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开始第五讲《投射性认同》。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岚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国内一流大学,还取得了MBA的学位。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外企任高管的男友,两人一拍即合没多久就结婚了。婚姻生活中,岚岚对于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缺乏主见,家里任何事都指望老公来帮忙才行。起初老公以为岚岚是不适应照顾家务,并没有对她的行为很介意,更多时候都会帮着妻子照料家务。但是渐渐地,老公的工作越来越忙,常常要加班到深夜。为此,他开始对岚岚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不耐受,两人开始争吵不断。在连续加了一个多月的班后的某天深夜,老公刚打开家门,就看见岚岚敷着面膜拿着手机正在看淘宝直播,茶几上全是没吃完的外卖盒子、没喝完的饮料瓶子,再看看旁边的鞋柜上,积的厚厚一层灰,他没有等岚岚见到自己,就关上门离开了,这之后直接搬到了父母家。在岚岚的眼里,老公变了,不再是当初对她百依百顺的那个人,她依旧停留在对老公最初的期待中:女人负责貌美如花,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却看不到老公为了家庭的生计辛苦劳作,加班至深夜。 我想这样的情境在亲密关系里似乎很常见,一个依赖型的妻子和一个照顾型的丈夫。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的是,婚姻有潜意识的 选择性,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婚姻作为一种互相满足的共谋系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例如岚岚在婚姻里扮演一个依赖者,渴望被呵护、被照顾,并且“邀请”老公扮演一个有能力的照顾者,对外赚钱养家,对内做家务照顾她。假如两个人一直都认可这样的角色分配,那没有问题。可是在长久的婚姻关系中,老公感到自己愈来愈疲惫,总在被要求去满足妻子的各种需求,最终精疲力竭,当所有的给予都是单向的时候,关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问题和冲突也就愈演愈烈,最后老公逃回了自己父母身边。这里岚岚的“邀请”其实就是一个潜意识的行为,即迫使别人在她自己内部戏剧的演出中扮演一个角色——一个照顾者的角色,这样的关系模式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核心概念:投射性认同。 最初这个概念是**克莱因(1946)提出的:“投射性认同,是婴儿为应对早期客体关系中产生的‘恨’而运用的一种机制,这种‘恨’是源于最早期对母亲和她乳房产生的焦虑。**焦虑的婴儿会将自体中具有破坏性的部分去掉,通过或呕或吐的方式,或在幻想中用撒尿或喷射粪便的方式排泄出来,并把这些破坏性部分以一条敌意流的方式投射进入居住在母亲体内的客体中,紧接着婴儿就感觉受到母亲的攻击。当这种投射主要来自婴儿伤害或控制母亲的冲动时,婴儿会觉得母亲是一个迫害者。”这段话是在说,婴儿一出生就有内在的、本能的摧毁性的部分,即弗洛伊德提及的死本能。这个部分是让婴儿极其恐惧焦虑的,因为会激活自体崩裂的感觉,这是婴儿承受不住的。于是Ta把这个恐惧焦虑投射到外部,投射的意思就是:我把自己承受不住的东西扔出去。在克莱因看来婴儿把自己承受不住的恐惧焦虑投注到外界的客体上去(一开始是母亲的乳房,继而是母亲这个人),如果这个客体配合婴儿玩这个游戏(投射性认同),那么潜在的婴儿会感觉到Ta是可以掌控这个客体——母亲的;同时还有就是Ta通过掌控这个客体——母亲,就可以掌控内在的感觉——恐惧焦虑,继而不被摧毁性的力量所压垮。 在之后“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不仅被克莱因学派的分析师和治疗师们运用,其他学派的人们也会在临床中运用这个概念,这也引发了很多的关于“投射性认同”的不同定义,最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的是奥格登,他认为投射性认同的概念涉及到两个部分:一个投射者,一个接受者。这两个人投射性认同的互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投射者因感受到内在的不安全感,将自体里存在危险、破坏的部分“放置”在接受者身上,并设法从内部控制他; **第二阶段:**接受者会感觉到投射者传递过来的压力,产生相应的感觉; **第三阶段:**接受者对投射性操纵所诱导出来的感受和行为产生反应。 这里我们来结合一个咨询情境来看看咨访双方是如何来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的:案例情景:G女士,情绪易大起大落,与周围人际关系糟糕,最近因和丈夫发生激烈的争吵前来咨询。并且告诉咨询师,自己上过很多心理学的课程,对于精神分析很感兴趣,特意找一个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一起探索自我。在咨询到第8次的时候,G女士对于咨询有了新的想法: P:我们的心理咨询需要做多长时间啊? T:这是我们第8次工作,是否你对于咨询有什么感受想和我谈谈的? P:哦,已经8次了啊,可是我怎么并不感到我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啊?我上周依然还是和我老公大吵一架,他说我有病,做了心理咨询也没用,我听了很火大,然后就发生了冲突。我的妈妈也说我的情绪还是老样子,一点改变都没有,你说我还需要继续咨询吗? T:好像周围人的反馈让你质疑自己的努力,你期望咨询能帮助你尽快改变。 P:我不知道,你说呢?你说我有变化吗?说有吧,好像不明显,我是不是应该换个咨询师再看看? T:换个咨询师?听上去你对我们的工作有些不满意,可以多谈谈吗? P:我不知道,我专门找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就是因为在听课的时候,感觉精神分析很深入,可是为什么感觉你什么都没做,我也没看到关于我的什么诊断啊,什么解释啊,我想是不是你的能力不行啊?我这样说你会生气吗? T:看上去你对咨询有些失望,可是做咨询和上课是不一样的啊…… P:我这样说你会生气吗?我刚才看到你的眉头皱了下,你是不是很生气? T:不,我并没有生气,我只是在思考你说的内容,我想知道你对咨询的期待和想法,可以多说说吗? P:我就想在生活里不要那么情绪化,不要易怒,能与他人和平相处,不想每天过得很烦躁。 T:嗯,可是就在刚才你似乎很想激怒我,让我生气,这似乎不是一种和平相处? P:所以你生气了,我就知道,看吧我想也许你是无法接得住我的…… T:我只是在呈现刚才发生的事情,并没有说我在生气,但是你似乎认定我在生气。我在想是否在你过往的经历中,你一直用此类方式与人打交道,导致人际关系糟糕的。 P:所以你也认为我是个情绪暴怒的疯子是吗?这就是你对我的诊断? T:我在想也许这个部分会干扰你的成长,成为你改变的阻碍。 最后,咨询就在双方的拉扯中结束。来访者得到了一个确定,就是这个咨询师是很情绪化的人,根本帮助不了自己。而咨询师在之后的咨询里几乎一直沉默,内心感到十分生气,期待尽快结束这次对话。 好了,谢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