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要聊的话题是方言与口音的消逝,以及我们如何面对这种语言的变迁。前现代社会中“十里不同音”的方言割据现象,自然与地理阻隔、社会交往、宗族文化所带来的封闭性有关,而国民国家的认同与建构,又离不开全民共通语的确立。普通话的推广让每个人都卸下了鸡同鸭讲的担忧、享受到了跨地域的交流便利。但与此同时,方言尤其是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南方方言,使用场景愈加狭窄、年轻世代的熟练程度逐渐降低,方言消逝的焦虑愈加严重。 面对这种语言生态危机与差异性的磨平,创作者们通过说唱、脱口秀、音乐、文学、戏剧等多重艺术形式试图唤起方言的活力,也确实取得了积极的市场认可。但我们依然无法忽视,对方言与口音的傲慢与偏见,依然深埋在观念之中。 我们看到,脱口秀或说唱综艺的弹幕中飘过“某种方言比另一种方言搞笑”、“某种方言天生不适合搞脱口秀”的言论;我们看到,播客评论下,指摘主播口音,进而对其是否有资格做主播进行评判;我们还看到,极端的唯普通话论者一味强调效率至上与透明化的语言观……种种走向偏狭的观念,都基建于一种方言与口音的鄙视链中,这或许是某种文化教育的长期结果,方言被贴上了不文明、低俗、市井的标签。对方言与口音的歧视,指向了使用方言与口音的人。我们往往对地域歧视非常敏感,但很容易将语言歧视合法化、自然化。 我们支持推广普通话的基本语言政策,也认为普通话在教育普及中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我们是否应该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方言与口音?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性的,语词的均质化使文化与生活方式趋于单一,语词的丰富性,则可以让文化与生活方式更为多元。本期或许是我们未来讨论语言与方言话题的基础,我们将从方言与口音的概念与范畴入手,对“学校教育是否应该纳入方言”、“影视剧中是否应该呈现方言与口音”、“播客与方言、口音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大家能与我们一起理性探讨。 | 主播 只会讲半种方言的 蛋妞 为口音而苦恼的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0:43 一段导语 Part1. 普通话、方言与口音的基本概念 02:30 口音是语言的“字体” 06:05 “方言”、“口音”与“标准音”的辨析:弦的比喻 09:36 “普通话”的定义与方言的分类 13:54 在一些被规定的场合,方言的使用是被禁止的 16:06 北方方言比南方方言更接近“普通话” Part2.方言与学校教育 18:25 学校是公共场域,但其中也有私人的部分(教学场景与非教学场景) 20:40 方言进课堂:是“形式”还是“内容”? 23:25 方言背后的语言观念,比方言本身更值得普及教育 27:16 从“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看语言格差 30:50 方言能够为普通话提供丰富的语词,表达一些生动的概念 31:45 如果方言提供的都是一些“不文明”的词汇,是否说明方言更为低俗? 36:10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为了消灭方言 Part3.方言、口音与影视剧、播客 41:39 影视剧里的方言表现仍然存在限制 43:33 某些大型晚会的语言类节目,不断形塑口音的刻板印象 45:35 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否应该淡化口音 48:24 播客里的方言与口音:宽容接纳,丰富表达 | 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