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开始第五讲《向来访者进行教育和示范心理咨询是什么》。 经过了上一节课,关于初始评估具体操作的学习,这节课我们将要进入《向来访者进行教育和示范心理咨询是什么》。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的内容)是:在心理咨询开始阶段,心理咨询师如何向来访者进行教育和示范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开始阶段,咨询师的工作一方面是收集资料并评估来访者是否适合做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随着咨询的逐渐展开,咨询师还需要时不时地向来访者进行教育和示范心理咨询是什么。在临床工作中,假如咨询师仅仅按照技术程序开展工作,给解释做诊断等等,却忽略了给来访者做心理普及教育工作,这个环节的缺失将会影响到咨访双方在建立治疗联盟时的稳定性,易导致个案脱落。 建立治疗联盟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很重要的前提,它不是简单地照搬书本理论,向来访者提出一些公式化的问题,而是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的交流过程中,必须依靠共情、智慧、直觉、灵活,对不同人格及环境的理解力去鼓励来访者更多地表达自己,让来访者对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所提供的帮助有兴趣。 同时,由于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但它又跟日常人际交往的对话方式很不同。例如A女士从未接触过心理咨询,当Ta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可能会问:“我不知道要怎么开始,我要从哪里开始呢?”,我会回应Ta:“你好,我是咨询师沈娟,今天我们有50分钟的时间来相互了解。首先,你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让你前来做心理咨询呢?”在这个过程中,我简单地介绍了我是谁、我们的工作时间后,帮助来访者打开“话匣子”——谈论咨询的动机,继而开启访谈,在来访者开始讲述Ta的咨询原因时,我会仔细倾听,并做些简单的记录。 随着咨询节奏的逐渐展开,当我听到来访者在言语层面和情感层面出现不协调反应时,我会反馈给Ta:“你刚刚在描述一件听上去有些悲伤的事情,但我看到你是笑着说的,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当我将感受到的或是我的疑惑反馈给来访者之后,我也会偶尔问一问Ta:“在你听到这些,有什么感觉”,并且我会告诉Ta,我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在日常交流中,人们通常都在语言层面去表达观念和看法,在一个意识层面交流,而很难有机会去体察自己在表达的当下的情绪情感反应,这样的提问就帮助Ta建立与自己内在感受连结通道,提升自我感知的纬度,启动对无意识的探索。如果来访者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他对这样的提问有可能感到困惑,因为日常大家不会这样对话,以为这是咨询师在寻求肯定、表扬,满足其自恋,之后给出的回应大都是一种应付,而失去了在答案中探索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建立治疗联盟,开展咨询工作的机会。 接下来,我将通过四点来谈谈在咨询中,怎样帮助来访者做好咨询的准备,向来访者进行教育和示范心理咨询。 第一点:告诉来访者心理咨询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来访者进入咨询室,会带来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人际交流困难,情绪调节障碍等等。来访者之所以会遇到这些困难,跟他们无意识里的期待有关。一个人的过往经验,加上他对这些经验的理解,就会形成属于Ta自己的期待,通常这样的期待会一直停留在无意识当中,然后Ta用这套模式去适应所有的情境。假如一切顺利,生活就可以持续向前推进,但是如果人们所面对的情境不足以依靠过往经验去应对时,就会出现问题,陷入困境。 案例:A女士因为婚姻困惑前来咨询,她和丈夫是一见钟情,很快就结婚了,可是进入婚姻后她感觉丈夫对她失去了一开始的热情和温柔,取而代之的是忽略和冷漠,两人常常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争执,就在近期甚至还有肢体接触,她想要通过婚姻咨询来看看要不要离婚。 咨询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需要了解Ta发生了什么,导致现在的婚姻陷入困境?Ta是如何去感知、理解这个困境的,在困境中Ta做了什么,以及没做的又是什么,帮助来访者一步步呈现Ta的行为模式是怎样的,以此让Ta看到自己卡在哪里了。继而解锁新的感知系统、提升心智化功能之后,来访者就可以借助咨询的空间来扩大自我意识范围,寻找到新的、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这远比咨询师套用一个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或是凭借个人经验直接给来访者一个答案更有益处。 当然,在实际的咨询中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来访者希望把自己的问题跟咨询师谈了之后,咨询师很快就可以给出意见或建议,或者帮助Ta做一个选择,然后问题就得以解决了。这里面有可能源自于Ta各自的过往经历、认知模式,也可能是Ta赋予了心理咨询魔幻般的期待——在咨询里谈一谈,就可以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在A女士的案例里,离婚的决定显然不是咨询师可以帮Ta做的。咨询师在治疗情景里能做的是,让Ta谈谈婚姻是怎么开始的,夫妻双方是如何将关系走入困境的?对于困境Ta们做了哪些沟通和努力,以及让Ta谈谈离婚或者不离婚的利弊等等。这是一个了解来访者所思所为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来访者向内探索、整合自我的过程。如果来访者仅仅只需要一个更加现实层面的帮助和解答,那可能找个律师更符合Ta的现实需求,而这个部分不是心理咨询可以做的。 第二点: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心灵的成长,而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当然也就不可能几次咨询就将它们解决。通常初始访谈要1-4次,但是很多来访者希望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给Ta帮助,解决问题。这样的期待里除了我们在第一点里谈及到的对心理咨询赋予了魔幻般的期待之外,还有可能隐含着来访者想要不劳而获的愿望,例如:有的来访者会告诉我说:“你就告诉我怎么办,完了以后只要遇到(这样的事)我就可以照着这个办法做就好了”,作为咨询师需要意识到这样的愿望当然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生活哪来的“万能公式”。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起效因子的核心是治疗联盟的建立,也就是建立关系。这不是一种“对号入座”的游戏,无法在几次访谈之后,凭借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印象,结合书本上所教授的理论就能给出结论的。去了解来访者,是随着咨询的进程逐步形成的,这意味着在探寻来访者当前的问题、症状之外,还需要去追溯来访者的成长经历,Ta和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重要他人的关系,Ta的求学、工作经历等等,同时咨询师还要思考以上这些材料和来访者前来寻求帮助的需求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并借由咨询中移情和反移情的呈现,反馈给来访者,这个过程被称为“起源学的重构”。回到A女士这个案例,也许促使Ta前来咨询的原因是当前婚姻的困惑,但是当我们更多地了解Ta的过往经历之后,并将这些过往经历与当前的困惑做一个连结,我们发现Ta有一个挑剔冷漠的内在客体,所以Ta对丈夫的忽略非常敏感,同时很难忍受。借此咨访双方就有了一个更多去帮助A女士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的机会。 另外,在咨询的进程中,咨访双方都需有能力保持咨询设置的稳定。通常情况下系统的心理咨询,一周一次,一次50分钟,根据来访者的情况也可以一周几次,短程的心理咨询一般需要15-30次;长程的,类似于个人体验(以获取自我成长为目的)为前提的心理咨询会更长,一年到几年都有可能。整个咨询期间,咨询师对于自己将会遇到什么是未知的,咨询师作为一个容器,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帮助来访者探索Ta的无意识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访者会增加对自身的认识,获得一定程度的心理成长。 好了,感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