比如说 VC 犹犹豫了啊,不投消费品了或者怎么样,其实他很多时候不像是比如说我们过去看 VR AR 这个行业,或者说区块链这个行业,从很相信到很不相信,从闭着眼睛投到不投。
而消费品这个行业呢,它一定跟价格有关,比如说一年能卖一个亿的消费品,嗯,我如果报 10 个亿,很多基金会望而却不得。
如果我今天报 1000 万估值,你看大家投不投?
肯定闭着眼睛投嘛。
对,我今天就老是能拍,从自己银行卡里掏钱出来投。
所以我觉得消费品相对来说,它还是一个有迹可循,比较容易在快速做出判断的,而且他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过去有点过热了,我们今天稍微让他冷一冷,但是他远远没有到结冰。
好的案子还是在不断涌现出来。
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消费品是一个很大的类目,在每一个消费品垂类影响,去年的美妆,今年的美食,明年的宠物和母婴,对吧?
这个超大的赛道里面,会有轮番的小赛道会出现的。
嗯。
而且会有持续的新需求出现。
我觉得直到我们把所有的国际品牌都国产化了一遍,我觉得那真的是一个很长的周期,它没有那么快。
嗯。
第二个我觉得就是消费这个赛道,说到底它还是一个足够大的、巨型的,然后能出大公司的一个赛道。
嗯,它不像有些领域,比如说我们今天谈元宇宙,对不对?
嗯,但你说元宇宙,你一定能出很多很大的公司吗?
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但你说消费品,我觉得出很多家千亿市值、数不清的百亿市值的公司,我觉得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情况,特别是在很多类目里面,原来都是国际品牌,今天我国产品牌来做,我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对吧?
嗯,单单是一个美妆领域,现在在 a 股的上市公司已经有几十家了,对吧?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觉得它一定会有持续的能被资本化的,或者持续能做出来的,只不过可能它没有过去的互量平台那么惊心动魄,一个美团,一个阿里是上万亿的市值,对吧?
他可能很难做到这样,但是我觉得他做一些 disen 的,然后产品力足够好的,然后能伴随着我们这一代记忆成长出来,然后最后甚至它大概率会成为国际品牌,所以我觉得这个机会还是很大。
而且再叠加最后一层,就是消费品本身就不是一个跨行业,你很难想象互联网的时候一夜一天到 100 万 DAU, 对吧?
在消费里面是不可能,但它是一个慢行业,就相当于就要慢工出细活。
对,就是我们前端渠道投得再凶,流量打得最凶,它也是个短期行为。
嗯,长期你能不能真的建立起来,你甚至能不能建立起供应链壁垒,你能不能让你的老客户足够喜欢你,产生复购,你能不能让你在这个赛道里面,你的行业的上下游,你的竞争对手,你的消费者都尊重你的产品?
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
所以好处也是,消费品公司你但凡能建立起国民认知度,你也很难死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就很多时候可能好多品牌好多年已经不咋经营了,但是他甚至卖卖街牌都能卖人参,为什么?
他其实就是在把自己的商誉做一个变现。
所以我觉得小品它是一个慢行业,所以在其中呢,创业者也好,从业者也好,剩下投资人也好,都可以慢一点,耐心一点,我觉得一定没问题的。
比如说短期内很多投资人不投,我觉得是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是个好事。
嗯,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做一家消费品创业公司今天是亏钱呢?
以及就是说虽然 1 亿人民币一家的面店,投资人民币挣钱,但是这个面店可以自己持续挣钱。
对啊,不管你一家店是 1000 万还是 1 亿的估值,嗯,如果你这个面店是一直能赚钱的,嗯,你顶多就是让投资人不能退出好了,对,对这个社会又没有什么影响,对你的员工也是负责的,对你的消费者也是负责的,对吧?
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创业者也是按过去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在做,最后搞成不管你是 1000 万一家面店,还是一个亿家面店,你这面店一个月要亏几十万就关门了。
就是也不是天方夜谭,好多消费品创业公司,确实你算到最后不一定是赚钱的,就特别是月薪的,月流量型打法的就是这样。
对,就是热潮会过去。
我听过一个创意者聊天的时候说到现在线下租金好高,其实因为很多品牌拿了钱,直接拉高了这个线下店租成本。
旁边就有人说说,哎呀没有关系,你等他 6 个月,说不定他就死了。
对啊,点珠就下来了。
我觉得在所有的大型的出现风口里面,是大部分投资人亏掉所有钱,哈哈哈,只有很小一部分能赚钱。
我觉得消费品恰恰稍微好一点,因为消费品不是赢者通知的。
嗯,所以他会有比过去的那些赛道里多一些的投资人赚到钱。
哈哈哈。
呵,对。
而且我觉得可能有的时候也并不是因为投资人笨,而是比如说有一次我问一个消费品基金的投资人说现在这么贵,你们为什么不空仓?
对方就沉默了,没有回答我。
可能是觉得我这个问题太笨,怎么能够空仓呢?
一定要有所行动。
但是我觉得也会有人有不一样的行动和回答。
最近有人跟我说,他们今年上半年一直没有出手,但是最近一个月出手了好几单,因为价钱下来了。
其实严格来说,我觉得,呃,这几年也是资产定价对行业规则大家重新洗牌或者重新定义的这么一个阶段。
早两年,如果某一家基金是因为某个项目便宜而投资,大家都会觉得,哇,你在说什么?
就是嗯,怎么会有这样的投资逻辑。
但是今天确实我们刚刚讲过,就比如说第一第二名行业的第二名估值,嗯,极其离谱的偏差对不对?
或者是在这个赛道里面,就是有一些皮虾自见,那我觉得大家都会重新调整,或者再换一句话,就是稍微往底层延伸一点,为什么?
就是最近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感啊,就是我们的风口产生和消退的也越快,就是比如说像消费一阵风,按理说只想过去啊 o to o, 起码要搞个三五年对吧?
嗯,两年不到。
现在大家就好像从极盛转到极帅,是为什么?
我觉得这也是因为投资行业,因为从业者可能又下降了,就变少了一些,然后大家的混音效应就传话又传得越快,简单说,越快能形成共识了。
就是原来比如说这个赛道,500 家机构,大家都投了某一家公司,然后大家就说,诶,你觉得是这样的,我觉得是这样,对吧?
你觉得我刻舟求剑,我还觉得你不对呢,你没有,你没有方法论呢?
对对吧,觉得你眼光老嘛?
对啊,你没有用进化的眼光来看这个事情吧,过去因为时间久,然后行业也混杂,然后也多,所以它可能形成共识很长时间。
但今天,可能比如说真的好的一些机构,可能数量就变得很少了,在这个领域就是,然后某一个垂类形成共识,很快,可能三个月之后,大家董事会上一讨论,噢,原来不能这样搞,哈哈哈,很快就形成,唉,别出手了,哈哈哈。
然后很快就形成共识。
这也是最近风口越来越快的一个原因。
嗯。
比如说你自己的亲身感受,现在投消费品的投资人们有转向了吗?
嗯。
是这样的,就是因为消费品大家都会有一些体感认知,所以多多少少可能都会试着去投一些。
嗯,但是其实这就像绝大多数的红海的或者完全竞争的创业领域也是一样的。
嗯,这个地方入门门槛低,但是想要成功的难度却很高。
嗯,就像很多 ToB 技术类的创业,它的入门门槛很高,但是你想做一个小成功,相对来说难度反而比完全竞争的稍微会小一些。
所以在这个类目里面,我想有很多的从业的小伙伴,他是试着尝试一下的心态,但会发现从项目的交出的答卷上来看,一年三轮,一年五轮的项目明显是很少的。
然后从业务实际的数据来看,一年 10 倍,两年 100 倍的项目也是很少的。
所以在中国下来,我觉得大家也会慢慢的这个烧就退下来了,那就会用一种更理智的办法去看待这个赛道的投资,那势必就是大家的绝对的投资数量会下降。
所以轩老师毕竟从业这么多年,又看了这么多赛道,起起伏伏,嗯,你觉得对消费品现在这么一个国货热潮,什么样的小伙伴比较适合?
就是跳下来在这里面从业了。
比较总扣性的答案可能是第一个,就是说,尤其是互联网大厂的朋友们,不要想着说这个跟我以前追的热潮一样,对吧,我追上这个热潮,我去赶一个这个上市公司,我就又能财务自由。
嗯,这个事呢,除非那个公司特别好,不然的话,我我会觉得说这个行业不是一个特别暴力的行业。
然后财务自由没那么容易。
对,肯定是没有互联网公司那么容易,行业的薪资水平也不会像互联网行业那么高,他如果真的那么高,说明这公司经营有问题,讲真的。
嗯,对吧,或者他是一个很短期的行为,他没办法持久,对。
然后再就是说看你自己的兴趣和匹配度,比如说如果我们把时间捣回到上世纪 90 年代,你看所有的这种大外企里面,消费品大外企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就业选,只有个人对,他业务非常的稳定对吧,开了薪酬也还凑合。
对,当然也是一种职业选择,就看自己的兴趣了,然后也可以做的时间非常长。
嗯,但是我就还是建议说,不要脑子一热吧,就觉得说这也是一个风口啊,追上去就很难。
因为到求职这个层面,想要追上风口还是比较难的,因为都到求职的这个层面之后,可能前面已经好多轮已经过去了对吧?
如果投资人都没有追上这个风口,求职怎么能追上这个风口呢?
我也没有太我也没有想想太明白,对。
但是如果能很好的在面试的时候反面你的面试官,看看他这个公司到底行不行呢?
我觉得也可能是一个办法。
里面肯定还是会有一些不错的公司,比如说我们刚才说顺着价值链捋一下,发现哪一环特别厉害对吧?
嗯,你可能真的是一个很不错的公司。
还有就是说我会觉得说有些公司像他也刚才讲到了,说这中间未来一定会出现一些千亿大公司,嗯,然后这些公司它可能会变成一个国际化品牌。
如果你去寻找,你去看那些比如说志向更远大,对发展前景更好的公司,看起来它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好像年头已经有好几年了,也许在它整个生命周期里面,这只是一个开始,也不错。
其实没关系,对消费品公司可能 5 年也只不过刚刚开始而已。
哈哈哈对!
好的,我们能给出的建议也就只能到这里了啊!
没给建议今天哈哈陈贤聊后聊得很开心对对对!
然后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哈哈哈好的,那我们这期就聊到这里,感谢太子做客,拜拜拜拜!
大家收到拜拜!
听完之后别忘了跟朋友们分享一下。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生动活泼声是声音的声,并在对话框回复泡腾 VC, 就可以扫码加入我们的听众群啦!
如果遇到任何问题,可以咨询我们的小助手。
小助手的微信号是升 FM11, 是阿拉伯数字的一哦。
我们下期再见!
拜拜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