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继续《基于来访者主题经验的诠释》。 为了能让来访者变得有能力获得自我理解,咨询师需要使用一个重要的视角——也就是以来访者的主体经验来做诠释。我讲一个案例:一个16岁的高中女孩,因为失恋的痛苦无法继续上学,并且有自伤的行为和自杀的想法,同时被某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中度抑郁和焦虑。她的父母带她来见我,在经过两次评估后我和这位女孩开始了每周两次的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她在咨询前面几次讲话的声音非常轻,语速缓慢,停顿时间比较长,对于心理谈话有明显的不适应。要与这样一位16岁的女孩建立精神分析的工作联盟并不容易,因为她处在一个应激的状态下,她正在经历非常急性又深刻的痛苦——被所爱的男孩抛弃了,而且这个男孩移情别恋了。她在此前曾经乞求过男孩不要离开她,但是没有用。她的父母善意地跟她讲道理,告诉她这样的男生不值得她这么痛苦,她作为一个女孩应该要矜持一些,不要再与男孩联系,以免男孩更轻视她,她应该尽快好起来,让男孩看看失恋对她来说也不是大事情。我能理解,父母看见女儿遭遇这样的痛苦,非常希望女儿挺住甚至赶快好起来。然而,在我和父母会谈的过程中,也意识到父母所做的这些工作,只会让她感到更沉重和无望,这些来自父母的期待很可能已经侵入了脆弱不堪的她,让她面对痛苦的情感体验更加动弹不得。与此同时,我也获得了一些背景信息,这个女孩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经历了父母离婚。母亲一人带着她,同时要工作,母女相依为命过了几年。这个女孩因此非常懂事和乖巧,承载甚至容纳了母亲因为离婚的愤怒、失落、挫败的情感体验,以及独自抚养孩子艰辛的心理状态。这是母亲告诉我的。这个状态直到几年后继父进入这对母女的生活才有一些改变。 这时候我有了一个假设,这个女孩此时的失恋很可能激发了9年前父母离婚时没有代谢的情感体验,以及部分成为母亲的容器而丧失的自我心灵功能的发展,还有可能与早期她跟母亲的养育体验有关,这可以从母亲在离婚后需要女儿来适应和安抚自己推测出来。这些假设非常重要,它是我对这个女孩的症状的理解,但落在每一节咨询中,它又不重要,因为我不可能对她说:你之所以现在对失恋这件事情感到如此的痛苦,可能是因为在你更小的时候,你的父亲离开了你和母亲,你可能替代母亲感到被父亲抛弃了……如果在初期就这样做诠释,这也是对来访者主体性的入侵,因为这个起源的诠释距离来访者的潜意识太远了。 这个女孩在抑郁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下,她对于理解自己问题的需要,远不如被人理解的需要,虽然她没有告诉我她需要被理解,但是我想到了她的父母对她的劝导,以及她经历父母离婚时需要安抚她的母亲,我很确认在我们咨询的初期,获得被理解能够帮助她涵容极度的痛苦。 在几次咨询中,我试探性地和她谈她和男友的关系。她每次都哽咽得几乎说不了话,眼泪一直流,在细小的声音中,我大概听到她说她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分手,她曾经问过男孩,但是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她诉说的语气,让我觉得她觉得自己不好才被分手。我感受到她被强大的痛苦占据着,已经满溢而出了。如果她能诉说她的痛苦,就代表她有基本的可以涵容痛苦的情感调节功能。但她的眼泪和哽咽在倾倒痛苦,意味着她的言语无法承载强烈的情感,更是主体性太孱弱的呈现。所以在前面几次咨询中,除了倾听和共情以外,我只基于她的主体内在经验做诠释。 我对她说:我想,你和男友的关系对你来说非常重要和有意义,也许你在和他的关系中,体验到了一些对你来说很珍贵的内容,现在你们的关系被中断,你感到有类似断裂的痛苦,这个痛苦的强度让你非常无助,你不知道如何能让它可以跟你保持一点距离,让你能喘口气。除了痛苦以外,你可能还有非常深的困惑,你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离开你,如果你能从他那里得到答案,也许你会好受一些,而且你也有权力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分手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我有个猜测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虽然你没有得到答案,但是你可能觉得是因为你不够好所以他才要跟你分手的。 这些诠释不是一下全部说出来的,而是根据对她状态的观察和感受逐渐告诉她的。这是我使用自己的感受,去推测或者说替代她去感受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需要转化成语言,它才能被吸收到内在,成为内在的可以被语言化的经验。来访者在听到我对她正在经验到的情感和内容的理解后,她感到被我理解了,同时痛苦也被涵容了。这促使她开始讲她是如何认为自己不够好导致男友提出分手的内容。而这个过程正是来访者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她的母亲很爱她,她的继父也非常关心她,但我们看到在她痛苦得自伤和有自杀想法的时候,他们却没有办法帮助她理清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只能在父母的位置上劝导她不要那么痛苦。 来访者不断体验到自己能够被咨询师所理解,而这些来自与咨询师给予来访者协调的情感反应和诠释,来访者获得了被理解的体验,它会创造安全感,反过来促进来访者对心理的探索。 在这个片段中,也请大家留意,当来访者尝试在脑海中去想象她和男友的关系时,她哭了。她的哭泣非常触动我,因为她才16岁,正在经历某种刻骨铭心的痛,如果这个男孩和这个关系对她不重要,她不会如此痛苦,我认为她提前经历了一些成年人才会经历的伤痛。这些对我的触动让我能够进入到她的主观感受里去替代性地感受一番。也因为我在当下开放自己允许被她触动,才没有问出愚蠢的问题,比如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在说你不知道为什么被分手的时候,你还想到了些什么? 之所以我说这是愚蠢的问题,是因为在咨询中很多时候,来访者当时的情绪情感状态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应该明明知道那是什么还要询问来访者,而是可以告诉来访者我们对她感受的理解。这种询问本身,会向来访者传递咨询师并不理解她。来访者有时候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一些情绪情感,比如尴尬、羞愧、被轻视等复杂的感受,如果这些感受经由咨询师的口说出来,来访者会觉得自己能够被接纳和理解,而这也是一个新的客体经验。 基于来访者的主体经验的诠释这个技术,在初始访谈就可以使用。在初始访谈中,通常我不会做结构性的提问来搜集来访者的资料,原因是经过几次初始访谈,在潜意识互通中,通过来访者在此时此刻的展现,大概能评估他是否适合精神分析取向的工作。而基于来访者主体经验的诠释,可以检测到来访者是如何使用咨询师对他的理解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对他的理解,看成是象征性的好东西,如果来访者能够理解和收下,这说明来访者有与客体互动的基本功能;如果来访者把这些对他的理解看成是贬低他的、威胁他的脆弱自体的糟糕的东西, 那么这就暗示了可能与这样的来访者在一起工作会非常困难。 在这一讲中,其实是讲了一个诠释的技术,它不同于起源性诠释和移情性诠释,它在深度上不及后两种诠释技术,但在建立工作联盟、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意识、扩展来访者的主体经验、提高情感功能上都有很明确的作用。当来访者的主体经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为来访者能够有一定的自我强度接受更深度的起源性的诠释和移情性的诠释打下了基础,也巩固了咨询关系。 好了,下节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诠释和与咨询师为中心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