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周五晚7点|通缩之辩

{{周五晚7点|通缩之辩

2023/4/14
logo of podcast 财新周五晚7点

财新周五晚7点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财新网】大家好,这里是《周五晚7点》,在大事件中看见大趋势。我是杨律。   这周的热点讨论围绕在:中国在通缩了么?   两组数据合起来看,一是3月份,体现通胀程度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只同比上涨了0.7%,进一步地下降,而且还是低于预期的下降。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则同比下降2.5%,降幅进一步扩大。   而与这个越来越萎缩的通胀数据相对应的是,3月份创下历史同期新高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增量数据。其中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了2.27万亿元,社融同比多增了2.47万亿元。整个的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了接近13%,整体上仍然呈现出一副宽松的态势。   如果你还记得,我们两周前的节目中,聊过体现生产景气度的PMI和企业利润数据之间的不匹配:PMI显示在景气区间,但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却同比下降了超过20%。这和现在CPI冷清与社融火热的反差也很相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刘煜辉这周在一个论坛上的发言上,认为通缩已经开始了。   他说需求端的主要矛盾来自家庭部门的高负债,现在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经高达接近140%,这让支付能力收到很明显的抑制。也所以这么长时间,老百姓不买房,甚至还提前还款,自我去杠杆。   但是,2021年中国房地产在建规模高达80万亿,在今年和明年陆陆续续会变成库存的释放,到时候必须有一个主体站出来承接,家庭部门已经无力像15年一样去承接了。除此之外,刘煜辉还提到了地方政府65万亿平台债务都面临着信用和流动性的坍塌,以及在低效率运行状态下的庞大国资和国企体系,都是目前要面临的挑战。   思睿投资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并不是很认同通缩的观点,他在财新网文章《通缩了?》里写到,CPI计算的消费篮子,更多体现了所谓“穷人”的日常消费习惯,所以在一、二月春节和疫情结束的报复性消费后,数据重归平淡也并不奇怪。   而从CPI数据的具体成分来看,也的确是食品价格的环比下降的原因占了主因。其中鲜菜价格下降了7.2%,占CPI总降幅的接近六成。猪肉也环比下降了4.2%。   不过无论是否通缩,有一个重要问题还没回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有个著名论断,“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那么如今货币已经放出来了,通货膨胀却没出现,钱都流到哪儿去了呢?   如果关注3月社融的具体结构,虽然对公贷款仍然占了主导,但是这个月的居民的中长期贷款增加了6000多亿,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而这个数据主要就是反映的居民住房按揭贷款。   洪灏的文章里也说,历史上房地产销售情况越好,则通胀越低,现在的情况也与数据匹配。   央行行长易纲在参加这周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明确地表示,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回升,通胀保持低位,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预计今年GDP增速将达5%左右。   那这个CPI的趋势还将持续吗?   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李宗光在财新文章《通缩挑战正在显性化》里的观点则是,中国的通缩形势,在去年受到了两大因素的干扰,一个是猪周期,另一个就是俄乌冲突。猪价和油价的飙升,也一路把中国CPI推高,到9月份的时候达到了2.8%的高点,这某种程度掩盖了中国通缩的严重程度。   文章还说,未来通胀压力将快速地显性化,上半年CPI的同比增速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就会出现负值。而核心通胀的长期低迷,它显示的是我们内需恢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劲。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的财新文章标题提出了灵魂三问:《何谓通缩?通缩了吗?钱去哪了?》,他并不认为现在的物价与经济走势具有连续性,因为可以清楚地看到物价是有所分化的,比如前面说到鲜菜价格的大跌,但是同样的,飞机票、旅店、旅游价格都不同程度扩大了涨幅,所以整体并非是“通缩”迹象。他判断5月之后会迎来回升。   同时罗志恒对于“钱去哪了”的问题,他认为新增货币与存量货币并没有大规模涌入商品和服务市场,更多的是被储蓄了起来。   看来,飘忽的数据也让经济学家们各执己见。不过再过两周就到了五一,无论是四月数据,还是五一的消费状况,究竟是通缩还是会触底回暖,很快就能提供一些新的信息。   不过我们也可以对比下美国之前的路径,疫情后的美国M2增速峰值是在2021年的2月份,增速为26.9%,但是CPI的峰值则出现在2022年的6月份,这其中晚了整整17个月。中国自然有自身的构成特点,但无疑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传导。   张涛在财新的文章中也如此总结,他说,目前经济运行整体的情况体现为,宏观数据改善要好于微观经济体感的好转。   房地产行业,从数据上来看终于是有点起色了,但是漫长的传导链条,能否让房企有时间度过难关?   停牌一年之后,融创中国终于在本周复牌。   之前由于一直没披露业绩,融创从去年的4月1号就开始停牌,之后在12月补发了21年的年报,又在港交所规定期限最后两小时前发布了2022年中期财报和年报,算是最终补齐了所有财报。   在财报中,融创中国2022年合同销售额为1693.3亿元,同比下滑71.7%;归母净亏损276.7亿元。再看融创的净资产,21年就减少了30%,22年又减少了30%,从之前的1778亿元,跌到了864亿元。   复牌之后,融创中国的股价直接就被腰斩,大跌了56%。即便如此,融创也还是相对靠前掀开自己盖子的房企,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未能按时刊发财报等原因,有接近20家港股上市房企处在停牌状态。因为港交所的要求是要在18个月内复牌,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已经有像新力控股集团这样直接被除牌的房企。   而现在,仍然有世茂集团、旭辉控股、当代置业等十多家出险房企还处在停牌状态。   与港股一样,A股中这些业绩不佳,但曾经依旧吃香的“壳资源”,它们的价值随着注册制的正式来临,也需要投资者再重新评定一番。   本周首批主板注册制的10只新股在周一的时候上市了,单从本周的走势来看,可以说就和以前新股上市有着很大不同。上市第一天表现都不错,在盘前竞价时,中电港的涨幅最高达到了160.94%,而最终十只股票全部以超涨作为第一天的收盘答卷。涨幅最低的陕西能源也达到了47.92%,而中电港、登康口腔的涨幅更是高达200%和170%。   不过在之后的几天中,剧情就和以往更不同了,告别了之前新股一路板上去的齐整形状,基本都在第二天大跌了一遍,之后表现得涨跌各现。   再说一下新规中在主板新股上市的主要变化:前5个交易日是不设涨跌幅的,到第6个交易日起才恢复10%涨跌幅限制。还有一点是,原来在主板上市,新股三个月才能进行融资融券,现在从上市起第一天就可以作为两融标的。相当于用最快的速度,让市场给新股进行定价。炒股的朋友们,也需要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打新策略了。   这周中还有一个数据完全在预期之外,此前已经连续5个月下跌的出口数据,不仅突然止跌,而且还实现了两位数的高增长。   海关总署这周公布了数据,以美元计,3月的出口同比增长14.8%,提升了21.6个百分点。在财新之前对机构经济学家的调查中,他们给出的预测均值是-6.4%,而结果远远高于预测   此前的出口趋势一直是,欧美急速下跌,东盟奋力填补。3月的数据虽然结构相似,但是对美国的出口同比降幅收窄了14.1个百分点,来到减少7.7%;而对欧盟出口则终于由负转正,来到了增长3.4%,回升了15.7个百分点;对东盟更是踩下加速,增加27.1个百分点,增速来到35.4%。   是什么商品的出口需求快速膨胀了呢?从商品类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了主导,其中箱包出口的同比增速接近翻倍,服装和鞋靴也都高于30%。这个迹象,也与2月中下旬开始义乌小商品出口价格指数持续走高,所反映的信号一致。   另外电动载人汽车的出口增长了122.3%,锂电池出口增长了94.3%,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速也由负转正,回升19.5个百分点,但包括手机和集成电路在内的消费电子都表现得比较低迷。   大洋彼岸的美国CPI也在这周出炉,也是超预期回落,落在了5%,核心CPI则为5.6%。   不过这也并不是意味着美联储抗通胀就大功告成了,因为住房价格仍然同比涨了8%,食品涨了8.5%,而这部分涨幅,被能源6.4%的跌幅给抵消了一些。但是我们上周说过,OPEC+意外的宣布了减产,再加上美国最近还表示要计划补充战略石油储备,这些都让油价蠢蠢欲动,让再后来的美国通胀充满不确定性。   也所以,即便交出了超预期CPI数据,市场上也没对加息的预期修改太多,从数据来看,市场认为加息25基点的概率,仅仅从74.1%下降到66.8%,而不加息的概率从25.9%上升到33.2%。   而关于美国经济潜在的危机,“股神”巴菲特这周在接受CNBC的采访时表示并不乐观。他说,“我们还没有度过银行倒闭的危机”,并还表示自己不像以前那样喜欢银行业务了。   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也就是我们已经听得很熟悉的BIS,这周又将12家中国实体加入了“实体清单”中了。这次的目标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公司全部位于深圳或者香港,经营内容也都相似,主要是电子元器件的分销商。   刚刚结束访华的马克龙,在北京飞往广州的专机上,接受欧洲媒体采访的内容刊出了。   采访中,在回应有关中美摩擦和台海危机的提问时,马克龙说:“欧洲人应该回答的问题是:台湾局势加速升温和我们的利益一致吗?不一致。”他还表示,为了不让欧洲沦为“附庸”,欧洲国家应该在未来几年加大对军事国防、科技、能源的投入,让欧洲成为美国和中国之外的世界“第三极”。   最后再说几条关于新旧能源方面的消息。   国家能源局这周里发布了《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里面明确提到,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计划要提高到51.9%左右,比去年提高2.3个百分点,也是首次过半。风电和光伏装机量都会持续提高,继续加快能源结构的转型。   另外在本周的一个工程机械的专业论坛上,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向儒安说,三一重工已经基本停止了传统石化能源产品的研发创新投入,资金和人才都集中投向电动化“战场”了。从汽车领域,蔓延到工程机械领域,其实也是一个电动化的长期趋势。   更早一点,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在2月宣布,投资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一家电池技术公司,这个公司可以提供非公路和海洋用的,耐冲击和高性能电池解决方案。   特斯拉这周宣布将在上海建设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工厂,初期规划年产能1万台储能电池组。特斯拉的这个动作可以参照它在3月份发布的宏图计划第三章,里面就提出来,到2050年,人类社会可以全部依靠可持续能源生存发展,但储能是关键一环。马斯克也曾经在多个场合说,可持续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而太阳不会一直照耀,风不会一直吹,这些能源需要固定储能装置。   好了,这就是本周的《周五晚7点》。   以上绝大多数新闻内容、数据和评论。你都可以在财新网的文章里找到,正文下方,也可以找到相关内容的链接。如果你对节目有什么建议,对内容有任何想法,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你在听完后,能够从迷雾当中,捋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头绪,然后先过个轻松的周末再说。   保持乐观,咱们下周再见。■   相关新闻:   •财新调查|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速或反弹至3.8% 消费加速复苏出口持续下降   •3月CPI同比增速回落至0.7%低于预期 PPI同比降幅扩大至2.5%   •美国3月CPI超预期回落 市场押注美联储继续加息   •3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录得57.8 创28个月以来新高   •财新调查|3月新增贷款预计3.2万亿元 债券融资或拖累社融   •首批主板注册制10只新股上市 全面超涨   •美欧银行业危机已转入新叙事阶段   •通缩?中美核心CPI环比均小幅抬升   •洪灏:通缩了?   •通缩挑战正在显性化   •券商强竞争时代到来   •GPT革命|ChatGPT订阅暂停一日且大面积封号 GPT概念股普跌   •GPT革命|美国拟制定AI问责机制 建立可信赖的AI生态   •GPT革命|阿里所有产品将接入大模型 称所有企业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日相会见OpenAI执行官 OpenAI高管称哆啦A梦等背景使日本对AI态度积极   •马克龙称欧洲不应沦为附庸 要成为中美之外的世界第三极   •巴西农业部长法瓦罗:卢拉访华将重振巴中关系 启动玉米输华提高供应链韧性   •分析|马克龙与冯德莱恩的中国行:同拒“脱钩”论调 重振关系预期   •特斯拉首个海外储能电池工厂落地上海 计划2024年二季度投产   •董事会不认为特斯拉存在关键人风险 任命朱晓彤为汽车高级副总裁   •抖音与腾讯视频合作 推广剧集做短视频二创   •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发布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首次过半   •锂价跌破20万元关口 带动电芯报价降两成   •美国再将12家中国分销商纳入“实体清单” 影响几何?   •融创复牌股价腰斩 仍有十余家港股出险房企尚在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