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心智化 1

心智化 1

2021/5/5
logo of podcast 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

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开始第十六讲《心智化》。 **心智化广泛的定义是想象性地根据他人的心理状态去解读他人的情绪和他人的行为,也包括解读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说,**心智化就是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比如别人拿了一杯水,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读在那个人的心里面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他去取一杯水。很多时候这种解读都是非常容易,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去取一杯水喝了下去,那我们的解读就是他一定是渴了所以去喝水,这个很容易、很简单。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去解读、去心智化那些让我们感到吃惊不理解的东西,比如我们看到这个人接了一杯水然后他不是把这杯水喝下去,而是把水泼到了墙上,我们会很吃惊不理解,而那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使用心智化去解读理解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心智化这个人可能是感到挫折或者他生气了,或者那个时候是不是有一些回忆涌进了他的心头,所以我们看到其实有很多种不同解读的可能性。      请大家结合自己想一个例子:假设你感觉自己的心跳突然一下变得很急促,这个时候你可能也想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你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是你的心脏也许出了一些问题,但是你可能也会得出一个更加心理学、更加心智化的结论,就是感到自己可能是焦虑了,或者自己正在经受惊恐发作,之后你可能会进一步想要理解到底是什么东西让自己变得很焦虑,惊恐发作。重点是这些过程其实是一种非常自然又正常的过程,我们会对自己、对他人都做这种心智化的操作,而且它是从我们的早年生活就开始的,我们不用刻意去做,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做心智化的工作。有些人因为早期依恋关系的创伤,因此心智化受损,没有学会怎样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而心理咨询很大的层面就是帮助来访者重建可以心智化自己以及他人的能力。     我们是在最初跟妈妈的依恋关系里面学习心智化的,而且依恋关系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一个哇哇大哭的婴儿,妈妈可能会说:宝宝是不是饿了。或者:宝宝是不是肚子疼啊等等,婴儿难受的感觉被妈妈标注。这种难受的感受就可以被命名,逐渐地孩子就学会去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早期依恋关系中的创伤,比如虐待或者忽略,这些创伤会破坏依恋的发展而且会破坏一个人学习心智化。心理咨询的工作其实就是帮助他们重建心智化,通过这样一种重建心智化的方式治愈他们的创伤。     玛丽·安斯沃斯在陌生情景实验中,研究了三种依恋模型,一个理想的状态叫安全型依恋,在安全型的状态下,当妈妈离开的时候婴儿会感觉到痛苦,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婴儿会主动迎向妈妈,而妈妈也会迎向宝宝,之后妈妈可能会把宝宝抱起来,会把宝宝放到自己的腿上,对他说一些安抚他的话,之后宝宝会在妈妈的安抚下平静下来。一旦婴儿重新平静下来他就可以再继续回去玩游戏、探索这个房间里面的玩具。安全型依恋是一个安全的港湾,当婴儿感觉到痛苦的时候可以回到这个港湾里避风头,同时它也是一个安全基地,婴儿可以从这个安全基地出发去探索这个世界。安全型依恋的基本理念是婴儿有信心当自己感觉痛苦的时候,他可以找到他的养育者,并且通过养育者他可以重新感到安全、感到平静。这样一种信心能够帮助人继续探索,去迈开步子走得更远一点甚至超越自己。我们对安全依恋的需要是持续终身的,所以不止是婴儿需要依恋关系,依恋理论的创始人约翰·鲍比提出我们对依恋的需要是从摇篮一直持续到坟墓的。     皮特·福纳吉有一个让人惊奇震撼的实验:他研究了第一次怀孕的女性,他对这些怀孕女性使用了由玛丽·安斯沃斯开发出来的成年人依恋量表来评估这些妈妈,评估妈妈们在怀孕的时候她们在自己的依恋关系中是不是安全,当婴儿已经出生一岁的时候,他再通过陌生情景实验去研究婴儿的依恋,他发现当妈妈自己是安全型依恋,她们的孩子在陌生情景实验里,也能够和妈妈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安全依恋是怎么样传递到1岁的婴儿身上呢?对此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回答,这个答案就是心智化。**心智化的母亲是能够理解并且对婴儿的心灵、内心活动是感兴趣的,她们能够心智化自己的婴儿。**另一个重要的研究结果是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他们在长大一些之后也会有更强的心智化能力,孩子是通过自己被父母心智化学会了怎么样去心智化。同样,咨询师有心智化能力,也可以让来访者学会怎样去心智化,所以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叫"心智化会带来心智化"。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心智化的发展,其实是和安全依恋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心智化分内隐的心智化和外显的心智化。**内隐的心智化,它非常快速,是自动化的,是一种本能层面的反应。比如当你和一个人打交道,可能一瞬间你就觉得非常厌恶、排斥或者害怕、恐惧,或者一瞬间你就觉得这个人很让人安心、很放心,你很想和他靠近,这个其实就是你收集到了一些非语言的信息做出了一个内隐的心智化。当然这种内隐的心智化有可能是带来问题的,比如当我们有刻板印象或者有偏见的时候就会影响我们对人的判断。外显是更慢的,是有意图的,是我们创造出了一种叙述、一个解释、去描述发生了什么。所以外显的心智化是更灵活的,是有思考的,而且也是带着矫正性的作用可以帮我们矫正我们对于外在发生着什么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咨询师在听来访者的讲述后,出于某些原因咨询师皱起眉头,我们知道对于别人皱眉头我们会有一种几乎发自本能的反应:开始变得担心、焦虑或者变得顾虑重重。所以来访者可能就会注意到咨询师皱眉,可能就会说:“我知道你已经厌烦我了。”或者“你不再想和我继续工作下去了。”这就是启动了一些外显的反思性的心智化过程,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说:“你可以讲讲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吗?”然后这个来访者可能就说:“因为我看见你皱眉了,你肯定已经彻底对我失望了,因为我一点都没有好转。”然后咨询师邀请他心智化,咨询师说:“你能想象一下有没有其他原因导致我皱起眉头吗?”然后一个有进一步心智化能力的来访者可能会说:“好吧,可能你是对你自己有些失望。”     这是我们尝试做的事情:去把之前是内隐的情绪性的反应变得更开放,变成一种外显的反思性的心智化活动。这个来访者把咨询师的皱眉解读成咨询师对他没有兴趣,咨询师对他厌烦,给咨询关系带来了一个裂痕,而咨询师在这里做的心智化的工作其实就矫正修复了这个裂痕,两个心灵再一次相聚在了一起。所以这个来访者可能之后会讲:“是的,我的家人也常常对我很失望,我也常常对别人很失望,我也常常担心别人会对我很失望。”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些讨论都是来自他在咨询师皱眉之后他的快速反应,而咨询师可能对自己的皱了一下眉都没觉察到。  我们看到心智化其实是尝试着让心灵变得更开放,尝试着带来一些好奇心去理解行为的意义,去看到可能在这个行为背后是有不同的意义,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事情的。所以这一个矫正性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内隐的情感反应常常带来问题。而那个时候我们需要说:“那我们在这先退一步,先等一等让我们看一看在心灵里面都发生了什么?” 好了,谢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 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继续《心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