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EP92《燃烧的原野》我从没有感觉到生命流动得这样慢,人生是如此残酷

EP92《燃烧的原野》我从没有感觉到生命流动得这样慢,人生是如此残酷

2024/11/12
logo of podcast 书视汇

书视汇

People
思萍
艾可
Topics
艾可: 本期节目讨论了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燃烧的原野》,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作者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描绘了墨西哥乡村的贫困、土地问题以及人性的复杂性。通过对农民贫困、土地分配不公等现象的描写,以及对革命后社会动荡和人性的扭曲的展现,引发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艾可结合自身经历和在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的见闻,进一步阐述了贫困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以及不同社会环境下贫困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认为贫困是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难以彻底改变,但可以通过社会努力来改善。 思萍: 节目中,思萍将《燃烧的原野》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进行对比,认为两者都深刻地展现了农村贫困的现实。她详细分析了《燃烧的原野》中多个短篇故事,例如《我们分到了地》、《卢维纳》、《都是因为我们穷》等,这些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墨西哥革命后农村社会的贫困、土地问题、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扭曲。 思萍还介绍了胡安·鲁尔福的生平,以及他的创作背景与其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她认为,胡安·鲁尔福不幸的童年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塑造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其作品成为拉美文学的经典之作。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燃烧的原野》收录了十七篇作品,这些故事以墨西哥乡村为背景,深刻揭示了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 《清晨》 描述了乡村清晨的宁静与人们的生活状态,为整个短篇小说集奠定了基调。 《那个夜晚,他掉队了》 讲述了一位士兵在革命中掉队后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人的无助。 《我们分到了地》 描绘了一群农民在革命后期待分到土地的情景,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是一片荒凉的土地,暴露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农民的失望。 《科马德雷斯坡》 通过讲述一个乡村的故事,展现了人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社会的阴暗面。 《都是因为我们穷》 揭示了贫穷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无奈,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扭曲。 《燃烧的原野》(同名短篇小说) 作为书名的同名短篇,它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或核心地位。故事可能围绕着原野的燃烧展开,象征着革命带来的破坏和变革,以及人们内心的挣扎和渴望。 其他短篇小说 如《求他们别杀我!》、《卢维纳》、《北渡口》等,也各自通过不同的故事和人物,展现了墨西哥乡村的苦难与希望,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三、艺术特色与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鲁尔福的短篇小说以精炼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著称,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复杂的情感和场景。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 主题思想:这些短篇小说共同探讨了革命、贫穷、人性等主题。它们揭示了革命带来的破坏和变革,以及人们在此过程中的挣扎和渴望。同时,作品也深刻反映了贫穷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无奈,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扭曲。通过这些故事,鲁尔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总的来说,《燃烧的原野》中的短篇小说是胡安·鲁尔福对墨西哥乡村世界的深刻描绘和对人性、革命与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墨西哥乃至拉美文学的经典之作。 胡安·鲁尔福(1917—1986)是墨西哥当代著名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中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少而精”。在我国,大家耳熟能详的只有一部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和一部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 鲁尔福出生于墨西哥哈利斯科州萨尤拉的一个小村庄,出生后三天就随父母迁居位于州府瓜达拉哈拉附近的圣加夫列尔小镇,祖父的庄园阿布尔科就在小镇旁边。 鲁尔福的童年是不幸的:七岁时父亲被人杀死,后来祖父又被人打伤,接着是母亲去世。在他的记忆里,亲人们一个一个地死去。他曾被法国约瑟芬派的修女收养,在孤儿院里生活。1926年至1928年,基督教战争爆发后,圣加夫列尔郊区的神父“投笔从戎”,把大量图书寄存在他祖父家里,这使他有机会博览群书。后来,姑母将他送到州府的一所学校,读了三年书。家里人原想叫他继承祖父的律师职业,但因大学罢工而未能如愿。为了谋生,他只得当了会计。1935年,他来到墨西哥城,在移民局及其他政府部门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工作之余,他在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因为他从小就有从事文学创作的理想。 在这期间,他乘职务之便,跑遍了全国各地,同时,还大量地阅读了国内外的文学名著。 在卡德纳斯总统执政期间(1934—1940),墨西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措施。知识分子的思想比较活跃,创办了不少刊物。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鲁尔福和朋友们也创办了一个文学杂志——《面包》,并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早期作品,如《生命本身并非那么严肃》(1942)、《我们分到了地》(1945)等。 1946年,他离开移民局,到旅游部门工作,为公司推销汽车轮胎。1954年,又转到出版部门。此前的1953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1955年发表了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两本书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墨西哥乃至拉丁美洲文学的经典。至今令许多人不解的是,1955年以后,鲁尔福再没有发表新作。直至1980年,才又发表了《金鸡》。其实这是一个电影文学脚本,写于1960年,并已于1964年拍成电影。 1962年以后,鲁尔福一直在墨西哥国立印第安研究所工作,直至1986年1月7日逝世。按照他的遗嘱,“葬礼要像我的一生那样简朴”。然而墨西哥文化界还是在国家艺术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 革命的进程在《佩德罗·巴拉莫》(1955)中达到了顶峰,博尔赫斯认为这是“西班牙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最好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精练却又令人眼花缭乱,它以虚幻而又准确的朴实展现了一种人类和文学的智慧,这不仅使它成了一部关于忘却的令人难忘的小说和一部本土艺术的杰作,而且成了人们更好地审视拉丁美洲腹地的地理环境及其农村消亡的无法表述的历史象征之一。 《佩德罗·巴拉莫》出版后,胡安·鲁尔福基本上没有再发表什么新作。1962年起,他在墨西哥国立印第安研究所出版部工作,1986年1月病逝于墨西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