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蒂·史密斯(1896—1972),德国移民,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经历与这部小说主人公弗兰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来她进入大学学习新闻、戏剧、写作和文学。《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其最主要作品,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并曾获得过奥斯卡奖。她还是一位剧作家,一生写过多部独幕剧和完整的长篇戏剧,曾获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戏剧家协会基金会资助 1岁的女孩弗兰西生活在布鲁克林穷人区,和其他布鲁克林小孩一样,她和弟弟尼雷会在外面捡些布头、纸张、金属、橡胶等破烂,每逢周末,她就和弟弟一起去垃圾站卖掉他们捡来的垃圾,换得几枚硬币。她熟悉每一种废品的价格,也知道如何买到廉价的发霉面包。 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弗兰西天生喜欢读书,逮到什么读什么:经典作品她读,垃圾作品她也读,连时刻表和食品店的价目表她都读。每周弗兰西都会请求图书管理员给她推荐一本好书,如果图书管理员能微笑一下,或是说句友善的话,弗兰西就很开心了。她爱图书馆,也希望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能让她钦佩,可惜图书管理员总想着别的事,不大喜欢小孩儿。 弗兰西一直想拥有一本书,实在不行抄写一本也行。她发誓长大后努力工作,好好存钱,将自己喜欢的书全都买下,这个想法对于她来说是个巨大安慰。每个周末,她都会拿着一本书,独自在家,边读书边快乐。 弗兰西的书读完的时候,爸爸也回来了,弗兰西一边帮爸爸熨衣服,一边和爸爸聊天。弗兰西的爸爸是个一无是处的歌手,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但她还是很喜欢爸爸。在她的眼里,爸爸帅气潇洒,比别人的爸爸都要优雅,风度翩翩。 弗兰西的妈妈靠擦洗地板和当看门人维持家用,她是全家的经济支柱。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生活得好一点儿,她梦想着能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她的外祖母没有文化,连字都不识,却建议弗兰西的妈妈给自己的孩子读《圣经》,读莎士比亚,讲述民间故事和童话,好让孩子虽然处于困境当中,也不至于沉沦。弗兰西姐弟在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却意外地拥有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弗兰西跟爸爸亲,跟妈妈疏远,但最了解女儿的,却恰恰是这位母亲。在生产第三个孩子几乎要死掉的时候,母亲吐露了心声,说儿子本来不喜欢读书,如果停他的学,他永远都不会再回去;而弗兰西不一样,她会拼,会斗,她还会回去的,就如同太平梯那里的那棵天堂树。 弗兰西在艰辛的生活中品味着成长的种种无奈:家境的贫穷、同学的歧视、社会的不公……然而她始终像那棵长在水泥地里的树,奋力成长,坚韧不拔。 弗兰西带着自己的梦想,从书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几经周折,她终于得以进入大学的校门,离开了熟悉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