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Neo。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一个投资理念上的问题。
投资来说,我们到底是要投资回报率为主,还是要考虑分红以及长期稳定性?还是说应该二者兼而有之?不仅要考虑回报率,还要考虑现金流?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因人而异的,但是我觉得就像张雪峰聊考研升学的逻辑一样,聊投资其实还是要很大程度上忽略掉超级大咖们的绝对优势,尤其是财务杠杆优势和精神优势。
为什么我要聊这个话题呢?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说的是普通投资水平的人,而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如果你要考虑的是投资回报率为主的,其实对普通人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根本不是选择资产的问题,虽然很多人觉得买对资产是回报率的最关键要素,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并不是因为没有买到牛逼资产而失去最优回报率的,绝大部分人是因为没有办法持有足够长的时间,让时间复利发挥优势而失去最佳回报率的。
为什么普通人就不能持有那么长的时间呢?
不外乎于几个原因:
这期就不来批评为什么不要做冲浪型投资,因为其实有非常多的人都是冲浪型的选手,当然,也有幸运者是获得了巨大回报的。但是,还是但是,记住,普通人,非强运体质的人,并不适合这么做。
为什么要考虑分红呢?也就是考虑现金流的问题呢?
这是因为有很多高分红的资产,同时也是长期最无聊,最稳定的资产之一。但是由于这些资产的特点,它们并不会被追求回报率的投资者所青睐,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点。这些分红高的资产,长期如果分红再投入,然后你正巧又运气好,生活在香港或者并不需要向美国报税,可以将资本利得情况压到最低的话,是不是反而可能这些资产对普通人的意义更大呢?
我认为,至少经过了十几年的观察和经验下来看,答案是的。
为什么可能这个方式比指数基金对普通人的意义更大呢?因为有现金流的存在。。。可以减少他们会因为钱,而不得不卖股票而最终失去时间复利的尴尬。
一家分红4%,甚至以上的垄断电力型企业,比如Duke能源,看似是没有什么买头的,尤其是对于追求那些爆炸回报率的投资者来说。
过去20年看,单纯看股价,duke过去20年的投资回报率为7%左右,分红4%没有计算入内,因为我假设你拿到钱就花掉。
100万,每年分4万给你,7%的年均回报率。我认为对普通人来说,在过去20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结果。
在之前,我会比较说,和标普比,和QQQ比,这个结果并不好。
确实,如果单纯对比回报率的话,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但是我忽略了上述的问题,我太上帝视角考虑问题,而没有考虑到普通人的问题和担忧。
所以实际上,这个回报率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有稳定的分红,提供了现金流,才可能让一部分人继续持有下去,同时杜绝掉一部分的追涨杀跌的行为。
这其实就类似于保险的效果了。区别就是储蓄型的保险要后期才能拿钱,而分红型的公司则是一开始每年就能分红。
分红型资产的意义主要还是能提供给予大部分普通人现实生活的支持。
在早年做早期投资的经历里,我们就能发现大部分人无法参与到VC投资,其实并不是完全因为资本的门槛过高,而是因为这是纯股型的投资,要很多年才能有回报可能。
这种时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我个人为例子,某教育项目,本身就属于比较慢的类型,后来遇到疫情,遇到国家打压课外培训,然后公司苟延残喘下来重新整理业务出发,这已经差不多快7年过去了。可能差不多10年才能退出。遇到这种情况,真不好说回报率会有多高,最终可能怕不过纳指100.
如果你有一大部分钱锁定在几个项目上,且不说你的项目是不是回报率很好,你能不能忍耐住这么久不使用这笔钱就是一个大问号。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见很多长期项目上,会有一些客户不得不提早转让股份,就是因为时间太久,项目也好,人也好,变数都很多。
同时,很多VC轮的基金也都会长期锁定客户,基金往往都是10年的周期。在热钱大火的时期,之前那个时候有大量的Pre-IPO的项目,打着风险可控的幌子销售,最后很多项目的风险其实还是二级市场该有的风险,因为疫情之后的股市大起大落,做基金的本质上还是很爽的,绝大部分钱都是客户的,最后赚着管理费,10年温饱都解决。
为什么我今年看了很多长期复利效果很好,资产稳定,但分红都比较高不错的公司呢?就是因为时间长了以后,单纯买指数基金会有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现金流的贡献,对于一个不管是家族基金也好,还是长期管理的家庭组合也好,都不太合理。
我们常看到的富豪他们要么公司有1%的分红就不错了,或者他们可以卖掉公司的期权激励就已经大几千万好几个亿,这和普通人完全没有办法相提并论,所以他们的绝大部分并不在意大部分的资产是公司的股票。
好了,这一集就暂时说这么多,大家欢迎留言,普通人,应该怎么做投资。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neocdwy/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