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抑郁心位 1

抑郁心位 1

2021/4/23
logo of podcast 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

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开始第八讲《抑郁心位》。     首先我想声明一下,一个人在抵达抑郁心位之后,并不会把偏执分裂位抛在脑后,而是或多或少成功地在这两种心位之间建立起一种辩证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种状态都创造、保存和否定另一种状态,就如同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一样,经由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将潜意识意识化,但是潜意识里同时会继续保存过往经历中不被意识察觉的内容。我们需要意识到,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当某人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进入抑郁位的时候,这种模式会在人的一生中经历持续的发展,并且,以抑郁位的模式运作总是以偏执分裂位模式的同时运作为其先决条件的。     抑郁位态这个阶段出现在婴儿8个月大左右,此时婴儿已经意识到母亲是一个完整的人。进入抑郁位涉及到一种里程碑式的心理进步,从部分客体关系发展到完整客体关系,从分裂的自体体验发展到连续的自体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婴儿成为了人,具有了潜在的人性。当婴儿成为一个主体的时候,他也能够将自己的心理状态投射到外界他人的感知上,并思考他人可能会具有一种和自己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也就在此时婴儿有了“我”和“非我”的感知,这为婴儿能够去关心他人创造了基本条件。     在抑郁位,婴儿不再使用他在偏执分裂位的分裂机制,即全好或全坏的看待事物。在抑郁位的存在状态中,当一个人感到伤害了另一个人,他会被这个事实困扰,他无法否认也不能抹杀这个事实,他只能尽力对这个他人做出弥补,但同时也明白这种弥补并不能改变过去发生的事实,当人发展出这种非幻想层面、真实的修复的能力时,是抑郁位出现的标识。例如当婴儿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发现自己曾经视为坏的客体其实也是自己努力保护的好的客体,婴儿开始觉察到来自同一个人的好的和坏的情感流动,母亲其实是好坏兼备的,而不再是非好即坏的,在这一时期,当婴儿开始有能力将母亲当作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人分化开来看待的时候,他就具有了内疚的能力和修补的愿望。他可能会为自己曾经撕咬过母亲的乳房,对其造成的伤害感觉到很糟糕,为此他感到悔恨,于是不断地试图修复这种伤害,并使其变好。还记得上一讲中的那个家庭吗?父母面对3岁半“难以管教”的孩子时,在极端的情绪下会揍孩子,但之后见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样子,又会将其抱在怀里,并向孩子道歉。父母的心理过程就是一个从分裂自体发展到连续自体的体验,他们对自己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感到愧疚,同时他们并不是刻意抹去或是伪装一切没有发生过,而是试图通过向孩子道歉来修复过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以及对孩子的爱,以此保存好的亲子关系。 前面偏执分裂位的焦虑属于迫害性焦虑而在抑郁位的焦虑则是害怕丧失客体以及客体之爱,丧失的客体被体验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婴儿害怕自己将其伤害或是杀死,为了修复与母亲的关系,保存其对自己的爱,其内在就用抑郁焦虑(丧失的焦虑)替代迫害性焦虑,从而激活了内疚的情感体验,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实婴儿进入了抑郁位。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曾经那个好的母亲在婴儿的幻想里是全好的,百分之百好的,可是现在需要把坏的那部分整合进来,于是全好的母亲给打了个对折,只剩下50%的好了,这对婴儿来说也就意味着他丧失了曾经那个理想化的全好的客体,同时还会担心现在这个真实的母亲是否会因为曾经自己对她的攻击,会不会惩罚自己、甚至是抛弃自己。婴儿为了接受这样一个真实的母亲,他的修复途径就是在他又一次想要去“伤害”这个令其挫败的坏客体的时候,将攻击性转向自身,避免因攻击真实的母亲,而被母亲报复、抛弃,通过内疚来避免与母亲联结的丧失。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抑郁位的修通其实意味着孩子跟母亲的分离,哀悼便是这一心位的主题。在人们的心中可能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分离,原来在婴儿的幻想中,借由分裂和投射的机制来得以实施全能的控制他人,而现在却发现,“我”是“我”,世界是世界。唯有当婴儿可以去接受丧失和完成哀悼,还原母亲本来真实的样子、还世界原貌,放弃对母亲的全能幻想和控制,才能与之分化,继而才能去与更广阔的外界链接,例如进入社会化进程。但是有的时候抑郁位看似是一个趋于整合的位态,却更让人难受,有的人在刚刚进入抑郁位的时候就会出现退行,退回到偏执分裂位,甚至有的人因为无法忍受内疚的痛苦、忍受分离的痛苦而自杀。 好了,谢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