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夏至 Summer Solstice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每年6月21日前后(20日~22日),斗指斗,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西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据陈希龄《恪遵宪度》解释[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立竿无影”现象只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目前中国大陆设有5处北回归线标志,分别位于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夏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 )白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形成面积最大的极昼区。此日过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减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也开始往南移动,直至冬至为止。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亦日渐降低,日影逐渐被拉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至”也有极点的意思。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夏至是阳气生发到极点,开始收藏的节气。
西方近似节日:仲夏节(圣约翰节)
仲夏節是夏至來臨時的慶祝活動,在北欧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仲夏節在挪威、芬兰及瑞典都是公眾假期。仲夏節是欧洲北部地區居民的重要傳統節慶活動,在东欧、中欧、英国、爱尔兰、冰岛等地也有慶祝仲夏節,但北歐與英國尤甚。在一些地方,當地居民會在這一天豎立五月柱(Maypole)。有分析稱仲夏節在北歐當地成為一個慶祝的重要節日,和當地偏寒冷的氣候有關係。
而在葡萄牙前殖民地澳门,也有慶祝聖若翰洗者節,但並不是與夏至有關,而是慶祝1622年6月24日,荷兰試圖入侵失敗。此日在澳門回歸前稱為「城市日」。 聖約翰節與仲夏節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名稱,但可視為同一個日子,日期是6月24日,只在夏至後的兩、三天,也就是6月21日或6月22日後的兩、三天,幾乎可將其視為同一個節日。而此節日在基督教文明之前早已存在,而基督教就將其定為聖徒–施洗者約翰的節日,將異教原本就有的仲夏民俗與基督教義互相連結。在英國的民俗中,因為在仲夏節的夜晚會有許多的女巫和各式各樣的邪靈在外遊蕩,所以將聖約翰草放在家中可以帶來好運,並且可避免火災。 仲夏節使用的聖約翰草,在《廈門歲時記》所引文獻中的聖約翰草(St. John’s wort)中文翻譯為金絲桃、貫 葉連翹,學名Hypericum perforatum L. ,而此草對人類有舒緩焦慮和抑制食慾療效的效用。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名作 《仲夏夜之梦》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是威廉·莎士比亚在約1590年-1596年間創作的浪漫喜剧。它描繪了以雅典大公爵忒修斯和希波呂忒婚禮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包括四名雅典戀人和六個業餘演員的冒險經歷,而森林裡的仙子們則在背後操作它們的命運。本戲劇是莎士比亞最流行的劇本之一,在全世界都有上演。该剧创作于16世纪90年代,正是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政权相对巩固,社会比较稳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运动也进入繁荣昌盛阶段。古希腊、罗马作品的手抄本和艺术品的发现使沉闷的欧洲忽然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古希腊、罗马文中所描绘的人、神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和人们对现世幸福的不懈追求,饱受教会压制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冲破中世纪精神枷锁,粉碎所有清规戒律的欲望。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权、人性、人道逐渐代替了神的统治。## 应节民俗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自古以来,中国一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20.24节节Go” 是 “城事边记EdgeStory”的特别策划番外篇。旨在以中国传统节气“廿四节 24SolarTerms”为线索,整合中西文化有关的习俗对比和认知异同,向听众介绍当下市民在传统历法下的城中逸事。 本节目为 天河区图书馆 指导的公益阅读推广内容。根据每期节目策划,匹配普粤语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