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陈水扁总统在飞机上究竟在做什么。他带着一百多名记者,长达37小时的飞行,记者们身心俱疲,行程也扑朔迷离。美国拒绝其在阿拉斯加降落,这让他改变了飞行计划,行程变得非常迂回,甚至连记者都不知道目的地。这期间,新闻完全被封锁,记者们只能靠地图和指南针来推测位置。最终降落在荷兰,比原计划晚了几个小时,这突显了行程的混乱和临时性。
我认为陈水扁总统的性格急躁,容易做出临时决定,这可能解释了飞行计划的频繁变更。他的行程受制于飞机的续航能力,‘狂想’也因此受限。他的处境可以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形容,进退两难。这趟旅程更像是一场戏,戏快演完了,他试图借此转移岛内对其的批评和攻击,但缺乏有效的传播策略。
台湾的国际空间受限于两岸关系,选择荷兰降落是技术原因,但也符合台独支持者的解读。此行被解读为转移视线,塑造另类反美形象。民进党内部的检讨也反映出其形象受损。陈水扁任用私人充当要职,引发基层不满,民进党内部权力运作模式也引发争议。
他的飞行路线增加了燃油成本,行程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充满戏剧性。记者们身心俱疲,巴拉圭演讲现场也出现大量议员缺席。这趟旅程象征着台湾的处境和挣扎,每一步都涉及到两岸关系和国际地位。美国在两岸问题上采取了较为稳妥的策略,而中国大陆在两岸问题上的立场有所转变,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中国与欧盟达成引渡协议,也显示出中国在司法制度方面做出的让步。台湾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尴尬,台湾人重视家庭情感和人际关系。巴拉圭事件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包养’关系,这种关系的维系取决于物质资源的投入。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