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有时会引入额外的因素,比如对修行人身份的预期,这可能增加决策的复杂性和烦恼。当我们将修行与现实生活混淆时,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模糊和难以解决。
清晰的决定源于对自己价值观、目标和需求的深刻理解。通过梳理个人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的需求,明确自己的选择余地,可以更容易做出符合内心的决定。
情绪的牵引力可能让人陷入迷雾,导致道理变得无力。情绪的强烈影响会让人暂时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道理,需要先抚慰情绪,才能重新审视道理。
放下修行可以减少对修行身份的执着,让生活回归简单。当我们不再将修行作为生活的核心,反而能更轻松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做出更自然的决定。
灵性成长可以影响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进而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灵性层面的清晰认知会向下驱动我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和决策。
忙碌有时是基于对未来的焦虑,而非当下的实际需求。忙碌可能掩盖了我们对生活的真实需求,导致我们忽视了当下的健康和幸福。
消费并不总是带来快乐,真正的快乐可能来自于与家人、朋友的情感交流,而非物质的积累。我们需要反思消费的动机,是否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或恐惧。
修行有时被用来合理化不如意的生活,帮助我们在面对现实冲突时找到心理平衡。然而,这种合理化可能掩盖了我们对更好生活的真实欲望,导致我们无法真正面对问题。
定期审视自己的生活,删除不必要的负担,更新对生活、自我和关系的认知。通过简化生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需求,做出更符合内心的选择。
前几天好朋友和我们视频的时候聊到了她最近工作中的一些困惑,也是这期播客的缘起。
当我们觉得工作中有些不合适的地方,可能是价值观或是一起工作的人。
修行之后,我们也可能会尝试用一些「义理」或是「道理」来尝试解决这些冲突。
我们尝试转换看待事情的角度、做着感恩练习,但好像有时候会反复,那些冲突感、纠结感时不时地会再次回来。
此时,我们尝试用「无常」来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纠结的情绪会出现也总是会走。
从语言表达上,这些练习看起来都是一种「修行」,也都是一种练习。
而从心的层面,我们会感知到是否真的是在透过这些经历「修行」,还是透过「修行」在合理化着生活。
也有很多问题可能拿掉修行会变得更简单些,也更容易解决些。
我们究竟要如何做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如何让自己从冲突、纠结的状态中出来清晰地看清楚内心的想法?
我们想要过怎样的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要过这样的人生?这个想法的起源是哪里?
为什么是以后不是现在?
感恩地水火风,
感恩地球母亲,
感恩与你们相遇,
感恩一切,
祝福大家 :)
Cen 2024.11.12
——
时间戳:
——
✍️ 播客相关
推荐播客单集:
炑星迹文章:
炑星迹视频:
本期音乐:
——
🎉** 我们的分身:**
感谢大家一路同行,祝愿大家天天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