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自恋的发展与满足 1

自恋的发展与满足 1

2021/7/17
logo of podcast 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

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开始第二节《咨询师的自恋的发展与满足》。如果我们问一些对心理咨询行业完全不了解的人,他们对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行业有些什么想象,他们可能的回答是: ——心理咨询师是洞察人性的人,了解人性的所有优点和缺点。 ——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句话,知道这个人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可以替代神父、牧师,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为误入迷途的人指引方向。 ——咨询师道德高尚、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咨询师会听到很多人的隐私,尤其是与性有关的隐私。 ——人格健康,技艺高超,谈笑间就能让来访者的问题灰飞烟灭。 ——个人生活很幸福,日常生活中也能给他人很多启迪和帮助,所以跟咨询师做朋友一定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在生活中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知识渊博,什么都懂,所以才能跟任何来访者都聊得来。 ——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很好赚钱,聊聊天就有稳定高收入。 ——这个行业很有面子。 ……     其实心理咨询师自己,在潜意识和意识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类似的看法或幻想。这些内容,构成了从业人员个人的和集体的自恋。     自恋是胜任某些任务后所带来的自尊感,但如果这些任务要求过高,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自恋受伤。在一个人决定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之时,自恋的因素就开始起作用了。而且,自恋及其相关问题,可能贯穿咨询师职业生涯的始终。下面我们列举一下与咨询师自恋有关的时刻和情境。 一、作为从业动机的自恋补偿。 一个在早期经历中有自恋性创伤的人,成年后会用职业上的成功来修复这一创伤。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类型的自恋性创伤会导致一个人选择做心理咨询这个职业来代偿,而不是选择别的职业?这个问题还没有实证研究支持的答案,但我们可以猜测一下。猜测的基础是上面列举的几项对咨询师的想象。     最突出的对心理咨询师的想象,是他能看透人心。看透是为控制做准备的,所以我们猜测,心理咨询师可能在代偿早年的人际关系失控,如被父母抛弃、父母激烈冲突、或父母一方或双方易情绪失控等等。咨询师对他人的隐私或性活动的兴趣和知晓,可以让他自己的偷窥欲得到满足。偷窥欲同样跟控制有关。当然控制最后都与自恋有关:那是一种天下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在本人掌控之下的自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偷窥欲人人都有,但如果一个人受未被充分升华的偷窥欲所支配,并在其咨询工作中见诸行动的话,就可能严重违背心理咨询行业伦理,严重时就构成犯罪。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行业里多次发生过。所谓充分升华的偷窥欲,就是将其转化为被伦理允许的探索欲望。科学家们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探索,就是偷窥欲升华的结果,我们对心灵深处的探索也是这样。 另外一些对心理咨询师的想象,事关个人品质。心理咨询是助人的职业所以显得品德高尚。但仔细想想,几乎任何一个职业本质上都是助人的(刽子手这个职业是否是助人,可以找几个高手讨论一下),并在助人中获得自己物质的和自恋的满足。那为什么心理咨询这个职业在感觉上好像有更多的助人意味呢?也许是因为咨询师工作的对象是人的心理,这个部分非常重要,而帮人修坏了的水龙头,这个重要性似乎弱一点,或者能够干这事儿的人稍微多一些。 如果一个人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程度比一般人高一些,所以想做咨询师,那么他是在代偿因为自己不那么健康的低价值感。从这个逻辑来说,心理咨询师群体的“先天”健康程度,应该低于公众的平均水平。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被自己的心理问题困扰过,是不大会选择从事这个职业的;那些声称为提高全世界人民心理健康水平而去做心理咨询师的人,他们回避了自己的问题和痛苦。 二、咨询师的理论取向与自恋 据统计,现在世界上有约250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大的学派只有十来种。在有些人眼里,这些学派构成了一个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鄙视链。这与咨询师的自恋有关。那些认为自己的学派比别的学派更高明的人,有可能在以此代偿自己人格上的低价值感。 学派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应症的分别,意即某个学派可能比别的学派更适合治疗某类疾病。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当一个人声称自己是某一个学派的时候,表面上是在说自己擅长什么,其实同时也在暗示自己不擅长什么。比如我说我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就等于在表示自己并不擅长催眠、家庭治疗或者格式塔等等。需要说明的是,那个靠一个人在家“面壁”一段时间突然“开悟”,就开创出一派理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要独创一门学派,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自洽的理论体系,并且跟其他理论的核心有显著区别。    2、通过对照研究,被证明有效。    3、有神经科学研究结果的支持。 跟一些同行一样,我自己在从业之初也是有独创一门学派的野心的,后来知道了上面的开山立派的标准后,就彻底放弃了。这一方面是自恋受损,另一方面也是成长,因为对夸大自体的放弃本身就是成长。 学派之争可以表现在三个层面:    1、直接的相互攻击。从全世界范围的历史背景来说,很多学派是为了攻击精神分析而创立起来的,这个传统至今仍在延续。在中国大陆,曾经有一些精神科医生和大学心理学教授都不愿意听到“精神分析”这四个字。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情形现在很少看到了。对如此反对精神分析的人,有两个也是很“传统”的解释。一是他们太爱精神分析,这个爱让他们感到了被吞噬的危险,所以反向形成式地表现为恨精神分析。爱恨一体,这是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二是通过精神分析这个工具,他们可能看到自己防御的东西,这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人格稳定。当然,这些解释本身,也可能是搞精神分析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自恋编造出来的,与事实无关。    2、私下攻击。表面上对各个学派都很客气,私下里却很不客气。这样的人应该很健康,因为他们既维持了现实层面的和谐,又注重场合地表达了攻击性。但是,这离人格的整合,还有一步之遥。     3**、腹诽。**公开场合你好我好大家好,内心却有各种敌意。连腹诽都不可以有,是对圣人的要求,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只是假设一下,如果你问我,我有没有腹诽。我会回答说,这么隐私的事情不适合在这个课程里回答,所以你就猜吧。 我们的学术圈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但凡大的学术会议,都会安排一个多学派联合案例督导。相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包容性在一个具体学术领域的体现。 好了,感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