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三十而立”,可现在的年轻人却“三十而郁”。为什么是三十岁,我们又因为什么而“郁”? 1902年,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初到巴黎。那时,他也正面临着自己的“三十而郁”,将他意外开解的只有两个字:工作。该怎么理解“工作”之于一位青年诗人的意义? 里尔克逝世于1926年。同年,年轻的诗人冯至首次读到里尔克,却与他“擦肩而过”。几年后,三十岁的冯至留学德国,再次接触里尔克,深受其影响,并翻译了那本著名的书信集《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为什么又是三十岁?里尔克之于那时的冯至又意味着什么? 数十年后,北大中文系教授贺桂梅将冯至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阅读过程中,冯至的文字也恰恰纾解了她的“三十而郁”。而她写下的关于冯至和里尔克的评论,则成了我们探寻上述几段“跨时空相遇”的一个契机。本期阅读联盟,我们请到了一位爱书之人——活字编辑部主任刘盟赟老师,一起来聊聊这群心绪敏感的爱书人都怎么摆平自己的“三十而郁”。 本期提到的书目: 1. 《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奥地利]里尔克 著,冯至 译,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 2. “冯至小辑”其他作品:《山水》《杜甫传》《伍子胥》冯至 著 3. 《时间的玫瑰》北岛 著,活字文化·三联书店2015年7月 文章: 1. 《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作者冯至,摘自《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2.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作者贺桂梅,摘自《我在哪儿错过了你》洪子诚、刘鼎、卢迎华主编,商务印书馆2019年7月 诗歌: 《秋日》《寂寞》里尔克,作于1902年 《蛇》冯至,作于1926年 时间轴: 03:22 从里尔克和冯至的故事开始,揭开“30岁的咒语” 03:33 里尔克的代表诗作《秋日》及其创作背景 11:37 里尔克会见罗丹:“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15:41 “寂寞其实是里尔克的艺术核心,或是出发点” 19:28 里尔克的《寂寞》与冯至的《蛇》比读 21:08 冯至与里尔克的相遇:从擦肩而过到精神共振 31:04 贺桂梅教授研读冯至,收获了对三十岁的新理解 36:22 人都是复杂的,里尔克和冯至也有他们的矛盾之处 42:30 “我恰恰不觉得罗丹和里尔克会是知己” 43:13 “为什么是三十岁?其实不应该问,甚至不应该提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