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我到底在焦虑什么啊?| 迫切提问 S01E04

我到底在焦虑什么啊?| 迫切提问 S01E04

2023/12/27
logo of podcast 迫切提问 Burning Questions

迫切提问 Burning Questions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欢迎收听迫切提问,我是主播阿露。

这是一档公开讨论心理健康的节目。

我们试图通过更多的公共讨论,去除对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咨询长期以来的污名化,打破让我们感到愧疚、羞耻、脆弱、挣扎的那些偏见和污名。

我们试图探讨那些善而为人体验到的复杂感受。

那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一个独立职业的心理咨询师,目前受训于伦敦塔维斯托克国立治疗中心,同时我也在伦敦塔韦斯托克关系中心和 NHS 系伦敦区治疗中心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我相信心理咨询当中使用到的很多工具和视角是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每一个人的,也希望这些工具和方法是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使用的。

在这档节目当中,我会从一个专业从业者的视角,从理论和临床结合的角度,为大家提供更多维的、从不同角度切入自身的方式,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爱上自己。

那么在节目开始之前呢,我需要先声明的是,虽然我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但我不是你的心理咨询师,很多具体的情况我并不了解。

节目当中的内容不能代替专业的心理咨询。

如果你有精神科的诊断,仍然需要遵医嘱,寻求一对一的专业支持,那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主题是焦虑。

说到焦虑,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我们的大脑,它的内在工作逻辑,本身就是给我们制造焦虑。

稍微夸张一点点说,大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产生焦虑,也因此,我们没有一个人是不焦虑的。

或者说,如果你的焦虑真的是零焦虑,那你的生存一定会出现问题。

遇到该担心的事的时候完全不担心,这其实不是一个好状态,反而是一个很容易出危险的状态。

焦虑在一个比较健康的范围的时候,是对我们的生存有帮助的,而超过这个范围,不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是对我们的生存状态带来影响的。

而我们当中大多数人会处于一种过度焦虑而不是过度不焦虑的状态,一部分是因为那些带着过度不焦虑基因的人,可能在过去千百年的生存竞争当中已经被淘汰了,毕竟几百年前人类的生存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生存在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争取的。

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得以留存至今的基因都是更容易焦虑的基因。

另一部分原因是,长期以来的生存竞争也在不断塑料着我们的大脑。

另一部分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生存竞争也在不断塑造着我们大脑。

可以想象成啊,在这个进化的长河当中,我们的大脑系统不断升级,而这个升级的内容就包括让大脑夸大的去想一件事值得焦虑的程度,它其实是一种进化的机制,这是一种大脑为了能够万无一失的确保生存而故意制造的错误。

你想啊,如果一个潜在威胁,大脑不管怎么样,先把它标记成红色警报,进入焦虑状态,那么哪怕误报了,总比万一万一忽略了,然后你这个个体挂了或出现危险了要好很多。

作为一个涉及到生存根本的警报器,大脑进化到今天,它的机制就是宁愿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

只要我觉得有威胁,那我先报了再说。

那我们首当其冲,先来说一说焦虑和控制的关系。

焦虑和不停的担心,往往是一种试图控制的尝试,它是一种变形的试图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们人类大脑超级厉害,有未雨绸缪的能力,所以我们能提前计划好今天穿什么,以防自己冻着,也知道在下雨的时候提前出门的时候拿上雨伞。

但焦虑的状态,它不是一种正常的去解决问题的状态,它是一种弥散式的,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尝试解决问题和尝试控制问题的状态,尤其是指向那些我们其实并不能真的控制的事情。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也意识到焦虑带来的这个体验,它其实不怎么好,但我们在不断地未雨绸缪、过度担心的时候,在其中我们也在获得着一种掌控感。

我们无意识中相信,通过我这样过量的担心,是可以预防坏的结果发生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一种特别不符合逻辑的想法如果我对一件事没有过度担心,比如明天有一场重要的考试,而我今天反而特别放松,结果我真的考砸了。

哎呀,那是不是因为我没有足够重视呢?

我没有足够担心,我怎么那么松弛呢?

我没有足够准备。

我们很多时候会不合逻辑地认为担心是在保护我们的。

不信你想想看,你是不是出门干什么事你妈都担心?

好像他觉得他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护你,但其实他担心勿担心和你事情发生的结果好像并没有实际的关系。

而试图控制无法控制的事情,就是给我们制造焦虑最好的方式了。

当我们在担心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往往其实并不是在真的担心未来发生什么。

我们担心并不是指向这个具体的事情,而往往是指向那个事情带给我的影响,尤其是感受上的影响。

这个影响有可能在我的想象中是我没有办法承担和承受的。

比如说你被裁员了,有人就会觉得啊,我有手有脚,干什么不行呢?

也许我顾不上那么体面的生活了,但是我身体例行,吃饱饭那是一定可以的。

但也有另外的人就会想,天呐,裁员这件事让我很难堪,也会让我失去贱别人的底气,会让我被别人看不起,被嘲笑,会让我过得很苦。

奢侈品不能买了,不能铺张浪费了,比如离婚这件事。

分手肯定意味着丧失,但也有人在难过之余会觉得,也许这是最好的结果了,虽然充满遗憾伤痛,但可能两个人确实就走到这里了。

未来也许也会有很多不一样的事情在发生在自己的生命里,而另一些人可能会带着更多掌控的愿望,比如我还能找到更好的吗?

我怎么保证下一个比这个更好呢?

那如果我没有这个好,那我怎么办呢?

那我不能离啊,而不能离,我又在目前的关系当中感觉到好痛苦啊。

又比如,我离婚了,别人会怎么看我?

社会会怎么看我?

家人会怎么看我?

别人如果怎么怎么评价我,那我可怎么办?

那这不是意味着我之前的选择是错的吗?

我怎么能允许我之前的人生选择被证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呢?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错误地认为,我的想法和感受是被外部所控制的,所以我要拼命地去掌控那个外部的环境。

但事实上,在我前面描述的这两个例子里,大家应该都能注意的到,我们的想法和感受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这就是为啥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些人好像过得也不怎么样,但是人家过得很自洽,看起来好像也没自己好,但是人家过得很舒服。

事实上,尝试控制外部,控制别人的时候,不管这个理由多么合理,最终都是为了让自己舒服。

比如我希望我的孩子好好学习。

拆解一下,成绩好,那么对孩子未来好,孩子未来可以不成为我的负担他,也许他可以帮助我,可以反向支持我,就算都不行,他也能让我跟别人吹吹牛,心里舒坦。

所以我想,他好这件事本身是因为我在其中舒坦。

如果你在其中不舒坦,你就不会做这件事了,是不是?

不然你怎么不管你邻居的孩子学习好不好呢?

如果我更多的打算,更多的担心,更多的不断计划,事情就能更确定这是一种幻觉,而人生真正确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死亡。

所以当我们试图控制的时候,我们在干嘛呢?

我们其实是在害怕自己的感觉,我们害怕在上面说的那些没有控制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这里留下一个填空题,比如说会感觉到自己很弱小,感觉到自己很无力,感觉到这个空白留给你。

而事实上是,我们控制不了那些无法控制的事情,我们只能拥抱自己的 humanass 和自己的不完美。

那么接下来我想说两种我最经常观察到的焦虑状态,那一种是社交焦虑,另外一种是 formal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生怕错过,生怕漏掉的焦虑,好像也有翻译成措施恐惧症。

说到社交焦虑,也许正在听节目的你,也会有一些时候会用社恐来描述自己。

我们这里说的社交焦虑,指的就是在社交场合之前之后或在社交场景当中感觉到的焦虑感。

在社交当中,尤其是当陌生人比较多的时候,不是那种特别熟悉亲近的朋友的社交场合,几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焦虑的。

比如你会发现,诶,今天出门换了 3 套衣服,专门画了一个和平时不一样的妆,这些都是焦虑状态的一种呈现。

那么什么时候我们会把它评估成过量的焦虑呢?

就是当这个焦灼的感觉让你觉得坐立不安,或者想到接下来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不知道要怎么去应对,不知道要应对的是什么的时候,就会干脆想放弃。

虽然今天出席的事情可能挺重要,但我要不还是找个借口不去了吧。

到这样程度的时候,其实这个焦虑就间接给我们制造了一些损失。

本来可以正常参与活动,因为无法承受焦虑,而丧失了参与活动的机会,丧失了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人的机会,做有意思的事的机会,与别人产生连接的机会。

而往往这样的焦虑都是由别人是怎么看我而引发的。

从这方面来说,也不难预料到,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平均来说会更容易有社交焦虑的感觉。

毕竟女孩子们从小被灌输的都是得让别人舒服,很多时候都是在追求得体。

并且女性确实会因为如何呈现自己这个呈现,包括衣着、妆容、举止,如何说话,包括如何笑,都会因为这些东西而被社会用更严苛的标准来评价。

那么,抛开性别差异,单纯回到社交焦虑这个感觉上来,到底为什么在有些人的身上,这个感觉就煎熬到让人无法克服呢?

这类型的焦虑,往往呈现出来的是我们身上某一部分潜在的儿童状态。

小朋友在 3-5 岁的阶段,很多时候他们是不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或者说他们会以为自己就等同于别人,自己的想法就等同于别人的想法,自己看到的就是别人看到的。

比如我们会看到孩子们玩游戏的时候,他们会捂上自己的眼睛,就认为别人看不到自己了。

所以,如果你观察过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玩躲猫猫,就会发现那真的是漏洞百出。

所以在这个状态之下,我们其实也觉得别人是和我们自己一样在关注我们自己的。

因为我如此关注我自己,所以别人也一定和我一样如此关注我自己。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屋子里有 5 个人,这 5 个人都有非常严重的社交焦虑,都非常紧张于如何呈现自己,并且都认为对方在观察自己,在想自己,在评价自己。

所以其实一个现实是,在这个房子里的五个人,他们都没有关注过别人,但他们都认为别人一定在紧紧地关注着自己。

我们可以试着挑战一下这个想法啊,首先,别人在怎么看我啊?

他们在怎么评价我啊?

他们在怎么想我啊?

他们是不是看出来我今天这双鞋穿得不搭?

他们是不是看出来我根本无话可说?

好尴尬啊!

这些都不是别人脑子里的想法,是在你脑子里的。

你脑子里想的东西和别人脑子里是怎么想的可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因为这是你脑子里的,而你根本不知道别人脑子里讲的是什么。

很多人在这里可能会说嗯,那我通过他们的行为做法、眼神是能判断出来的呀?

真的吗?

比如我今天一肚子火,在公司的过道上,有同事过来撞了我一下,我可能会很生气地瞪他翻白眼。

而同样的场景,如果是我心情好的时候,有同事过来撞了我一下,我可能会说唉,没事。

那么是不是第一次转我,同事会觉得我很确信,从他今天的这个眼神、动作、语言,他一定是讨厌我的,不然怎么会我撞他一下,他就是那样的态度对我呢?

但是事实上,在我的脑子里是这样吗?

在我脑子里真实发生的情况是,第一天我在过道里的时候,是某一个甲方把错误甩过来,本来不该我背的锅,结果变成领导骂我。

而第二个场景,我心情超好的时候,可能是我朋友抢到了我很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门票,所以我们对于别人想法的猜测,很有可能是和他们几乎无关的。

当然了,对于我们特别熟悉的人,爸妈、配偶,我们的猜测的准确度可能是有所上升的。

但婚姻里无数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夫妻俩对一件事情想的不一样,所以即使能推测出来一部分,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很多互相校对的。

我再举个例子,假如我在和好朋友一起看帅哥,走过来一群帅哥,其中最左边一个,我觉得哇,帅的惊雷天人,然后我会喊我的姐妹快看,但对方可能会觉得非常的一般。

你说这个是帅哥本人的问题吗?

别人不喜欢他是因为他不好看吗?

他需要担心自己啊?

我长得可能会让别人不喜欢,因此我觉得很焦虑很紧张吗?

举这些例子就是为了回到一点不去社交的这个。

焦虑也好,恐惧感也好,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和别人真的是怎么评价你的,往往没有什么关联。

舒淇站在这里,也有人说她不辣,曲楚潇站在这里,也有人说不喜欢这一挂,对不对?

下次当你感觉到自己有社交焦虑的时候,觉得别人正在如何如何看我,如何如何评价我的时候,师哲,在脑子里想想看,今天你打算把这些焦虑分配给谁呢?

是上一次一起吃饭,一句话也没有说的那个女生吗?

还是之前实习的某一个组?

那个组的领导早就看我不顺眼了,那个已经八辈子没联系过,人家可能早把你忘记了的领导呢?

那么,既然是你把这些焦虑的想法分配给他们的,那我们就能把这些想法拿回来。

是不是承认这个是我的想法,听起来并不好受,毕竟,如果锅能甩给别人,那显然会好很多。

但是锅给别人,意味着这些事情是我无法控制,无法改变,无能为力的,留给我的只有默默承受。

而拿回主权恰恰意味着我可以选择我想要的方式了。

迫切提问是一档公开讨论心理健康的节目,由 Marcus 的 media 制作出品。

在这里,我们试图讨论那些生而为人体验到的复杂感受,陷入过的困境,走入过的死胡同和无法挣脱的关系。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吗?

别人也是如此吗?

我这样的感觉正常吗?

是正确的吗?

是健康的吗?

我有这样的感觉和问题,我该怎么处理?

怎么应对?

我们试图的通过不断提问,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我们相信,总有人对自己的内心充满好奇。

前面说到,大脑进化到今天,它的机制就是宁错杀一百,不放过一个。

但科技的发展真的太快了,我们人类的进化,大脑的进化,完全没有跟得上科技的速度。

所以我们现在最最容易误报的,就是我们产生 formal 焦虑的根源。

formal FOMO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它可以被叫做措施恐惧症,就是我们很担心自己错过一点点什么事情,错过一点点什么信息。

也有的时候,它会被叫做信息强迫症,比如你每天刷手机,不停地看新闻,不停地看朋友圈的动态,这就是一种担心我漏掉了啥的焦虑体现。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焦虑是一种从天而降的,无法抵抗的,落在我身上,我有什么办法的感觉。

但大多数的时候,有可能其实是我们在人为制造的。

高焦虑的人之所以有一个焦虑,往往是因为潜在的有这样的一个假设,就是如果我能做一些事情,那些我现在没有做的事情,我有可能就会过得更好,更开心,我会更优秀,因为生怕自己错过什么事情没有做而总感到焦虑。

这里的潜台词就是,如果此时此刻我不再做我目前在做的事情,我在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很有可能是比我目前在做的事情更好的,收益更高的,害怕错过。

也有一种未来是这个想法是如果我现在不做 ABCD 这些事情,我的未来可能就不够好了。

总之,它是不如我做了 ABCD 这些事情好的。

在有这样的焦虑感的时候,我们担心的使自己错过,我们害怕的是因为某一个环节,某一件事情没有做,而让自己最终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说得终极一点,就像是最终没有办法过好这一生。

但这里的悖论在于,当你在现在这样的思路里的时候,恰恰它就是一个绝好的方法,让你避免在当下快乐。

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呢?

但是这是一个事实,不论你当下过得有多好,再好你都不 care, 因为你在不断想着未来,你在不断担心着错过着什么。

这种焦虑就意味着你一直想着,如果我现在正在做一件其他的事,我就能如何如何。

而这恰恰是一种对当下的全然的拒绝。

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比如我错过这个机会,我就如何万劫不复,如果我现在没做什么,那我以后可能就再也赶不上别人了,会困难重重。

我要在这里对这些想法保持怀疑的态度。

就在健在此时此刻,可能有一个令你羡慕嫉妒恨的人正在做着那些你觉得未来你一定要去做的事儿,而他此刻可能也正在其中挣扎痛苦也说不定。

如果说做咨询师这个工作给了我什么,那就是给了我很多见证这样痛苦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是错过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事情,才让我们不开心不高兴,和别人比起来感觉自己落后了,但实际上,更有可能的是,此时此刻那个害怕自己错过了什么的想法,恰恰就是让你这一刻不开心的原因,因为你原本有机会是享受现在的。

而事实上,人生就是一场大型的 formo, 人生永远要面对 forms 的焦虑,错过什么的焦虑。

因为没有一个人这一辈子可以什么都要。

妈的,多重宇宙有 100 种活法,但我们大概每个人只能选择一种来度过这辈子。

提到这种风魔的焦虑的时候,我脑子里面就会闪出一些特别熟悉的场景,比如一种是嗯,担心自己错过一些经验课程,别人学了什么而我没有。

就像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中小学补课的军备竞赛,给孩子报无数的补习班、课外班,寒暑假弯道超车,别人学习我学习,别人不学习我更要加倍学习。

还有另外一种就是错过一些活动,这涉及到活动上,我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人吗?

是不是本来可以结识一些想象中很厉害的人?

如果我是朋友聚会的话,我错过了什么八卦吗?

如果我不在,大家会说我的八卦吗?

如果这次朋友活动没有喊我,明明我们关系很好的,怎么会没有喊我呢?

如果什么活动主办方没有邀请我诶,我明明比那个邀请了的人咖啡要大很多啊!

还有另外一种特别典型的是错过信息。

比如我们每天刷社交网络,看各种新闻,大到世界发生了什么,小到哪个明星哪个网红的前男友是谁谁谁谁,跟谁谁谁曾经约过会。

这些东西不论有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就是我们人类本能就很想知道的东西。

在我的工作中可以观察到的是,往往害怕错过的状态也关联着一个人自身的状态,或者说他的一些情绪特征。

比如说不自信,缺乏自主性,不论是和他人还是跟自己的连接感都比较少。

我并不是说这些焦虑的感觉和这些特点是有因果关系的,但他们往往是有关联性的,是互相塑造的。

不自信和缺乏自主性的人,可能就是会很担心自己错过一点点信息。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在大脑看来,它是一种社交威胁。

还记得吗?

大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个体的生存,那么错过措施被落下,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你没有被集体容纳进来,被孤立了。

你想想看啊,当你打开社交网络,发现所有的好朋友在一起吃饭,但没叫你的那一刻,你在刷到的那一刻,是不是虽然可以有各种方式来安慰自己,但当下那一刻脑袋就嗡。

所以大脑在那一刻接到的信号是生存威胁,然后就会开启战斗、逃跑、冻住、僵住的模式。

在这个时候呀,你就会不由自主的想采取行动,不管是什么行动,也许你会把朋友圈里面他们每个人的照片点开看一遍,看看谁没发,谁发了,角度有什么不一样。

而在这一刻要快速采取行动的原因就是为了消除危机。

就像一栋大楼里面火警警报器响了,那么物业很可能交上来仔细检查一番来排除,确认是否有真实的危险,如果没有就可以关掉禁跑机了,我们作为人类是非常害怕我们从小团体、社群、小集体、学校班级、单位团体这样的群体当中被孤立的,我们是非常非常害怕不被欢迎进集体的感觉的。

也许你可以回想一下,从小到大为了不这样做过多少委曲求全的事。

大脑优先识别和过度放大的是社交拒绝和孤立的信号,这也是一种进化需求。

同样的,这也是儿童期的需求,小朋友会更在乎是不是被群体孤立这件事,因为我们在更弱小的时候,我们就是更需要其他人。

而现在我们长大了,不会再因为这些被威胁到了,但好像大脑还不知道。

就像很多人焦虑症虽然治好了,但会留下一个咬指甲的习惯,大脑习惯了一直在扫描危险的、潜在的威胁信号,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告诉他,告诉自己的大脑。

我现在不一样了。

说到这里,我确实要提一提,知道在认知层面的指导和能体验到在感受层面的指导是两回事,能体验到往往是需要另外一个人的。

我不知道这会不会让你意外,但是作为人类,一个人是需要另外一个人的。

我们只有极少的学习是可以在纯的认知层面上我们就完成的,而帮帮我们体验层面上体验到的那些东西,才是我们真正学习的方式,那些你真正体验过的东西,才能真正的知道。

所以我们说我知道但做不到的那些事情,几乎都是卡在了体验的层面。

这也就是作为咨询师的工作的一部分,一个人是需要另外一个人的,而咨询师就是扮演这样的另外一个人。

那前面也提到了,我在说和 FOMO 互相塑造、互相关联的这几个特质当中,提到了和自己和他人的连接,我想在这里稍微展开,再说一下这个连接的部分。

为什么说和自己缺少连接会更容易焦虑呢?

因为是和自己的内在断联,缺乏和自己内在的需求、想法的连接,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才会更加有生怕错过什么的焦虑感。

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只能到处乱找因为不知道想要找的信息是什么,所以每一条信息都害怕错误,都变得很重要。

就像很多家长,因为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到底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要求,所以什么都很在意,别人孩子画画好,要比别人孩子体育好,要比别人孩子学习好,要紧追不舍。

当然了,在考虑这个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我们自身所在的发展阶段。

如果此刻在听节目的你是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那么你有这种生怕错过什么的焦虑和乱找的感觉,那是相对正常的,是非常合理的。

因为你确实就是在一个找的阶段,你正在探索自己的人生,这是符合你发展阶段的。

就像小婴儿大哭大闹是符合这个发展阶段的一样,你不能要求一个小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乖巧、懂事听话。

但如果你在而立之年,在不惑之年,仍然是在一个这样焦虑的、焦灼的状态里,那可能就不是特别符合目前在发展阶段了。

那当我们更了解 FOMO 的状态,最终生怕错过什么的焦虑的原因,那么遇到这样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能怎么做呢?

其实现在大多数人在不舒服的时候,在焦虑的时候,在心里,内心深处感到非常焦灼,无法安静下来做一件事的时候,都会刷手机,因为手机真的太方便了,时时刻刻带着,随时随地打开。

刷手机就是给大脑制造一种干扰,不管刚才我在想什么,现在我都不想了,看几个短视频开心开心。

这本质上就何去喝酒,甚至过量饮酒,去购物,或者有的人会用性行为来给自己制造干扰,让自己从不舒服的状态里走出来是完全一样的。

但显然,跟喝酒、购物、性生活比起来,玩手机的成本小多了。

这里一个比较变态的建议就是,你可以什么都不干,当你觉得不舒服了,非常焦灼,静不下心来的时候,拒绝让这个感觉推动你去购物,去玩手机,去喝酒。

我就跟这个不舒服的感觉在一起待一待,我提高自己对他的耐受力。

为啥说它变态呢?

就是因为它真的很难,所以如果你做不到,那也没关系。

之所以前面说要关注和自己内心的关联,和自己内心的需求的关联,是担心自己错过什么,往往总是是在关注别人的状态的。

那么你自己呢?

你此刻在干嘛呢?

你在不断地刷这些信息的时候,看到别人是在干嘛的时候,其实你在想什么,渴望什么呢?

我们试试把好奇心拉回来,把好奇心重新放在自己身上,然后也可以试着练习一种新的信念,那就是该是我的东西不会被我错过。

我想再重复一次该是我的东西不会被我错过。

如果你听到这句话,觉得完全不相信,觉得不可能,那也很正常。

因为就像我们在练一块僵硬的肌肉,第一天别人告诉你可以这么练的时候,你觉得真的不可能啊。

而练习本身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神经回路,建立一个在你大脑当中从来没有存在过的脑回路。

咱们就是真的在无中生有呢。

最后,我想来说说焦虑和抑郁的关系。

先说个段子吧啊,嗯,焦虑有些时候会被定义成抑郁加无数杯咖啡,也就是说,这两个东西,它的内核上是有那么一些重叠的地方的。

我们会开玩笑地在临床中举例子说,当你和一个焦虑中的来访者工作工作、工作工作者,你可能发现他变抑郁了,因为就是把那个在无数次的工作当中,把那无数杯的咖啡给取消了。

也因此,我们很多时候会说焦虑过度。

焦虑很可能是一个人对自己抑郁的那部分的防御。

意思是说,让人痛苦的其实是抑郁的感觉,是丧失感,是无力感,是沮丧。

而为了抵抗这些感觉,一个人逐渐地发展出了一种高焦虑的状态,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而在高焦虑的时候呢,我们体验到的是紧张,需要不停地做事,焦灼感。

那这些感觉就带着我们躲开了那些抑郁当中的无力感,没有生命力、令人痛苦的感觉。

当然了,上面这一系列的神操作,并不是你有意识地做的。

比如我今天觉得很抑郁啊,那我要不要用焦虑来对抗他吧?

这些都是你的潜意识自然而然为你做的。

是不是感觉是神来之笔?

我之前有个督导常常说,在来访者身上,我们经常能观察到那种极其聪明的防御,极其精妙绝伦的症状,像是为这个人量身而定的。

而这个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么聪明的东西是意识,是思考想不出来的。

这种神来之笔,只有可能是潜意识的作品。

所以我们才会有另外一句名言嘛,就是所有潜意识里没有能够被理解的,最后就会被叫做是命运。

而焦虑情绪和焦虑症都是非常累和非常消耗的,它往往会让我们产出不多,或者说产出和消耗完全不成比例,这种消耗很大一部分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内耗。

如果你恰好在这样的状态里,我可以提醒你的是,你并不是一个人。

焦虑症是非常常见、广泛存在的。

美国 CDC 的数据,焦虑症占到全人群的 18%, 而这些人当中只有 37% 的人寻求过专业帮助,另外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己苦苦坚持。

中国焦虑症的数据我并没有能够找到一个非常靠谱的。

但是简单心理在自己的用户调研里面提到的一些信息是,在大众采样当中,人们首先提到心理困扰的前三名分别是一、情绪问题二、个人成长问题三、原生家庭问题。

而在排名第一的情绪问题当中,又有 49% 的人表示自己存在焦虑情绪。

考虑到我们目前社会的氛围高竞争,高压力,社会期待过高,我会觉得任何人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发展出过量的焦虑都是合理的,是人的正常反应。

焦虑症的因素有很多,有可能有以下的这些提到的因素,但它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

比如说有遗传的易感性,但是往往遗传的易感性也是需要环境协助促成的。

比如说环境,嗯,一个追求完美的家庭,高磁带的父母。

比如说你的家庭里有很多事情是闭口不谈的。

就像 diff 里面的台词说 youre either happy or you are quiet 你要么就是高兴的,要么你就安静,那些不高兴的、复杂的、负面的东西,好像是不能被提及,不能被讨论的。

再或者是你的父母本身就有很多焦虑的行为,你在这样的环境里,就是在一个焦虑的环境,那你自然而然也就学会了。

也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我都先想最坏的结果。

那么根据 DSM 诊断手册,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以上的焦虑才能算是真正的焦虑症,比如说 6 个月以上的焦虑。

那么如果你只是一个礼拜、两个礼拜感觉到自己相对焦虑,那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也可以看看自己最近担心的压力大的、焦虑的事情有没有影响休息,感到疲惫,焦虑的状态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了吗?

有些时候突然过敏,皮肤症状也是和心理压力紧密相关的。

还有一个很少被大家注意到的是,睡觉起来会发现自己下巴痛。

就是因为晚上睡觉的时候,在你睡着了之后,下巴牙齿是紧张的,因为压力过大,咬牙切齿地睡了一觉,所以第二天早上起来会觉得下巴痛。

而在儿童当中,常常出现的焦虑也有两种,只是我们在今天的节目里不会再更多的展开了。

一种是选择性的语言障碍 selective mutism, 选择性缄默症。

这不是一种语言障碍,也不是一种身体障碍。

这个孩子是可以说话的,但是他会突然一下子就说不出话了。

这是一种非常非常典型的儿童中出现过量焦虑的状态。

还有一种非常被大家熟知的,那就是分离焦虑了。

在奋力焦虑这个话题,也很值得单独再做一期节目。

今天我们这期节目里讨论到的是更经常的,可以在我们身边观察到的焦虑类型和状态。

那么更深层次的还有其他的,比如死亡焦虑、崩解焦虑。

像刚才提到的分离焦虑,比如死亡焦虑,很多时候是关联着过度加班、拼命努力。

而崩解焦虑可能是一种长期觉得自己有可能会不复存在,会消失,会破碎,没人能够真的稳稳地保护住我,我自己不行,别人也不行的绝望。

而这些话题,都是需要在更深入的、更有个体针对性的场景之下来探讨的。

OK,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所有内容,感谢你的收听,如果你喜欢这档节目,希望你可以把它分享给两位好友一起收听 sharing is caring。

我们会不定期地做问答节目来答听有问。

如果你有一些一直以来感到困扰的问题,欢迎你把它们写下来。

发邮件至 cafe 里点 pse at gmail dot com C a T H Y L i 点 PSY at gmail .com 邮箱地址我会写在 shownos 当中。

迫切提问由 Marcus 密谍制作出品,你可以在各大主流音频平台或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这档节目。

我是主播阿露,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