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了。 来访者走进心理咨询室,必定是带着他的痛苦和需要解决的议题而来。在心理咨询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讨好咨询师的来访者,当然,这种讨好不一定是来访者故意的,是来访者在无意识层面与咨询师的互动,是来访者与其内在客体互动模式的再现。 比如说: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在关系中她总是非常担心别人会怎样看自己,她小心翼翼地不让自己犯错,在生活中她无法跟任何人形成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因此前来寻求心理帮助。在咨询中,咨询师发现,无论自己说什么,来访者都会说对,她还会顺着咨询师的思路,做一些扩展和补充。这让咨询师感觉来访者很有觉察和思考能力,觉得这是一个让人满意的来访者,但是,四十多节咨询以后,来访者的状况几乎没有什么改善,之后,来访者也在挫折中脱落了。 来访者在说话的时候她好像在说一些洞察,但她所说出来的这些洞察实际上和改变以及成长一点关系都没有。往往发生的情况是,咨询师自以为得意的分析一通,来访者要么是频频点头。其实她什么都没有理解,就像孩子也会对自言自语的母亲点头一样,她不一定认同母亲在说什么,只是过去的经验告诉他,点头后妈妈会笑。她缺乏一种真正的理解和对自己的确信,就像是一个人假装在接受心理治疗,假装在做心理咨询的谈话,但好像更多的是在表演,并没有真正地投入进来,完成一些严肃认真的改变。 还有的来访者每周都会来报告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就像是很顺从地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学生一样。但是他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却很难在咨询中呈现出来,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咨询师自己每天晚上都会失眠。如果咨询师深入地去跟他讨论失眠,他用一种没有情感的、模式化的语言来讲述,让咨询师始终触碰不到他的痛苦。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咨询师可以看到眼前的人,但是却无法贴近他们的内心。**来访者用顺从和讨好隔离开了跟咨询师真正的接触,不要跟咨询师走的很近。**因为走的很近会让来访者无处逃遁,他们是把真正的自体藏在顺从所建立的安全感当中,他们会担心表达自己的诉求会给咨询师带来困扰,或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不敢在咨询师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负面情绪,怕给咨询师造成压力。他们非常希望把气氛保持在融洽和谐的状态里,不敢制造任何冲突和矛盾。也就是说,他们离真实的自我很遥远。 当然,**这也是来访者在早年成长过程中,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在咨询中的再现,也就是精神分析中的移情。**比如有的孩子有一对非常严厉的、苛刻的父母,或者有的孩子小时候父母经常争吵,甚至打架摔东西,他们在神经时刻紧绷的同时,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他们习惯于默不作声,将自己隐藏起来,尽量减少存在感,避免自己吸引注意力,造成更大的矛盾爆发。 所以这里有一个悖论,**来访者看起来非常信任咨询师,害怕被嫌弃,渴望被咨询师喜欢和接纳,但同时,这种讨好的背后又是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和防御。**因为太害怕别人给予的东西是带着伤害性的,这种强烈的自我保护会让他们用讨好来急着宣告,我跟你是一样的,你不要来伤害我,讨好是害怕建立真正有意义的关系。 心理咨询是一趟非常艰辛的旅程,来访者需要建立对咨询师的信任,而在早期的依恋中受到创伤的人,他们没有发展出这种信任,所以他们没有办法依靠他人,因此也很难从他人那学到东西。他们不相信别人是学习新的东西的可靠来源。心理咨询的一个非常宽泛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能够开放自己的心灵、能够接受来自他人的影响,这样他们才能够从他人那里学到一些新的体验、新的知识。如果咨询师看不到来访者的讨好,会迷失在来访者表面的顺从中,咨访双方看起来很和谐,但真正的深度探索还没有开始。 我们要理解来访者的这些防御,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保护,因为这样的努力,是为了适应环境的结果。妥协和退让会让他们轻松地融入人群中,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他们把缺点藏起来,把个性消除掉,装成别人希望成为的样子,立刻就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赏,很快就得到了快乐幸福和价值体现,但实际上他们丧失了很多,最大的丧失是自我价值的坍塌。一味的讨好会过分放大外界的认同感。活在别人的期望中,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这会让一个人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失去了自我。 **如果咨询师感觉咨访关系一直处于非常和谐的状态,来访者过于顺从,但咨询就是没有进展,就要思考有没有可能是来访者在讨好咨询师,或者是咨询师在讨好来访者。**对于这样的来访者,我首先会跟他们讨论讨好和迎合的部分,比如我会说,好像你总是很赞同我的话,也许你有些担心,如果你讲出自己的观点,我会不会不高兴。或者我会说:也许你觉得,如果你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我会怎样去看你,会不会觉得你很奇怪。顺从和讨好会成为连结的阻碍,既让咨询师和来访者无法连结,也让来访者跟自己内在真实的自体无法连结。如果这部分没有深入去探讨的话,咨询很难往深处发展。 **对于有些来访者来说,如果咨询师始终看不到他们的讨好,最后,这种讨好可能会变成强烈的挫折,如果这个挫折过于强烈,也会导致来访者的脱落。**比如,有一个来访者在2岁的时候,因为弟弟的出生,被送到奶奶家寄养,奶奶非常重男轻女,因此她得小心翼翼地看着奶奶的脸色生活。等她6岁回到家以后,家里已经有两个弟弟了,她很难融入到新家庭里,她很乖巧温顺,主动带弟弟,不给妈妈添麻烦,但是无论她做什么,她都感觉妈妈对自己不满意,于是她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自己做得更好一些,妈妈会不会就对自己满意了。 好了,感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