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ver of episode 如何找到自己?| 迫切提问 S02E02

如何找到自己?| 迫切提问 S02E02

2024/6/19
logo of podcast 迫切提问 Burning Questions

迫切提问 Burning Questions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欢迎收听迫切提问,我是主播阿露。

这是一档公开讨论心理健康的节目,试图通过更多的公共讨论,去除对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咨询长期以来的污名化,打破让我们感到愧疚、羞耻、脆弱、挣扎的那些偏见和污名。

我们试图探讨那些深而为人体验到的复杂感受。

其实,当我们说到焦虑、不安、失去目标的感觉,甚至会感觉到自我是如此的破碎零散,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很多时候被诸如此类的困惑包围着,又告诉自己我要务实,我要肯干,不要瞎想。

但这些想法呢,又总是会在夜深人静的那些时候冒出头来,惹得人心神不宁。

也有时候我们觉得呀,总是去思考这些哲学性的命题,是我们想的太多,也有不少前辈说饿肚子的时候就顾不上这些了,说到底你还是吃饱了撑的。

但我觉得呀,一个人在不思考这些命题的时候,固然是可以生活的,但不代表我是谁,我想干什么的,这些思索对于人生而言是不重要的。

那我们今天的这一期节目,就当做是为如何迈出自我找寻的脚步做一个影子吧,毕竟这个探索真的是一段漫漫长路,那我希望今天这期节目也许可以作为你的一个起点。

那既然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如何找到自己,不如就先来说一说我们是如何失去自己的。

我不知道你在生命当中有没有过这样的阶段,又或者也许你现在就身处于这样的阶段,你早上起来看一看自己这一天的计划和行程,你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必须要做的,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然后这些计划当中看上去没有一件事情是为自己而做的,好像都是别人要我做的和我不得不做的。

所以失去自我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是生活紧锣密鼓,日程密密麻麻,但是我们从来不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忙?

是为了生活真的吗?

是为了赚钱,那你到底要赚多少钱?

我们从来不问这样的问题,没有空停下来做这样的思考,因为我们目之所及之处,抬头一看,别人都正在拼命往前跑啊,我不跑不就落后了吗?

虽然我也不知道那个目的地到底是不是我想去的地方,但我就这样一直狂奔向前。

这个完全自动化的状态,有一点像转轮上面一直噔噔噔噔噔的仓鼠。

狂奔当然会有收获,就是长此以往,我们面临的局面可能是这些不断的狂奔带来的收获和回报,还快乐越来越少了。

一方面有可能是这些收获是我们以为我们想要的,但不是能让你真的快乐的。

但因为我们在别人都在狂奔的焦虑之下被裹挟着,我们就一直在这种自动化的我得追求这些啊的轨道上拼命地前进。

就像我们如今这个时代,如果大家坐下来,你说我想搞钱,那可能一桌的人能聊得热火朝天,但如果你跟大家说我想找到真爱,那旁边的大兄弟可能会拼命的要咬醒你,跟你说清醒点,姐妹!

可是,如果你真的是更看重人,更看重和人的关系,更看重感情的人呢?

可能这个东西对于你来说就是至关重要,但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多人想要去追求。

也许很多时候你也会质疑自己,我在做的事情到底是对的吗?

我到底要这样狂奔吗?

但是,当我们每天打开日程本,能看到满满的日程,还有无数个打卡的 APP, 我们能晒苹果健身圆环合上的截图,这些东西都变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现实数据。

这些东西,这些非常数据化,可视化的现实证据,好像都变成了一种让我们能够充分相信嗯,我正在过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饱满的人生。

然后我们又会在夜深人静,我们那些更哲学性的思考探出头的时候,在社交媒体上刷一下段子,然后我们看到大家都一样的焦虑、忙碌、奔波。

于是我们更加确认了没问题,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大家都是这样,我不是一个人。

如此一来,每天的生活就是紧张、焦虑。

快节奏放松的时候,会觉得心里反而更不安全了。

什么都没做的一天,那就是空落落的一天,没有产出,没有效率,会觉得自己的一天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休息的时候,简直比干活还难受。

就在这样自动驾驶的生活状态之下,我们的生活可能确确实实被填得很满。

我们这么拼命,这么焦虑,也确确实实能带领我们过上不错的生活,直到有一些瞬间,我们开始觉得哪里不太舒服,好像生活各方面看起来都还不错了,但是又有一些哪里不够好的感觉,但又总是说不出来到底是哪里不够好。

因为所有的数据指标满荡荡的形成,明明我有这些,所有的量化数据在证明我在过一种充实饱满的生活啊。

我觉得这样的感觉就是一种找不着我的感觉。

突然觉得这个词和我的互联网 ID 还有点呼应。

但就是在如此状态下的我们,不知道什么事情是让我们快乐的,满足的,仿佛我们生活中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不焦虑。

我不知道这样大致一个粗浅的描述,你觉得熟悉吗?

或者觉得自己有曾经陷入过这样的状态,现在仍然是这样的状态吗?

那可能就是我们离自己真的太远了。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如此顺滑地走入一种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嘛,为什么会在这里的状态,往往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有太多未经思考的顺服与去从。

那举个例子啊,在现在这个阶段,当代青年好像呼声最大的就是考公务员,考上了就上岸了。

但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你有仔细思考过吗?

你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评估过吗?

为了最后的保障,如此度过一生真的值得吗?

如果考公务员确实就是你一直以来的梦想,那确实没有问题。

但如果不是呢?

那除此之外的情况呢?

如果你有自己更喜欢更擅长的呢?

如果人生还这么长,你还没有来得及探索呢?

现在很多成功学的教学都会有类似于锁定目标,直冲目标,让你在人生非常早的时候就要先选好自己的目标,然后不顾一切地向前冲。

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但问题是,你冲上去了之后,真的是胜利吗?

如果我们只冲目标了,然后呢?

我们的人生是为着一个终点而去的吗?

我觉得这样的步步为营,锁定目标向前冲,不回头的言论带给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好像我们的人生是为了一个终点而存在的,那么到了那个终点之后呢?

我们的人生真的是在达到某某某,得到某某某,攒到一定数量的金钱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吗?

很多时候我也会听到大家这样说啊,就是我当时选上这个专业是我自己选的,也没有人逼我,或者我我考公务员也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和计划,其实爸爸妈妈也没有给我施加什么压力。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好像没有人逼着,我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但其实在生活当中,真的有什么时候是别人拿着枪逼着你的时刻吗?

可能一个都没有。

所以佛洛姆说,只要观察人的决策就会发现,他们常常会错误地觉得决定是自己做出的,而实际上则是趋于传统、责任、外界压力。

所以我们东亚的文化其实大多数的时候是挺偏向顺从社会的,我们会非常容易在我们的文化教育的熏陶之下,我们会非常容易随大流,随大流是容易的,作为主流在这样的社会当中生存也是非常容易的。

不加思考的做一些我认为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认为是我自己觉得好的决策,也是非常容易的。

但也许在这里我们要提醒自己的是,体质、权威、主流、价值观,它们蔓延在我们呼吸的空气里,我们没有办法不受其影响,以至于在我们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以为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决定,却不知道那是长期以来被很多其他力量影响而做出的决定。

那我们就来说说这些蔓延在空气当中的影响因子吧,或者我们可以把它说成无处不在的控制,因为有一些控制是有形的,有一些控制是无形的,很多时候,有形的控制是我们能够识别出来的控制,而无形的控制就是我们无法意识到那是一种控制的控制。

这种无形的控制很多时候也包括撤回。

比如说啊,你一直以来都是三好学生,然后你是每天都会在教室里面留下来打扫卫生,你也帮老师做很多啊辅助老师的工作,但你突然觉得自己挺累的,然后觉得好像不想这么做了,没有必要这样无限度地帮老师跑前跑后,做很多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

你也想放学之后出去撒欢疯玩,然后下个学期你就马上没有被评上班长或者优秀,这就是一种撤回。

这种控制往往比有形的控制更令人害怕,因为他们会让你觉得额外打扫卫生,额外帮老师做很多工作是你自愿的,甚至有些时候你会觉得这些荣誉和机会可是我争取来的。

这些控制往往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都是来自多个层面的,有来自于更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也有来自于我们的家庭成长的社区。

很多时候在控制之下,不论是有形的控制还是无形的控制,我们往往都会朝这样的方向发展,那就是要么成为父母的复制品,要么成为父母的反面,非常的叛逆。

但是不论这两者之中的哪一个选择,其实我们都不自由,我们都没有能够按照自己的本心去生活。

我们刻意的效仿,保持完全的一致和故意的叛逆,做 100% 的反面,这都是不自由的选择。

我不知道你在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啊,看上去非常叛逆,然后喜欢吐槽社会,吐槽体制,吐槽任何制度,但当你把这个规则拿掉的时候,你问他什么限制都没有,你想干什么,或者你想怎么做,马上就是一片空白。

似乎对于这样刻意叛逆,一定要什么都选反面,什么都选相反的的人来说,他们的人生主题就是和那个控制牢牢绑定在一起,就像爬山虎,控制是那堵墙,也许有的爬山虎是乖乖的依附高墙,也许有的爬山虎是奋力向上爬,是死要爬出去,但是这个时候只要抢倒了,爬山虎都倒了,不管你是哪一种爬山虎。

所以我们要做的其实是自己做一棵树才行。

而与此同时,如果我们一直是在一个较为控制的环境中,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控制。

其实我们非常容易观察到自己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我们会非常非常在乎外界对我们的评价,这就是控制的目的啊,如果他不让你在乎外界对你的评价,他又怎么控制得了你呢?

那你听到这里可能会说好。

我现在完全陷入了一种困惑,我完全不知道我的很多选择到底是我自己的,还是别人抢嫁给我的。

我比听这个节目之前更困惑了。

那太好了,还记得我们节目的题目吗?

迫切提问我可从来没有承诺过要给你什么人生的答案。

或者我认为一个好的问题就是要激起更多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答案,那未免也太无趣了,那么还是收回来,我们可以比较简单地去试着识别一个愿望是来自于我自己的,还是更多于来自别人的期待的。

那作为一个非常基础的识别的方法,就是我们可以看一看,在做一件事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什么。

如果这件事是发自于我们自己的愿望,是出于我们自己的追求,是我本身就想做的事,大概率的情况下,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在做这件事过程当中的感受,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收获,如果能有结果,那是更好的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如果没有结果,因为这个过程本身我们已经极其享受了,所以我们不会为没有结果而感到过多的焦虑和不安。

例如我们看到那些喜欢做饭的人啊,他们会在这个做饭的过程当中反复的调试,甚至去玩一个菜谱,比如说像做一些面食制品,比如说烤面包,那我放多少水,面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诶,我有没有可能下次换一个配料试试呢?

或者我这次换的东西导致面团不够蓬松啦,或者说让面团出京出不到位啦,那我就知道了,下次不能用这个,下次得试试其他的。

而且我有注意到很多做面点的师傅,不管是中式面点还是西式的面包之类的,他们都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技能,不是要看菜谱里面告诉你这个加水要加多少毫升,或者加牛奶加多少毫升,他们是靠用手去触碰这个面团,他们一摸就知道这个面团今天没问题。

这是一种完全在体验里面,在感受当中的东西,然后他们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享受、思考,然后往往这个过程在旁人看来是会觉得他们在这个过程里面耐挫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所以很多时候啊,我们听到一些父母说怎么培养孩子耐受挫折的能力,或者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别人哦,真的很能够耐受挫折啊,但其实人家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完全沉浸在体验当中的,所以不管那个结果是什么,它其实都不算是挫折。

而如果我们想做的东西的这个愿望啊,或者这个动机啊,更多的是来自于别人,别人有形或者无形施加给我们的,那往往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我会更加关注别人对这件事情的判断,这件事情在别人眼中呈现出来的结果会比过程更加重要。

因为结果是别人能看到的嘛,过程只有我们自己能够体验的到,所以我们就 payment 会想要嗯,也许是有点像晒结果的那个感觉,因为我们需要呈现出来这个结果,最大化最放大的方式呈现这个结果,别人是要通过结果来评判你的对不对,所以这种呈现就会变得格外的重要。

那有些时候我们会认为啊,我得是在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那才是所谓心理学概念中的假字体。

比如说我不想上班,但我天现在天天都上班,那这部分是不属于真实的我的诉求和意愿的。

但是除了这种我在做我非常清楚的不愿意的事情以外,还有另外一种状态是我其实无法判断自己想干什么,我无法知道我到底是想还是不想,好像就都行也可以吧,我也不是特别有所谓。

但这一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迷失自我的状态,它其实和我在做我不想做的事情是一个非常半斤八两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你甚至无法确认这个东西是不是你想要的。

无法确认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信号,他在告诉我们,可能我被剥夺了自己在其中判断的能力或者意愿。

我不知道这件事自己到底感觉好不好,也许还行,我也不知道这件事我在其中到底在收获着什么。

它其实或多或少算是一种信号,在告诉我们,现在的自己可能是在一个比较麻木的状态。

迫切提问是一档公开讨论心理健康的节目,由 Marcus 制作出品。

在这里,我们试图讨论那些生而为人体验到的复杂感受,陷入过的困境,走入过的死胡同和无法挣脱的关系。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吗?

别人也是如此吗?

我这样的感觉正常吗?

是正确的吗?

是健康的吗?

我有这样的感觉和问题,我该怎么处理?

怎么应对?

我们试图的通过不断提问,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我们相信,总有人对自己的内心充满好奇。

那我们接下来说说看,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怎么慢慢地形成了我是谁的这样子对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认知的。

那么最开始的时候呢,往往是通过接收到大量的周围的信号,我们是不断地从周围吸取信号的。

别人觉得我是好的,我是坏的,有一些信号是言语,有一些信号是更微笑,有一些信号是更细微的。

比如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别人多给你一些东西,别人多给了你一些机会,你被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对待了,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比如说我们从小受到的评价,我们是长得漂亮,长得丑,别人看到你都会多夸你两句,还是别人看到你会用一种有点嫌弃的眼神。

我们自己在生活实践当中也会感受到很多反馈,比如说我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发现诶,我比其他的同龄人要更快一些,比其他的同龄人好像要完成得更好一些。

或者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唉呀,这个事情我做得真的好辛苦,或者我做的速度真的很一般,但等我抬头一看,发现周围一圈人,嘿,他们还都不如我。

在这个时候我就突然明白,哦,其实我这个速度还行的,就其实做这件事我还是蛮厉害的,这都塑造着我们对我是谁的理解和想象。

所以你看啊,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很多时候,尤其是早期的理解,是建立在别人怎么评价我们上面的,别人怎么对待我们上面的。

但如果恰巧别人用了一种非常糟糕的方式对待我们呢?

它真的意味着我们就是一个那么糟糕的人吗?

所以我们也来说说我们怎么去自己再次的不断的深入和理解,那首先当然是非常深入的去理解自己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把它浓缩成是我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咨询当中,我们都会有非常多的自我探索的部分,或者说也许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会特别聚焦自我探索,所以我们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也会被吐槽很没效率啊,动不动就是以年为单位的咨询。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汪洋大海,我们探索的过程其实是有点像左摸一摸,右摸一摸,看看是不是能发现一些宝藏,捡起一些珊瑚礁贝壳,看到一些好看的鱼群,而时不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垃圾,然后我们也会试图清理这些垃圾,包括去理解诶,这个垃圾怎么会掉在这里呢?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认为这样的自我探索是没有价值的,大多数听这档节目的小伙伴可能不会这么想,但是实操过程当中,它其实是非常磨人的一个过程。

所以这个过程也难免会被很多人嫌弃,觉得自我探索的效率很低,别人都已经沿着直线出发狂奔了,我还在这里左为自我探索呢,左摸摸右摸摸,仿佛也不知道自己打算去哪里。

可是真的吗?

在我看来,自我探索反而是效率最高的方法,只是看起来好像出发的时候多花了一些时间去思考。

我来举个例子吧,比如说学习的时候,什么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呢?

当然是适合我的学习方法。

世间学习方法千千万,每个学霸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那我怎么知道哪一个学习方法最适合我呢?

这其实是需要我对自己有一些了解的。

比如说啊,社交网站上大家都发的很多书页当中贴满彩色的标签,或者说用彩色的高亮笔做标记,这些看起来都非常吸引人。

但用我自己举例,这些对于我来说就是不行。

我读书的时候,但凡弄一些这些非常 fancy 的东西,它就会打扰我思考的思路。

如果要一会去弄彩色笔,一会去弄便签纸,对于我来说它完全是一种干扰。

再比如说,我知道自己是一个非常需要看纸质数的人,所以别人不管有多么好的电子阅读器,电子文献管理器,对于我来说其实都没有意义,我到最后还是要把文献打印出来,阅读,收纳,归档,然后我会有一个自己的完整的系统。

与此同时呢,我也会知道,我自己的学习是一个非常需要被别人激发热情的人。

所以我选择课程,受训的时候,找老师的时候,我就不会选择那种讲课缺乏激情的老师,也许他们讲得很好,很扎实,有很多干货,但是有一个有激情的老师对于我来说比这重要多了。

很多老师资历不一定特别深,但他们很有激情,对自己研究的东西充满热情,而且喜欢和你交流,喜欢讨论,这样的老师对于我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我甚至不需要他全部给我讲明白,把所有的东西完整的喂给我,但我需要他的火把能不断的把我点燃,把我的星星之火点的更旺盛。

很多时候,那些更具体的,更知识性的东西,我是可以自己查阅检索的。

我甚至不需要他手把手教给我,喂给我,但是我需要那种能够点亮我的热情。

这也会像我们有时候做饭的时候,你去到了一个超市里面,它有琳琅满目的食材都可以供你选择,你得先知道你爱吃哪些,你的口味如何,然后你也得先知道哪些食材是你会做的,有一些爱吃的买回家了,你做不了它也是一种浪费。

这些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没有人觉得买菜的时候知道自己会做什么和知道自己今天要烧什么和知道自己今天的体力有多少,能不能烧得动是一种浪费时间对不对?

但是在面对人生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自我探索和对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解就被看作是低效,难道这不是很不合理吗?

所以,当我们尝试去理解自己基本的价值取向的时候,我们该干嘛呢?

我们从观察自己每天干嘛开始。

你的时间花在哪里,这些事情有可能就是对你最重要的。

哪怕你说啊,我每天花的时间最多的是上班,但这个班老子不上也罢,可是你第二天仍然去上班了。

可见你内心深处或多或少觉得这个东西是值得的,你是认可的。

至少他现阶段给你的提供的也许是安全感,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其他的什么东西,也许是一种社会的身份头衔,你是承认的。

所以每一件我们做的事情,我们都要看看它背后传递着一种我们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我们什么样的价值选择。

你有工作吗?

你认可你的工作吗?

还是你的工作只是一个为了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呢?

比如说你想通过赚钱来供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你有孩子吗?

你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吗?

你觉得花在陪伴孩子上的时间是值得的吗?

这里也许体现出来的是你作为父母,你是认同作为父母的身份的,还是对这样的身份并不能真的找到认同感。

那你结婚了吗?

你有对象吗?

你和亲密关系的对象常常花时间相处聊天吗?

还是你们在一起只是搭伙过日子,各干各的?

我们可以认真地思索,这里的每一个选择,它背后体现的是我们什么样的需求和价值的取向。

而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你没有做什么同样很重要。

比如你有孩子吗?

如果你没有,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体现。

那如果你有孩子的情况下,你是选择不陪孩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工作上吗?

那这样行动的背后,又有哪些不同的价值取向促成了你这样的选择呢?

当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把自己方方面面的需要、愿望和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样子的,我认同的、认可的、追求的都是些什么,把这些都能梳理出一些轮廓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更稳定的。

科普特有一句话就说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之中,我们得有一个内聚性的自我,稳稳的在那里。

但也许你会觉得,每一次去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它好像还都是一片混沌。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在这一步之前更重要的概念,叫做分化。

这个概念可能听起来是比较抽象的,但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讨论,或许大家会更容易体会。

比如说,我们的文化是一个非常集体主义的文化。

集体主义通常是指一切以集体为重心,不考虑个人需求,认为组织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然而,集体当中的每一个个体其实都是有些不一样的,我们每一个个体有一些共同的需求,又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

比如说一个社会当中,残疾人可能就有和大多数人不同的需求。

如果这个人能够被支持,也能够勇敢地说出我与其他人需要的不一样,他们就能够从集体这个集合中分发出来。

这其实是一件还蛮危险、压力挺大的事情。

在没有其他人或者社会的支持的时候,很多人是不敢尝试,不敢站出来提自己不同于大家的需求的。

然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分化的过程。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孩子,他从家庭的一个成员、一份子,逐渐长成有自己个体意识的个体,他不再是一个家庭的宝宝了,他开始变成一个独立的我。

如果我们一直在家庭当中当个宝宝,或者我们一直在群体当中,始终都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己,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集体的需求和愿望上。

比如说我们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以学校为单位的集体,我们就会很难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我们的需求是不是和集体其实是不同的,集体的声音是否真的能代表我们的声音?

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个体从集体中分化出来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这不仅仅是个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真正需求的一个重要步骤,这里也是需要很多探索的。

所以这个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啊,回到呃人生的早期,这个分化的第一个阶段的信号就是当这个孩子开始有秘密了,嗯,他会有一些事情,他偷偷地不想告诉爸爸妈妈了,他不再像小的时候开始跟什么事情都要告诉一下爸爸,再告诉一下妈妈,再告诉一下家里的每一个人。

他开始有一些事情不想说,嗯,不知道,嗯,不回应。

然后会出现比如说即使是同性的父母,这个小朋友也会觉得我是我,你是你,我不想让你再看我的身体了,我有自己的身体隐私。

然后再到青春期的孩子就是你不让我干嘛,我偏要试试。

在这样不屈从的时候,这个孩子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性,这不是一个单纯的为了叛逆而叛逆的过程,而是要通过不断的不服从,和别人不一样来去找寻自己的主体性。

而在一些家庭当中呢,这样的分离个体化的过程被视为对家庭的背叛。

这个很有可能是源于家庭成员之间有强烈的互相依赖的共生关系,爸爸妈妈或者说其他的养育者希望通过这样的依赖来保持家庭的统一性和对家庭的控制。

但是这就会非常影响这个家庭当中的孩子能够顺利的度过分离个体化的阶段,能够有找到自己的感觉,也就阻止了他在日后成年的生活当中更知道自己要什么。

而一个现实就是,我们当中很多人确实不知道脱离了他人的期待,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常常自称知道自己的愿望,但是如果深入挖掘会发现,这些愿望实际上是希望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对我们满意,或者是我们希望某一个人、某一新人对我们感到歉意,又或者是我们渴望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或者很多人臣服于我们、崇拜我们、喜欢我们、不抛弃我们。

当然,这都没有问题。

然而,当谈到更主体性的部分的时候,常见的情况是,前面说的这些和他人有关的愿望,我们一旦将其中他人移除,我们就对自己想要什么变得模糊不清了。

也就是说,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旦脱离了关系,我们面对的人生似乎是一片空白的,我们内心的快乐、痛苦、进取心、对抗、自我感受和愿望都和其他人紧密绑定在一起。

这就呼应了精神分析最早期的客体关系理论,那在客体关系的理论框架之下,就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情感体验主要都是通过和早期的照顾者、抚养者的关系互动来形成的,而这些会内化在关系模式当中,然后影响我们一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我觉得有趣的地方在于大部分的修行,不管是呃,禅修啊,还是一些其他宗教信仰啊,当然也包括在心理咨询的工作当中。

虽然心理咨询不是修行,这个里面的基本框架都包括自我认知这个环节。

有时候我觉得人生在世,我们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我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们行万里路识无数人,可能最后都是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也是在更加深入理解自己的过程当中,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人,又在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人的过程当中,再次的更深切地召见了自己。

这也许会是一个终其一生的过程。

节目的最后呢,我想用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节目,这首诗叫做 the invitation 邀请函。

我对你以什么为生不感兴趣,我想知道。

你渴望什么?

你是否敢于梦想满足你内心的渴望?

我对你多大不感兴趣,我想知道。

你是否会为了爱情,为了梦想,为了活着冒险,冒着看起来像个傻瓜的风险?

我对是什么样的行星围绕着你的月亮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你是否能够触及自己心中的悲伤?

你是否会因为害怕进一步的疼痛而变得萎缩和封闭。

我想知道你是否能忍受痛苦,无论是我的还是你自己的,而不着急的隐藏它,淡化它。

我想知道你是否快乐,无论是我的还是你自己的。

如果你也能狂野的跳舞,让狂喜充满你的指尖和脚尖,而不是警告我要小心一点,现实一点,可别忘了你自己作为人类的局限。

我不感兴趣你住在哪里,有多少钱。

我想知道的是你经历了多少悲伤和绝望的夜晚,是否疲惫不堪,伤痕累累,还能够站起来做需要做的事情。

我对你认识谁或者怎么来这里的并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你是否愿意和我一直站在这团火的中心而不退缩。

我对你在哪里,做什么,和谁一起学习不感兴趣。

我想知道当其他的一切都消失的时候,是什么在内部一直支撑着你。

这首诗的原文是一首英文诗,我觉得它写得很美,然后这个翻译其实是 deep l 给我翻译的,哈哈哈。

所以我会把这首诗的原文放在迫切提问的同名公众号,你可以搜索,然后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

OK,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如果你喜欢这档节目,或者觉得这期节目中的内容让你有所收获,可以把这期节目分享给朋友一起收听 sharing is caring, 这也是对我们很大的支持。

我们会不定期地做问答节目,如果你有一直以来感到困扰的问题,欢迎你把它们写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我,邮箱地址可以在收弄之中找到。

与此同时,我会把节目中的参考书籍和文献同步在同名公众号迫切提问 burning questions, 可以搜索公众号查阅。

迫切提问由 markets 制作出品,你可以在各大主流音频平台或者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这档节目。

我是主播阿露,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