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o: 在即兴对话中,我时常会不自觉地进行自我评判,例如担心表达是否完整、内容是否合适等。这种现象在对话初期尤为明显,因为我们事先并不知道接下来会聊什么。
在播客结束后,我才能真正听到Cen所说的一些话,意识到自己之前因为思维受阻而错过了很多珍贵的表达。在兴奋的状态下,我容易错过Cen的表达,因为我的自我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
我常常会把Cen在播客中一直以深度的聆听支持我的表达视为理所当然,这让我非常感动,也意识到自己常常把这种支持视为理所当然。在日常生活中,Cen会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提醒我回到当下,并帮助我觉察到当下美好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专注于与朋友的谈话,我也能觉察到当下美好的事物,并从中获得平静与幸福感。很多时候,我们纠结于问题本身,而忽略了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甚至根本不存在。我们常常把自己困在思维的盒子里,而忘记了是自己把自己装进去的。
修行不是为了逃避痛苦,而是为了觉察并接纳所有情绪和体验。修行不是为了追求持续的快乐,而是为了珍惜每一个当下的时刻,无论快乐或痛苦。观察自然可以帮助我们从头脑的局限中跳脱出来,回归到当下。修行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觉察到自己的心,并判断自己的心是否被外在事物所牵引。
“不害怕失去决心”的态度,展现了一种修行者的勇气和对无常的接纳。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不承认事实,执着于对结果的预期。
修行需要清晰的认知(知见)作为基础,才能真正有所精进,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修行的意义和目的,避免修行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或自我安慰。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修行是否已经成为了一种标签或角色扮演,而不是真正的修行。修行的答案就在当下,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悟。世间有八种陷阱会让人软弱,即对赞美、批评、获得、失去、快乐、痛苦、声名、默默无闻的执着。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本身并非障碍,障碍在于我们对它们的执着和分别心。分别本身并非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对分别后的状态的觉察。我们常常追求外界的认可,却忽略了对自身内在的认可。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修行的意义和目的,避免修行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或自我安慰。修行就在当下,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修行。修行就像在人生的路上行走,我们需要觉察到障碍(水坑),并选择合适的路径继续前行。“知幻即离”的“离”并非指离开某个地方,而是指从幻象中醒来,回归到真实的自我。
修行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得快乐或幸福,而是为了解脱。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发心,才能真正地修行。
Cen: 在播客聊天中,我会在两种状态之间切换:一种是跟随念头,被杂念分散注意力;另一种是专注于当下,与Rio进行流畅的对话。我能够分辨出自己是否在当下,当心不在当下时,我会感觉自己的一部分思维是分离的,不在同一状态。
在播客中,我发现自己存在着自我中心倾向,希望自己的表达能够顺利进行,并得到对方的配合。我意识到自己当时的“看见”并非中立的,而是被欲望所影响,因此缺乏真正的决心去平等对待彼此的观点和表达。长期的修行使我们对修行的状态习以为常,很多细微的自我执着容易被忽略。
修行需要一个道场,即需要有挑战和烦恼才能促进修行者精进。修行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来自听众的支持和信任,这为我们的修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日常生活中,我会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提醒Rio回到当下,并帮助他觉察到当下美好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专注于与朋友的谈话,我也能觉察到当下美好的事物,并从中获得平静与幸福感。很多时候,我们纠结于问题本身,而忽略了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甚至根本不存在。我们常常把自己困在思维的盒子里,而忘记了是自己把自己装进去的。
我们可以爱世间万物,但不必被它们所伤。修行不是为了消除念头,而是为了觉察并观察念头,从而理解无常。将“无念”作为静坐的目标,容易成为修行的一种障碍。二元对立和非二元是平等的,因为它们都不存在于究竟层面。
修行并非为了带来快乐,而是为了帮助我们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最终达到解脱。修行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用非二元的角度看待事物,才是真正的修行。我们不必试图改变外在环境,而应该专注于内心的觉察,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修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理想状态,而是为了在任何状态下都能保持自在。修行后的我,不再把自己定义为“向日葵”,而是更加平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并拥有了更广阔的爱。修行让我摆脱了标签的束缚,不再以任何角色来定义自己。
修行让我更清晰地看待感情,不再执着于结果,而是珍惜当下的每一刻。修行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不再害怕失去。修行是一个持续练习决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改变神经回路。放下执着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练习和觉察。
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修行的意义和目的,避免修行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或自我安慰。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修行是否已经成为了一种标签或角色扮演,而不是真正的修行。修行的答案就在当下,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悟。
修行就在当下,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修行。修行就像在人生的路上行走,我们需要觉察到障碍(水坑),并选择合适的路径继续前行。“知幻即离”的“离”并非指离开某个地方,而是指从幻象中醒来,回归到真实的自我。
修行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得快乐或幸福,而是为了解脱。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发心,才能真正地修行。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