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精神分析师取向的咨询师需要具备的物质(上)1

精神分析师取向的咨询师需要具备的物质(上)1

2021/5/17
logo of podcast 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

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需要具备的特质和能力【上】 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开始《成为自己的精神分析师》的第二部分《精神分过程中的核心能力与技术运用》。 现在开始第一讲《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特质和能力》的上篇。     欧洲精神分析联盟的教育工作组,在约20年前设计了一个针对从业人员的问卷,要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一个好的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和能力。以下是按得票数量从多到少的排序。  1、对潜意识的觉察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患者当前的问题中构建思路的能力  4、共情能力  5、保持中立姿态的能力  6、忍受不确定性和模糊不清的能力  7、独当一面的能力  8、对移情的觉察能力  9、对反移情的觉察能力  10、忍受焦虑的能力  11、对焦虑引发的幻想的忍受能力  12、“同调”能力  13、对个人影响的觉察能力  14、坦白自己的幻想              15、对强烈情绪的忍受能力  16、保持和处理设置的能力  17、精神分析理论/技术知识  18、创造力  19、换位思考和体验的能力  20、聆听表面材料的同时捕捉内在信息的能力  21、共情的同时具有反思的能力  22、对自己的认识              23、在小组活动中独立思考的能力  24、接纳别人的能力            25、对别人和自己的情感状态有敏感性  26、价值观的稳定  27、忍受沉默的能力    下面我们分别讲一讲这些特质和能力。  1、对潜意识的觉察能力。    精神分析的态度,就是在潜意识层面工作。所以,对潜意识的觉察能力,至关重要。 有一句精神分析名言:本我知道的,比自我承认的多。在这里,本我是潜意识层面的,自我承认的部分是意识层面的。把这句话作为句型,可以造出很多句子来: ----身体知道的,比眼睛看到的多 ----口误知道的,比听到的多 ---疾病知道的,比痛苦更多 ---梦知道的,比对梦的回忆多     一个例子。一个私人企业家,因为决策失误导致了企业破产。当他去向另外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咨询的时候,别人会了解他的决策是什么、这个决策在当下的经济大环境下是否合理、决策实施过程中有什么疏漏、他有没有忽略什么重要因素、具体损失了多少钱,等等。这些全部都是意识层面的。     但如果他去找一位精神分析师,情况就很不一样了。精神分析师会关注他也许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事情,比如童年经历、跟父母的关系、创伤性体验、超我的强度、强迫性重复、自恋、内疚感等等,这些内容,都可能跟这位企业家在此时此刻、以这种方式、体验一次这个程度的失败,有直接关系。简单地说,精神分析师不在乎你损失了多少钱,而在乎你在损失钱的这件事情上,内心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看到,企业咨询和心理咨询(精神分析)关注的内容完全不一样。所以,精神分析师需要具有穿透现实的迷雾,直达潜意识深处的能力。那些对现实问题分析得逻辑缜密、丝丝入扣的人,并不适合做精神分析,因为他们可能被逻辑蒙住了情感或潜意识之眼。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指的是把从书本、各种培训、各个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用于每一个50分钟咨询时段的能力。     只有理论,近乎书呆子,使得医患之间隔着厚厚的灰色之墙(歌德语:理论是灰色的),不可能制造改变;只有实践,就可能永远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有效果也是瞎猫碰见了死耗子的效果。理论联系实际,需要的是心智的整合功能,既能整合大脑分管逻辑和感受的不同部分,又能协调脑内的储存和眼前的现实的关系。也许在一个好的精神分析师那里,既没有理论,也没有实践,而只有二者之间的链接。 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关系。理论是从100个人身上归纳出来的概念化的内容,在面对第101个人的时候,它需要进行修正。如果分析师不能通过具体实践修正理论,而只是去验证他脑子里的理论,他眼前的这个人就不存在了。 无法理论联系实际,精神分析的解释是:你去掉了理论的科学部分,把理论当成信仰,这样的信仰跟实践的联系,可能动摇你的信仰,造成你的人格的不稳定;你自恋,力比多向内投注,无法投注到具体案例上;你自我边界脆弱,担心跟患者的链接会造成融合或被吞噬等。 3、从患者当前的问题中构建思路的能力。 这就是个案的概念化,即提出一套解释或者假设。这一思路包括三个步骤:描述来访者的问题和模式、回顾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问题和模式跟成长经历之间建立联系。 具体内容包括: --来访者此时此刻的问题作为“结果”,他过去的哪些经历是“原因” --早年的关系,是如何在现在的关系中重复的 --来访者的自我表象,是怎么被他的养育者镜映的 --过去的创伤,在其人格中留下了什么现在可见的“疤痕” --在跟分析师的关系中,哪些是“过去在现在的重现” --来访者学会的保护自己的方式是什么,这些保护方式有没有与时俱进 我们看到过许多分析师报告的概念化了的治疗案例。有些概念化的内容,有照搬书本上的理论的嫌疑,把过去和现在的连接,写得生硬、牵强和破碎;另外一些分析师做的概念化工作,则流畅、合理和全面,不是诗,但却像诗一样直指人心。 仅仅敏锐地看到来访者的问题,是不够的。生活中有些“江湖经验”丰富的人,也能准确地看到一个人的问题。分析师还应该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在什么时候、针对什么问题、做何种干预,使得来访者的人格僵化的部分得以松动。   4、共情能力 **进入到他人内心、体验到他人的感知、情感、想法等的能力。**以下类型的人无法共情: --过度自恋者,他眼中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样的咨询师无法倾听来访者说什么;他更在意自己的理论是否能够在来访者身上得到验证,而不太在意来访者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他可能有意无意逼迫来访者用病情改善来“赞美”他,跟来访者形成自恋性的竞争关系;他还可能因为来访者对自己表达不满,而出现自恋性的暴怒。  --自体破碎或者虚弱的人,他恐惧进入别人内心,因为那会使他更加破碎。极端情况是,当咨询师刚刚失去了亲人、自体处在较弱的状态的时候,就需要停止工作一段时间,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无法共情他人,他自己就是需要被共情的人。  --有太多共情,其实也是一种共情能力不足的表现。“多出”的那部分共情,是咨询师投射的结果。面对过多的共情,来访者可能会感觉到自己被“误解了”,或者产生疑问:我有那么可怜吗?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男性来访者对他的咨询师说:我的父亲最近去世了。咨询师貌似共情地说:你一定很难过吧?这个回应加重了来访者的内疚感,因为他正在为自己没有感觉到一点点难受而自责不已。咨询师的恰当反应是保持沉默,等待来访者自己说出来他的感受,或者中性地说:我想知道父亲去世带给你的全部感受。 共情跟可怜对方是不一样的。**共情是“如其所是”地体验对方,而可怜除此之外还增加了暗示:你的处境真糟糕。**这会使对方的状态更加虚弱,或者变得愤怒。 共情在自体心理学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科胡特认为共情是进行深度心理探索的最重要的工具。事实确实是如此:只有先成为来访者,才能帮助来访者。   5、保持中立姿态的能力。 **中立是指价值中立和态度中立。**这要求咨询师在认知上有巨大的灰色地带,这个地带介于对和错的绝对判断之间。换句话说,咨询师不对来访者的想法和行为做对和错的判断,而仅仅是去理解。     咨询师作为一个具体的人,肯定有自己的价值观、好恶等。在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的路上,需要作出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是扩宽自己的眼界,使自己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心胸开阔之后,自然能够容得下一些相互冲突的价值体系。这有点像武侠小说里,那些顶级高手,都学过所谓正的和邪的两派甚至很多派武功。二是学会不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观,带到咨询中去。极端的例子是,不管你在生活中是一个多么虔诚的某宗教的信徒,你也不可以在咨询中用你的宗教的教义来看待和要求来访者。咨询外和咨询中的价值观的某种差异,是可以被理解也是被允许的,但是,这个差异如果过大,除了调整上的难度之外,还可能表示咨询师在人格分裂-整合的连续谱上,靠近分裂的那一端。这对其职业的影响,需要审慎评估。     价值中立甚至包括对疾病本身的态度。对继发性获益的面质(系统家庭治疗叫做积极资源取向),客观上可以起到改变对疾病的态度的作用。有时候疾病本身不是大问题,对待疾病的态度才是大问题。 价值中立和共情,有时候是冲突的。比如当咨询师共情来访者有些偏激的愤怒时,就对其中立态度有冲击。这个时候需要咨询师具有相当的人格灵活性,能够在共情和中立两种状态中来回游走。   好了,感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