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至至之 知终终之**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这里孔子解释乾卦第三爻的爻辞,可作为每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标准。进德的意义,这要注意,看到秦汉以上的书中的德宇、道字,不要拿后世“道德”的观念连起来用。这里的“德”字,虽然有后世道德的观念,但在五经中“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的很少。古书中的德字是指行为,多半是代表“成果”。进德就是说求进步,修业则包括了学问、技能。孔子研究第三爻的结果,认为是指一个人欲如何进德修业,都要这样战战兢兢的小心。他并解释,“忠信,所进德也。”什么是“进德”?在孔子人文文化的思想中,人的修养,要做到“忠信”这两点。所谓“忠”,就是前面所说的“闲邪存其诚”。古代的“忠”字,不要用唐以后一定要杀了头,才算忠臣的“忠”字观念来注解。古代对于“忠”字的解释,是对人对事没有不尽心的为忠。言而有信,信自己,信别人为信,这是进德。至于修业,要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也。后世将文章写好称作修辞,文学院有“修辞学”的课程,研究怎样把文章写得美,古人称推敲。《易经》中的修辞,假如也是这个意思,那么好了,古人教人修业,只要把文章写得美就行了,当然绝对不是如此。《易经》上的修辞所含的意义,包括了言语、文字和行为,要和辞章一样。古代“辞章”的观念,并不是限于白纸黑字的文字著作,而包括了待人、处世、做事乃至于都市建筑的设计,都是修辞。所以“修辞立其诚”,就是说言谈举止方面,做人要诚恳,这是居业的条件,无论做任何事业,做官也好,做工程师也好,乃至当清道夫也好,讲话要得体,风格很够,本位站得住,这就是修业,这是孔子对进德修业的解释。 这还不算,下面他继续发挥:“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可难了,这也是精义所在。这里是说,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对自己、对人、对事,知道机会到了,要把握机会,应该做的就做。看历史就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变法,第一个是春秋时的商鞅变法,还有一个是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秦以前原来是公田制度,商鞅变法,一变而为私有财产制,结果商鞅自己弄到被五马分尸。但是他的办法好不好呢?好得很,自商鞅变法,秦汉以后,因为私有财产制,产生了最古老的私有思想,社会繁荣富足。到了宋朝王安石,也想走变法的路子,最后又失败了。但王安石的所谓新法到底好不好呢?后世评论他是了不起的大政治家,但他不能“知至至之”,那个时代的趋势还没有到,他虽有高度的思想,高度的办法,可是没有用处,所以要“知至至之”,时机到了便做,则刚刚好,就可与几也。什么是“几”?就是知机,未卜先知,就是知这个几?等于看电视,手刚搭上开关,在即开未开之间,那一刹那就是几,要有这样恰到毫颠的高度智慧,看准了,时间到了,应该做就做,对了便可改变历史。“知终终之”,就是看见这件事,应该下台的,就“下次再见,谢谢!”立即下台,永远留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在那里。但这个修养很难做到的,孔子、老子都是这个思想。老子说的“功成、名遂、身退”,就是知终终之。但“知终”的“知”很难,如懂了这个道理则“居上位而不骄”,虽然坐在最上的位置,也不觉得有什么可骄傲的,这如同上楼下楼一样,没有永远在楼上不下来的;那么在下位也无忧,因为时代不属于自己的,所以人生随时随地要了解自己。所谓乾乾因其时而惕,要认识自己,时间机会属于自己就玩一下,要知道玩得好,下来也舒服,这样纵或有危险,但不至出毛病从这里就看到孔子的思想就是一个“我”,人生如何去安排我,每一个人把自己的自我安排对了,整个大我也安排对了,有许多事往往是因为这个“我”安排得不好,把整个事情砸烂了。 ,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里孔子解释乾卦第三爻的爻辞,可作为每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标准。进德的意义,这要注意,看到秦汉以上的书中的德宇、道字,不要拿后世“道德”的观念连起来用。这里的“德”字,虽然有后世道德的观念,但在五经中“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的很少。古书中的德字是指行为,多半是代表“成果”。进德就是说求进步,修业则包括了学问、技能。孔子研究第三爻的结果,认为是指一个人欲如何进德修业,都要这样战战兢兢的小心。他并解释,“忠信,所进德也。”什么是“进德”?在孔子人文文化的思想中,人的修养,要做到“忠信”这两点。所谓“忠”,就是前面所说的“闲邪存其诚”。古代的“忠”字,不要用唐以后一定要杀了头,才算忠臣的“忠”字观念来注解。古代对于“忠”字的解释,是对人对事没有不尽心的为忠。言而有信,信自己,信别人为信,这是进德。至于修业,要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也。后世将文章写好称作修辞,文学院有“修辞学”的课程,研究怎样把文章写得美,古人称推敲。《易经》中的修辞,假如也是这个意思,那么好了,古人教人修业,只要把文章写得美就行了,当然绝对不是如此。《易经》上的修辞所含的意义,包括了言语、文字和行为,要和辞章一样。古代“辞章”的观念,并不是限于白纸黑字的文字著作,而包括了待人、处世、做事乃至于都市建筑的设计,都是修辞。所以“修辞立其诚”,就是说言谈举止方面,做人要诚恳,这是居业的条件,无论做任何事业,做官也好,做工程师也好,乃至当清道夫也好,讲话要得体,风格很够,本位站得住,这就是修业,这是孔子对进德修业的解释。 这还不算,下面他继续发挥:“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可难了,这也是精义所在。这里是说,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对自己、对人、对事,知道机会到了,要把握机会,应该做的就做。看历史就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变法,第一个是春秋时的商鞅变法,还有一个是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秦以前原来是公田制度,商鞅变法,一变而为私有财产制,结果商鞅自己弄到被五马分尸。但是他的办法好不好呢?好得很,自商鞅变法,秦汉以后,因为私有财产制,产生了最古老的私有思想,社会繁荣富足。到了宋朝王安石,也想走变法的路子,最后又失败了。但王安石的所谓新法到底好不好呢?后世评论他是了不起的大政治家,但他不能“知至至之”,那个时代的趋势还没有到,他虽有高度的思想,高度的办法,可是没有用处,所以要“知至至之”,时机到了便做,则刚刚好,就可与几也。什么是“几”?就是知机,未卜先知,就是知这个几?等于看电视,手刚搭上开关,在即开未开之间,那一刹那就是几,要有这样恰到毫颠的高度智慧,看准了,时间到了,应该做就做,对了便可改变历史。“知终终之”,就是看见这件事,应该下台的,就“下次再见,谢谢!”立即下台,永远留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在那里。但这个修养很难做到的,孔子、老子都是这个思想。老子说的“功成、名遂、身退”,就是知终终之。但“知终”的“知”很难,如懂了这个道理则“居上位而不骄”,虽然坐在最上的位置,也不觉得有什么可骄傲的,这如同上楼下楼一样,没有永远在楼上不下来的;那么在下位也无忧,因为时代不属于自己的,所以人生随时随地要了解自己。所谓乾乾因其时而惕,要认识自己,时间机会属于自己就玩一下,要知道玩得好,下来也舒服,这样纵或有危险,但不至出毛病从这里就看到孔子的思想就是一个“我”,人生如何去安排我,每一个人把自己的自我安排对了,整个大我也安排对了,有许多事往往是因为这个“我”安排得不好,把整个事情砸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