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康是纪录片《河殇》总撰稿,1988年央视播出此片后近三亿人收看,引起巨大政治风波,直接影响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的命运.1989年《河殇》被禁。对禁忌的评价往往建立在想象和传闻之上,柴静专访苏晓康,增加对事实的了解和对历史的认识。作为重要史料,本频道同步播出《河殇》全片,供观众讨论研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ZOcZ1IfJQ4
00:00
00:50 “《河殇》究竟是不是赵紫阳授意做的?”
2:44 “拍板的是邓朴方”
3:58 《河殇》分析中国的民族主义:黄河,龙,长城等文化图腾。
5:40 您有没有想到是在挑战一种禁忌?
6:03 “激进从何而来?”
7:08 “我能理解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想法和职业追求,但会不会可能被情绪挟持,黑白两分?”
8:20 这种观点怎么会在央视这样一个传统官方平台出现?
9:59 “莫言的抽泣就让审片通过了”
10:15 “当时中央电视台的领导们只有一个念头”
11:25 “只有市场化才可能有河殇”
11:57 “高层拿《河殇》来作为一个政争的筹码,这是我们完全没想到的”
12:30 首播后四位政治人物分头调取了《河殇》录像带。
12:46 李鹏,李先念,杨尚昆,赵紫阳四人对《河殇》的反应
13:08 “赵紫阳只说了一句话,‘怎么骂老祖宗哪’?”
14:13 广电部长面对“两老”冲突,两边开会。
15:04 编导们说,“今天部长怎么吃错药了?”
15:40 赵紫阳回忆录.谈1988年改革重大挑战
16:20 央视副台长陈汉元说“这个片子为改革鸣锣开道”
17:11 “在中央高层还在博弈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就要我做河殇续集”
18:02 重播《河殇》激怒了王震
18:10 赵紫阳会见李光耀时送他《河殇》录像带,说了什么?
18:36 苏晓康看到新闻后吃惊
19:22 “赵紫阳有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原则,他不以个人好恶否定一个文艺作品”。
20:04 “您的这个口吻表示您对(赵紫阳)这个做法并不赞成”
“我当然不满意啊”
20:36 王震站了起来(现场照片),双方交锋公开化了。
21:28 会议结束时赵紫阳回应。
22:18 《人民日报》发表杨振宁批评《河殇》的文章
23:24 “我们批评抨击中国传统和倡导的走向普世价值,两个方向都没有错”
“正因为如此,如果它批判的同时,退到更中立理性的立场会更好吗?”
26:58 知识分子不愿意学术讨论被政治化,退出了对《河殇》的批评,苏晓康觉得很可惜。
27:54 柴:有一种观点认为《河殇》倡导的是全盘西化?
苏: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回到了陈独秀,回到了五四
柴:对工业文化毫无保留地拥抱,是不是缺乏预见?
苏:我们当时知识落后。
柴:假如当时有一个不受外力干预的自由讨论的机会,这个理念会不会能更完善…
苏:当然了。我们拍续集,就是要纠正《河殇》的激进。
29:50 《五四》后期制作时,导演把苏晓康“藏”在一个招待所,想避免卷入社会动荡。
30:29 “他不让我去是对的。但几天后,中央电视台就解散了剧组”
32:56 “《五四》想说的恰好是一句话,就是激进的运动不能代表教育。"
33:19 89年5月14日。苏晓康和十一位知识分子想劝说学生暂时退出广场。
33:53 “人在群众当中会有一种狂妄的心态,然后你发现你根本什么都不是”
34:47 “这是真心感受还是违心所说?”
35:15 “ 我们那天应该说的话是什么”
37:21 “赵紫阳最后自己也去了 ,有用吗?”
37:33 “中国是一个横向联系的社会,在那个时代”
37:54 赵紫阳最后公开露面讲话原声
39:51 “为赵紫阳政治造势,这是您的本意吗?
41:13 赵紫阳在回忆录中如何谈到《河殇》?
43:16 此后差不多三十年,苏晓康一直回避想到河殇。
43:59 “ 这个女学生哭了,说‘您怎么能对我们不负责任呢?”
44:33 “这广场上一张张陌生的泪流满面的脸,都是我们教出来的”
45:17 “我从刘晓波身上看到了我自己以前的那一面。他原来一直很激进,不认他的错”
46:12 “刘晓波就是那一刻改变了,为什么?你说为什么?”
47:13 苏晓康一家在1993年遇到车祸,太太重伤瘫痪。此后二十年,他一个人照顾妻子,抚育儿子成人。
49:03 “我过去多狂妄,野心勃勃,谁我都看不起,我现在不是那个人了”
49:50 他看到陈寅恪在1953年的话,感觉“石破天惊”
51:39 余英时对苏晓康说,“我们不信教,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活的人的生命力”
52:52 “以你现在的年纪,心智,再拍河殇会有不同吗?”
53;52 “如果说到最本质,《河殇》是对我们民族的一种哀痛”
54:41 “我觉得您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者?”
55:47 “苦难是人生的本质。”
本期节目中视频资料均来自《河殇》,感谢纪录片修复者:二明 维真 封面海报制作:班
蘇曉康《河殇》之前创作简历:
1949年生於浙江杭州。中國大陸報告文學作家,兩次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主要作品有《洪荒啓示錄》、《陰陽大裂變》、《神聖憂思錄》等。長篇紀實文學《烏托邦祭》最早披露五九年“廬山會議”上毛澤東整肅彭德懷細節,以及“大飢荒”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