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灵魂拷问“滴灌通”:在“无现金”的“小人物”时代,会出现终极解决方案吗?

灵魂拷问“滴灌通”:在“无现金”的“小人物”时代,会出现终极解决方案吗?

2021/8/17
logo of podcast 墙裂坛

墙裂坛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最近几个月,有一则被互联网迅速淹没的消息。 李小加是一个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小加老师担任港交所首席执行官整十年,在任职期间完成了对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收购、推出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前所未有地搭建了香港和内地两边资本市场的桥。2018年更是主导了著名的上市制度变革,推动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上市热潮——自此之后,新经济公司源源不断来港上市。 后来他辞职创业。从这么高大上的“high finance”业界卸任,要再次创业,金融业界当然都很关注。今年上半年,谜底终于揭晓了——稍稍让人有些意外——他选了个像“膏药”一样即“难治病”又“难甩掉”的赛道——小微金融。创业的理念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和香港吸引国际资本的优势,将国际资金引流至内地中小企业”。** 这个期待已久,隆重推出的创业项目叫做“滴灌通”;也是今年两会期间小加老师所提交的《关于创建“滴灌通”系统将全球流动性过剩精准引入中国中小企业的提案》。 这个方案会是小微金融“终极破冰之剑”么?** 究竟是“情怀”成分更多,还是有“秘密武器”?** “投行思维”和“商行思维”的不同点究竟在哪里?** “滴灌通”的前路上有“大坑”吗?** 刘院长和小跑在节目中进行了极为“激烈”的辩论。 · 本期BGM · Analog Heart - Not Good Enough · 本期话题 ·** 01******************** 小微金融的“小加解决方案”:** “滴灌通”灵感来自以色列灌溉技术。此技术确实惊人。由于南部非常缺水,作物生长完全依赖额外的灌溉系统,于是以色列研发出举世闻名的“滴灌技术”——不直接拿水管来浇水,不靠植物叶面吸水,而是在地下铺遍“小管子”,把钻有小孔的水管埋在植物的根部;浇灌时,水只从水管中的小孔流出,直接将水分送入植物的根部,还能结合水溶性肥料,不浪费多余的水和肥料,每一滴都能让植物充分吸收——结果惊人:省水达到40%,产量提高50%。 滴灌技术精细到什么程度?可以计算测量每一棵植物根部的位置,是偏左还是偏右——把水管埋在偏离每颗树根的相应公分处;精确配合作物不同的生长特性,埋设管线的方式也不同。 滴灌通就是把这个理念“套用”在小微金融上。怎么“套用”呢:通过数字化的收入管控机制(“ARM”——automated repayment mechanism)和“节点企业”伙伴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使得资金可以抵达大量小微企业,收益可以及时回收。 资金从哪儿来?海外投资者、资本市场上“高大上”的钱——把它们变成“愿意和小微企业同甘共苦的长期资本”。用数字化的收入管控技术,依靠节点企业合作伙伴,建立铺遍每个小微企业的网络,让来自香港的资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抵达灌输到大量的中小企业。 资本收益如何返还?也是利用技术、或者创新结算方式、会计方式、或创新的金融产品一一一种叫做“收益分成”的机制;例如从每个小餐馆每月流水中,部分精准回馈给投资者。同时设立一个场外OTC市场(牛码新市——NUMA),让资产可以交易,让投资者有变现流动性的选择——这似乎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02********** 刘院长对滴灌通商业模式进行了细致到毛孔的剖析。首先是加分项——滴灌通的创新之处:** 第一:引入了投行的概念。模式既不是“债”,也不是“股”权,非债非股;收益分成有点像“租赁”,又有点像“赌场”抽成;有点像“收费权质押”,又是一种风险投资。 第二:用金融科技的方式触达极微小的企业——也是一个创新。 第三:每一笔投资和公募或私募“基金”模式相反。公、私募把“零碎”的钱募过来,集中一或几个项目;滴灌通完全相反,投资人和钱相对集中,而要投的项目更多更小——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是资金池,一个是形成项目池。 第四:同时形成一个场外交易市场,用于交易资产“收入分成码”(类似ABS?);解决资本市场投资者对流动性的需求。 所以,这明显是一个投资银行家的逻辑。 03****************** 然后是几乎一定会遇到的几个大“坑”:一共6个。** 这种商业模式有没有问题?刘院长从官宣的信息推理出了6个潜在“大坑”: 第一个:投资既非股又非债,那有没有期限?如果“非债”也就是不准备收回,这就有点像租赁,资产租给使用者,若干年到期后算一个残值,资产归使用者。这会带来一个问题:有没有期限?是无限期的合作,还是说是有限期?如果是有限期的合作,该如何终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制度安排。如果是无限期,投资者不一定接受,所以期限多久、终止条件是什么很关键。 第二个:投资动作完成后的问题。投资是否连本带利都能“收回”?如果不能,则业务逻辑不成立,即使这项资产能“交易”也没有用——因为“交易”是建立在“有收入”的基础上,没有任何收入的资产正常逻辑下是不能交易出去的。 第三个:“收益分成”怎么分?以什么收益作为“分成”?计算基础是全部的营业收入,还是税后利润?是按月?还是卖出去一碗面,有了一笔收入就马上就分?金融科技在这里有可能派上用处,比如智能合约,整个投资过程中只要投资标的小微企业有收入,就自动就分成。但还要考虑按什么“收益”来分成——如果是按营业收入,有一笔算一笔,金融科技可以做到;但如果是按毛利润就不太可能,因为还要算利润,这样计算就更复杂了。所以科技是不是真的能帮上忙,还要看实际结构。 第四个:科技如何发挥作用?使用金融科技,被投资企业本身所有经营都必须数字化,至少所有收入必须线上化,才能够在线上“抓住”它们。如果用数字钱包去收数字货币,不走“滴灌通”这套系统,则可能会“漏掉”很多收入,漏掉收入意味着漏掉分成——所以这是更关键的难度,怎么能够确保千万户的小微企业,在不花费巨额成本的前提下,确保成功“收成”。 第五个:和银行贷款利息对比是否更低?对于小微企业自己的考量,是去银行贷款,还是接收投资“滴灌”?而对于投资人,是否有更好的回报?如果两个都没有,滴灌通资产的交易有可能不会很活跃。 第六个:如何和“节点企业”合作?如果依靠“节点企业”,也就是供应链或者特许经营链条上的核心企业,来突破“量”的问题,那么节点企业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能起到作用,它有什么好处?滴灌通给投资人的“分成”中是不是也得拿一点给核心企业? 04********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来讲一个“滴灌通”的故事?在“无现金+小人物”时代这“第四个潮流”下,这次会不一样吗?** 小跑觉得商业银行家和投资银行家,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商业银行家注重“实操”,更多考虑具体的运营、现金流、会计安排——这件事究竟能不能“落地”。而投资银行家更关注一个好的故事和前瞻趋势,一个故事讲的“性感”,至少代表人类的一个美好愿景,或者是宏观的发展的方向。如果资本市场愿意为这个故事买单,把人流、资本的“热乎气”聚起来,也许结果不能完全实现故事中的美好愿景,但一定可以推动小微金融往前走一步——这一步走成什么样子,可能我们都不会知道。 小加老师为“滴灌通”书里的世代背景是:1)无现金世代(数字货币、网络支付世代)——只有中国进入了几乎全经济体的无现金世代,无现金时代的议价权会发生变化。2)小人物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传统的金融体系靠人、机构、规则、法律、政府、和国家权力来保证信用。所有信用都要经过层层级级的监管和人来增信,中间形成一个金融的巨大利益群体;在信用需要集中管理的时候,往往只有大机构才能得到资本,再向上下游慢慢渗入,渗透到实体经济中。 而最需要钱的地方——餐馆,小药店,小酒店,理发师,美发师,美甲师,菜市场——这些在层层金融体系结构之下的最后一环,水经常根本渗透不到。 但是在无现金、数字化时代:小人物可以和大公司一起来议价。因为在无现金时代——数据面前人人平等。个体不再需要层层叠叠的增信基础设施,而可以像以色列农业一样,精准灌溉,甚至可能通过香港,把全世界的资本精准吸入到每颗“植物”的根部。 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滴灌”下一个资本市场的革命。 05******************** 科技的作用有多大?成功究竟靠什么?** 中国市场上目前依然没有小微金融的“万能”模式。成功并不能依靠模型、数据、方法论,而是大科技企业的“生态圈”。离开生态圈是否成立,并没有太多成功案例。 06******************** “效率”与“公平”如何兼得?资本会不会“买账”?** 资本的行为也许并不是“完全逐利”和“独立”的。不管资本看起来怎么“独立”,背后操盘的始终是人。 资本是否能够“因时而变”?人性需要“公平”,资本会往“公平”方向走吗? 归根结底,小微企业形形色色,就像植物一样有万千姿态——不同的灌溉方式是否适应于不同植物,我们需要去到市场当中去摸爬滚打,慢慢去找到“真正的解”。 最后,小跑希望小加老师能听到这期节目,请刘院长去做顾问,也许会有惊喜呢! —  End  — 主笔&主播 | 刘晓春  肖小跑 总运营 | 陆丽娜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