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中小银行“关停潮”?正在重塑的中国银行业格局

中小银行“关停潮”?正在重塑的中国银行业格局

2024/7/14
logo of podcast 墙裂坛

墙裂坛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最近,农村中小银行“消失”的消息频频传来,不少人开始担心自己存在中小银行的钱还安全吗?各种抖音小视频也纷纷讨论起这个话题。 这波“消失潮”并非空穴来风。就在最近一周,浙江、辽宁、广东等地都有农村中小银行被吸收合并或宣布“解散”。例如,6月18日,浙江稠州银行吸收合并了舟山地区的两家村镇银行;6月20日,辽宁有36家农村中小银行被辽农商银行吸收合并;同一天,广东也有两家村镇银行被吸收合并。粗略算下来,短短7天内就有40家农村中小银行“消失”,形势确实引人关注。 身边很多人受到这波消息的影响,纷纷将存款转入了大银行,连我妈也不例外。要知道,她曾经可是个风险承受能力极高的人,根本看不上银行存款那点利率,现在却天天担心存款安全,这变化实在令人感慨。 其实,不仅是像我妈这样的个人投资者,现在很多企业和公司也开始将存款转移到大银行,寻求安全感。这种现象,在国际上被称为“飞向安全”(Fly to safety)——“安全”的尽头,国外在美元和美债,而我们则有大银行的定期存款。 那么,这波所谓的“中小银行兼并关闭潮”究竟意味着什么?其中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和澄清?背后又反映了银行业哪些重要变化? **·**对谈要点· 1.“兼并潮”中的“中小银行”是指哪一类银行?到底有多少家?2.最近的“7天消失40家银行”——是刚刚爆发的吗?3.“消失”是倒闭了吗?4.“吸收合并”、“兼并收购”的区别是什么?吸收兼并有效吗?5.最近的“买债风波”是中小行“走投无路”去“找钱”的出路?6.未来的市场格局会如何变化? **·**本期内容· 00:03:10 **“**兼并潮”中的“中小银行”是指哪一类银行?到底有多少家? 从前,大家认为后面带“银行”两个字的都是专业的、好的银行;而现在的定义:除了工农中建交,都是“危险”的——这代表了很多普通百姓对新闻中“银行”的模糊概念。当前市场比较关注的、或者新闻中提到的较为困难、兼并收购的“中小银行”,到底是哪些银行?它们的数量和占比是什么概念? 我国共有4000多家银行。去掉三家政策性银行、六家国有大行(工、农、中、建、交、邮储)以及12家股份制银行——这些大银行后,剩下仍有4000多家。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城镇银行和民营银行(不包括外资银行)。 按照前几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划分,总资产在5000亿以下的银行被称为中小银行。具体来看,村镇银行约1600多家,城商行约100多家,农商行和农村信用社加起来约3000多家,民营银行19家。其中,村镇银行、农商行和农村信用社占比最大,城商行和民营银行数量较少,分别为100多家和19家。 新闻中提到的“中小银行”基本涵盖了上述这些银行,占比超过九成。从数量来看,这些中小银行涉及面广,影响也很大。当下面临兼并收购的情况,反映了银行业的深层次变革和调整。

来源:金融监管总局 00:05:37 最近的“7天消失40家银行”——是刚刚爆发的吗? 最近的新闻标题确实蛮惊悚的,七天消失40家银行让人震惊。但这现象并不是刚刚爆发的。前两年甚至更早,在2017-2018年间,高层对于中小银行的态度已经趋向减少或减量。只是这两年,尤其是今年,速度显得特别快。 数据显示,金融监管总局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显示,2018年末共有4034家中小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到2023年末减少至3920家——五年减少了114家。而仅2023年一年,就减少了64家,是五年总量的一半以上。2023年减少的64家中小银行均为农村金融机构。 中小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起了很大作用,为中小企业、个人,尤其是农村地区,提供了重要服务。我们需要肯定它们的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这些地域性的中小银行逐渐无法适应经济的新变化。这也是全球的趋势。例如,美国曾有8000多家银行,现在也缩减到四、五千家,还在继续减少。这说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社区银行逐渐失去存在的环境。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口环境的变化。很多中小银行位于农村或落后地区,当地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留下的多为老年人。此外,农村地区产业单一,金融资源匮乏,导致很多中小银行存款基数低,资产质量差,形成风险。 **去年,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到了三大风险隐患:房地产、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和中小银行的风险。**虽然并不是所有4000多家中小银行都有风险,但确实有一部分银行资产质量差,生存困难,需要解决这些风险。因此,今年看到的新闻中,关闭或清盘的中小银行数量增加,这与金融工作会议后的严格准入政策有关。未来,基本上很难再新办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 过去的指导思想认为小银行能够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困难群体,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发展证明这种看法不再适用。小机构服务困难,低估了内卷的程度。前些年也有一些困难银行,比如包商银行、锦州银行,进行了处置。大量中小银行因为过去的理念保留下来,但现在看来,继续保留这些银行反而增加了风险。 金融工作会议后,开始处置有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这并不是突然间的现象,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00:11:25 ** “**消失”是倒闭了吗? 很多小视频的用词是“倒闭潮”、“关闭潮”,这些银行真的是倒闭了吗? 并不是。真正“关掉”的情况,比如前些年的包商银行。股东掏空了银行,最后通过处置将其清理掉,但它的资产和存款客户都转移到了其他银行,比如蒙商银行、徽商银行;之后“包商银行”进入司法破产程序,也不复存在。 但是最近发生的“兼并合并”情况并不相同。并不是“倒闭”。 **近年来,很多被整合的银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农村信用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商行体系。**原来的农村信用社是独立法人,有些地方把它们合并成县联社,再变成法人。去年,有些地方将县联社变成地市农商行,原来的独立信用社变成了支行。比如,原来上海市有十个县,每个县有许多信用社,在90年代改革时变成了联社,后来变成农村合作银行,小信用社变成支行,整个金融机构变成一家。现在的上海农商行就是把原来十个县的联社合并成一家农商行。 前段时间刚刚宣布成立的海南农商行也是如此,它将全省所有的农商行、农信社都归到海南农商行,原来几十家农商行金融机构变成了一家。从数字上看,几十家银行好像一夜之间“消失”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村镇银行。**许多村镇银行经营困难,原本是为了弥补农村地区没有金融机构的空白而设立的。虽然有些做得不错,但整体来看,1600家村镇银行如果按照银监会要求的150%拨备覆盖率来提拨备,整个行业是亏损的。 村镇银行的规模太小,运作能力不足,很多经营困难,有不良资产,但每家规模很小。当时要求每家村镇银行必须有一个主办银行,困难的银行可以增加资本,或干脆并入主办行的支行。今年,更多的银行开始选择并入主办行,名称也消失了。 00:16:15 ** “**吸收合并”、“兼并收购”的区别是什么?吸收兼并有效吗? 所谓的“吸收合并”,指的是被吸收的银行法人主体将不复存在,它将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并入了一家新的机构,营业执照上原本独立的银行将变成某银行的分行。这种吸收合并改变了原来法人的状况和地位,业务也会过渡到新的机构名下。 而“兼并收购”不同,兼并收购是双方两个独立的个体进行协商,决定合并后是成立一个新的机构,还是一方收购另一方,被收购方是否保留法人地位取决于具体商业考量。 吸收合并和兼并收购真的有效吗? 国外也有类似的案例。例如,美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20年代有3万家,到1929年大萧条时期降至2.5万家。少部分银行因经营不善倒闭,大量中小银行被大银行并购。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禁止同时提供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服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类监管。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逐渐放松管制,并购浪潮兴起。八、九十年代,美国发生了约500起大型并购,总资产高达3万亿美元,约占并购总资产的72%。 **过去20多年,美国退出市场的银行中,超过八成因为并购整合,尤其是中小银行。**据乔治·梅森大学统计,美国资产少于100亿美元的小型银行数量从2000年的8000余家降至2014年的不到600家。 最近,从硅谷银行开始,美国又经历了一轮中小银行破产潮,包括签名银行、公民银行、费城共和第一银行与堪萨斯州心脏地带三州银行等。**全美2023年至少有5家银行倒闭。**主要原因是过去两年美国利率高企,中小银行被迫支付更高利息给存户,盈利因而被侵蚀。此外,监管要求和技术升级导致银行成本大幅增加。中小银行在办公室等商业不动产贷款风险高,商业物业价值大跌,利率上升,长期美债回报萎缩,造成巨额亏损。 **在我国,兼并收购是有其作用的。小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差,吸收存款困难,经营成本高。合并后,管理、人事、财会、运营、科技等成本可以减少。**例如,原来一家小银行需要独立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管理层等,现在可以省去这些成本。同时,合并后,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亏损机会减少。 **此外,合并后,主办行的信誉度较高,吸收存款更容易,成本降低。**总体来说,这种处置方式比较平稳,原来的客户也不会抵触,因为合并后的银行更大、更安全。 这种方法符合我国文化和管理风格。虽然不像西方那样“干净利落”,但由于国情,考虑因素更多。但就算是美国,大多数银行倒闭后也尽可能通过并购来解决。无论是哪个国家,银行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要更多的保障。 中小银行的问题在于抗风险能力差,可能撼动整个银行体系,造成系统性风险。所以兼并收购在我国有其必要性和有效性。 00:26:53 最近的“买债风波”是中小行“走投无路”去“找钱”的出路? 不得不说,对于中小银行,当下的经营环境比较严峻,如果管理不善,更容易受到重创,甚至出现硅谷银行事件类似风险。 7月1日,央行宣布将面向部分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目的是为了维护债券市场的平稳运行。由于央行之前没有做过类似操作,市场上出现了各种解读,包括解读为与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有关。 本次央行借入国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今后择机将其卖出,释放货币政策信号,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上行——与潘行长的讲话可能没有直接关联,但潘行长在论坛上确实重点提到了美国硅谷银行的惨案,给金融机构敲响警钟,特别要关注一些非银行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所导致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要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维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圈内人应该都知道,当下抢购国债最活跃的,非农商行等中小银行莫属。**大量购买导致国债收益率被压得很低。农商行买债无非是因为手里缺少优质的贷款项目,同时又要应对资产质量的巨大压力,投国债似乎才是唯一安全出路。但此举却忽略了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这两座大山,一旦市场利率反弹,可能面临更惨重的账面损失,重现当年硅谷银行的惨剧。 人民银行此番出手,不得不说非常及时,提现了作为监管者对问题的敏锐嗅觉。在风险还未爆发之时,就开始警示和指导,说明央行没有等到出现硅谷银行那样的惨剧才采取行动,而是在风险露出苗头的第一时间就亮起了红灯。央行的积极主动、借债操作等等是否妥帖,是另一个话题,先不讨论;但是多数农商行对此确实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经验,央行及时出手,算是避免了更大的崩塌。 但站在农商行的角度,央行此举虽然让它们规避了潜在的大坑,但同时也切断了它们暂时的财源,似乎让前景更加渺茫。 00:36:22 未来的市场格局会如何变化? 随着当前趋势的发展,我们可能会看到大量中小农商行或银行消失。这种变化会对整个银行业格局产生影响。 **中小银行数量的减少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以较快的速度发生。这个过程中,一些银行可能会倒闭,一些则会被兼并或吸收。**大约一两年后,市场可能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中小银行的风险也将基本得到处置。 虽然银行机构总数会减少,但整体服务能力可能会提升。大型银行会变得更加庞大,可能会吸收一些小型银行,但这种兼并对大行的影响可能并不显著。 **一些城商行和农村信用社可能会整合成更大的实体,**这将有助于强化它们的机构能力、科技水平和人才聚集。在这个过程中,妥善处置不良资产和其他遗留问题至关重要,避免将旧问题掩盖而积累成新的隐患。 **对于外资银行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机会,**但也取决于它们增加在中国资本金的能力和意愿。如果外资银行想要扩大规模或参与兼并,首要考虑的是资本约束。 **对于普通储户来说,**存往大型银行的存款可能会显著增加,而中小银行的存款进一步减少。但也不必过于紧张。除非是极端情况下需要清盘的银行,存款通常会得到妥善处理。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