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小说】《罐头厂街》约翰·斯坦贝克(完)

【小说】《罐头厂街》约翰·斯坦贝克(完)

2022/5/17
logo of podcast 童年de小书斋

童年de小书斋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在蒙特利这个匆忙疯狂、不成模样的宇宙里,为了寻找食物,恐惧饥饿的人在争夺中吃坏自己的胃;为了得到爱,缺爱的人在渴求中毁掉了自己身上所有可爱的部分。

麦克一伙并不会因为金钱上的事记恨太久,因为他们不是商人。他们不会用卖出多少货物来衡量愉悦,不会用账户余额来评估自尊,也不会用成本来计算爱。

“我一直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医生说,“我们所欣赏的那些品质:善良慷慨、心胸宽广、诚实、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在我们的系统里,这些品质往往伴随着失败。而我们为之不齿的那些品质:敏锐、贪婪、物欲、卑鄙、狂妄和自私,它们都标志着成功。人们一边欣赏前一种品质,一边追求后一种品质所带来的结果。”

——约翰·斯坦贝克《罐头厂街》

写在前面

1

斯坦贝克晚年有部长篇小说《烦恼的冬天》,讲一个无比乐观的养家男人,在面对经济压力和堕落诱惑时的抉择、失落与毁灭。我一直觉得“烦恼的冬天”这个标题特别适合用来描述疫情阴影下人们的生活感受。这本书出版于1961年,助力斯坦贝克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所欣赏的那些品质:善良慷慨、心胸宽广、诚实、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在我们的系统里,这些品质往往伴随着失败。而我们为之不齿的那些品质:敏锐、贪婪、物欲、卑鄙、狂妄和自私,它们都标志着成功。人们一边欣赏前一种品质,一边追求后一种品质所带来的结果。”(《罐头厂街》)

《烦恼的冬天》的主人公伊森试图整合这两方面的品质,面对生活的重负,他不得不去整合,他的悲剧正是这种整合失败的结果——“他无法将这些东西汇集一身而不丧失他的完整人格。”(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评《烦恼的冬天》)

不过这里想要推荐的不是斯坦贝克这部过于悲伤的小说,而是我更喜欢的《罐头厂街》。《罐头厂街》里流浪汉们的生活条件比起《烦恼的冬天》里的伊森,可以说是差远了,但他们却依然那么轻松快活地活着。这曲穷人生活的赞歌,是我疫情期间的良药。

麦克和他的流浪汉朋友们是一群快乐的寄生虫,住着赊来的仓库,睡着捡来的破床,养着陌生人送的小狗。小狗是他们的“宠儿”,他们太爱它,任它在屋子里随地大小便,每个人都向宠儿争宠,渴望抱着它入睡。看到宠儿咬自己唯一的鞋子,主人们也会为它喝彩。他们的生活就像悬崖边的那场篝火鸡汤晚宴,一切都不属于自己,随时可能被呵斥与驱逐,但整个天地又好像都属于他们。

街上生物实验室里的医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智者,充当着上帝一般的角色。麦客他们觉得医生人太好了,想要为他举办一场惊喜聚会。他们的笑声牵动着整条街区的欢乐,一场失败的聚会,让整条街道都陷入悲伤,一场成功的聚会,让所有人都品尝到了生活灼热的滋味。

在“准备聚会”的主线故事之外,罐头厂街上各色人物的短章穿插其间,为这部体量不大的小说增加了无限的丰富性:

负债的父亲拿起手枪在仓库里自杀,失落的保安将冰锥刺入了胸膛,豁达的妻子安慰着焦虑的丈夫,两个小朋友讨论着父亲吃老鼠药的残酷话题,住在废弃锅炉里的马洛伊夫妇每次都要爬进爬出,早晚来回穿行的中国老人像街道上准时的晨钟暮鼓,空中日夜滑冰的挑战者吸引着众人驻足,用各种素材作画的艺术家在建造一艘永远未完工的船,找到完美土壤的地鼠挖好了大居室小居室等待着雌性的光顾……

幽默,轻松,残酷,寓言感,精彩的对话,是斯坦贝克小说的特色。

2021年初读了约翰·斯坦贝克的8部小说,都很喜欢,最喜欢的就是这本《罐头厂街》,年底重读了一遍。今年初又录出全文,等于是第三次阅读,依然非常喜爱。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让你每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

第一次读这本书,更多关注的是主线故事——麦克这群流浪汉的豁达与欢愉,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但读完后也会有“明日愁来怎么办”的忧虑,而他们身边残酷的众生相,更是留在主线故事之下,隐隐地酝酿着悲伤。所以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更多地看到的是细节中的残酷和丰富。这次第三次阅读,焦点又部分回到了主线,或者说是通过主线上的流浪汉们,来观照和思考副线上的众生。麦克这群流浪汉就像是罐头厂街上众生的一面镜子,像这个残酷冬季里各种绝望之人的一面镜子。与所有人相比,他们都更一无所有,与所有人相比,他们都更乐观豁达,更轻松地活着。三次阅读的感受,颇有点“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的味道。

2

伴随着这次的音频录制,我阅读了杰伊·帕里尼的《约翰·斯坦贝克传》,我知道了书中医生的原型是斯坦贝克最好的朋友里基茨,在书中一位安慰丈夫的妻子身上,看到了斯坦贝克第一任妻子的影子。更了解到,老家的人因为觉得《罐头厂街》中对流浪汉和妓女的赞美,丑化了他们的家乡,所以对斯坦贝克十分不友好:拒绝租给他办公楼,切断他家的煤气,禁止他继续修缮房屋。

下面介绍一些传记中提到的内容,算是对《罐头厂街》“周边”的一些补充。

斯坦贝克婚后十分贫穷,夫妻两人常常要靠双方父母接济度日。当他们把自己租来的小屋装饰成温馨漂亮的家时,房东看到自己的破房子被收拾得如此漂亮,决定收回房子给女儿当嫁妆。夫妻两人只好回到家乡的小镇,住进了老家那免租金的小屋——这始终是他的救命稻草。妻子卡罗尔开始工作,斯坦贝克在家里一边创作,一边靠在院子里种菜和去海边捕鱼来解决食物问题。

斯坦贝克不善言谈,忧郁而自卑,妻子则干练而豁达。有时候账单送到家里,斯坦贝克拿不出钱来还账,便闷闷不乐地躺在床上。卡罗尔就拿着巧克力、花之类的小礼物,坐在床边哄他开心。她常常对斯坦贝克说他们“会变魔术”,没有钱照样能活下去,毕竟那时候大家都穷得响叮当。卡罗尔工作,养家,还帮斯坦贝克审稿,提供意见,为他在打字机前敲打手稿,修改拼写错误。他们一贫如洗,却关系融洽。《罐头厂街》的第24节描写了一位面对账单忧郁焦虑的丈夫,一位爱给猫咪们举办茶会的温柔乐观的妻子,可以看到斯坦贝克夫妻的影子。

就是在这样贫穷的生活中,斯坦贝克偶然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海洋生物学家里基茨,并被其深深地影响。斯坦贝克称里基茨“是我认识的人中最伟大的一个,也是一位最好的老师”。他的六部中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里的中心人物均以里基茨为“原型”。《罐头厂街》里如上帝一般的海洋生物学家“医生”更是此中典型。

里基茨和斯坦贝克经常谈话到半夜,他们谈论艺术、音乐、文学、哲学及生物学。里基茨与众人不同的是他身上的折中主义,他喜爱古典音乐,尤其喜爱莫扎特和巴赫的乐曲以及格里高利圣咏,同时他也能轻松自如地谈论现代音乐;他研究学习了诸如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也能张口说出惠特曼的诗句;他还不辞辛苦地学习德语以便阅读歌德的原著。1951年,《科提兹海航海日志》出版,斯坦贝克写了一篇题为《里基茨生平简介》的短文作为本书前言,他写道:“里基茨的思绪无边无际,他对一切事物都有兴趣。”

……里基茨认为,科学家需要极大的耐心以及在缺乏确定性的情况下的生活能力,很可能人类几个世纪里都找不到某个简单问题的答案,甚至人类很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科学家必须放弃沾沾自喜的心态,即便不太可能找到合理解释某一自然现象的答案,他也要继续找下去。(《约翰·斯坦贝克传》)

斯坦贝克很羡慕里基茨可以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本领,他可以自如地一会儿同渔民和酒鬼聊天,转脸又能同科学家和商人讨论事情。

实际上,斯坦贝克正是在里基茨的影响下,才开始深入了解罐头厂街上那些流浪汉。里基茨确信,斯坦贝克“可以从这群人身上挖掘出闪光点”。当里基茨因车祸去世后,参加他葬礼的人挤满了教堂,排到了教堂之外。来悼念他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有不少酒鬼、娼妓和流浪汉,他们都曾接受过里基茨的救济。

值得一提的是,葬礼后,斯坦贝克在收拾里基茨实验室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黑色保险箱,里基茨留下的所有钥匙都无法打开。斯坦贝克最终找来开锁匠,却发现箱子里只有一瓶陈年苏格兰威士忌酒,旁边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你到底想在这里找什么?这里只有一瓶酒,喝了你就能忘掉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