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 90 分钟,主要内容来源广州图书馆及天河区图书馆有关广州高等教育发展沿革等。
中央部门(或单位)所属高等学校,简称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或中央部属高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中公立学校的一种。此类学校多关系国家发展全局,且行业特殊性强,由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等中央部门(或单位)在全中国范围内直属管理。
华南理工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顶尖高校之一,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华工的历史可追溯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11月中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期,时名“华南工学院”,是当时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88年1月改为现名。华工的建筑、土木、化工、轻工等学科因发展较早,在中国大陆有一定的知名度;华工更因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学科而被认定为中国建筑学界“建筑老八校”之一。
华农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9年,起初为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附设农业讲习所,正式组建于1952年11月中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期,时名“华南农学院”,1984年改为现名。华农现在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学科,如今发展目标是成为一所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华南地区农业类高等学府。
简称暨大,是一所校本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的公立大学,现为直属中共中央统战部管理的中央部属高校,于广州市、珠海市、深圳市三地共设有五个校区。暨南大学前身是清朝光绪32年(1906年)于江宁府(今南京)成立的暨南学堂。暨南学堂于1918年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1927年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曾迁址福建建阳,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8年在广州复办至今。暨南大学目前是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在华侨、华文教育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也是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中国高校;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
华南师范大学创立于1933年,1996年进入211工程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是现时13所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之一。华南师范大学前身为1933年创立的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1935年更名为勷勤大学教育学院,1938年独立改办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1939年改办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1950年更名广东省文理学院。1951年10月,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私立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并入广东省文理学院,设立华南师范学院。根据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获评A+(国内排名前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获评A-(国内排名7%~12%)。
广东工学院为广东工业大学的主体,历史悠久,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前。1958年10月,广州高等工业学校组建为广州工学院,开始本科招生。此为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源头。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2004年建成。大学城校区现时为广工校本部,亦是大学城中面积最大的校园,容纳了广东工业大学大多数院系。东风路校区,是原广东工学院校园,大学城校区建成前的主校区。龙洞校区,1999年落成,最初目的是作为大学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的校区,目的是为了缓解当时两大主要校区东风路和五山校区的教学资源与用地负担。后因2004年广州大学城落成而取消龙洞校区作为大学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的功能。
1956年6月9日经广东省广州市政府批准成立广州体育学院。1958年10月4日正式挂牌,并将当日定为校庆日,校址设在广州市二沙岛。1960年广州体育学院与原广东体育学院合并,定名广州体育学院,归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校址迁入广州市天河区现址。1963年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并入广州体育学院。1969年广州体育学院合并到广东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成为广东师范学院体育系。1975年7月1日复办,重新恢复广州体育学院校名沿用至今。
于2012年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广东省教育厅管理,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建。其前身为1958年建校的广东粤剧学校和1959年建校的广东舞蹈学校。广东舞蹈学校建于1959年,直属广东省文化厅,是“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广东省首批国家级重点艺术学校。 广州的教育发展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综上所述,广州的教育发展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