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讲述了什么故事 《到灯塔去》的情节极其简单:拉姆齐先生全家和朋友们到海滨别墅去度暑假。拉姆齐夫人答应六岁的小儿子詹姆斯,如果翌日天晴,可乘船去游览矗立在海中岩礁上的灯塔。由于气候不佳,詹姆斯到灯塔去的愿望在那年夏天始终没有实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姆齐先生和子女、宾客重游故地,詹姆斯终于如愿以偿,和父亲、姊妹驾了一叶轻舟到灯塔去。但是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拉姆齐夫人早已溘然长逝。**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又译弗吉尼亚·伍尔芙),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亚·史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1882年1月25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41年3月28日逝世**,是一位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她出生于一个学者家庭**,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英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母亲朱莉亚·斯蒂芬妮是著名小说家,姐姐斯特瑟拉·斯蒂芬妮也是一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并曾随父母在欧洲大陆各国游历。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随笔、书评等。她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对女性主题的敏锐洞察而著称。她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活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经历过精神疾病的困扰和多次自杀未遂。她与丈夫伦纳德·伍尔夫的感情生活也备受关注,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包括无性婚姻、婚外情等。 弗吉尼亚·伍尔夫患有一种被称为躁郁症(也称为双极症)的精神疾病**。这是一种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交替循环出现的病症。在躁狂阶段,患者可能会表现得亢奋、自信、欣快;而在抑郁阶段,患者可能会消沉、绝望,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伍尔夫的这种精神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家族遗传。她的家族史显示,多名家庭成员都患有不同形式的精神疾病,包括她的祖父、母亲、姐姐、哥哥和外甥女都是复发性抑郁症的患者,她的父亲和弟弟则患有循环性精神病,而她的堂弟则死于急性躁狂症。 伍尔夫一生中共经历了四次精神崩溃。第一次是在她13岁那年,母亲的去世引发了她的疾病发作,她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才恢复。第二次精神崩溃发生在她父亲去世后的那个夏天,她一度处于疯狂状态,甚至从窗口跳了下去,摔成重伤。第三次发作时,她试图自杀,并一口气吞下了一百粒巴比妥。最后一次精神崩溃发生在1941年,这次崩溃最终夺走了她的生命。 意识流文学是一种侧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它既包括清醒的意识,也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这一文学形式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并逐渐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 意识流文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他认为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这种观点被称为“意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