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中國歷史上由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強大帝國,將五胡十六國紛擾不堪的中國北方一統天下,富強康勝,還主動以胡入華,為中國文化注入新血。
北魏道武帝在天賜六年(409年)打算立拓跋嗣為太子,遂賜死了他的生母劉貴人,並向拓跋嗣解釋係鑑於漢武帝殺趙捷妤以防外戚干政的故事。拓跋嗣既傷心又恐懼晚年喜怒無常的老爸道武帝,遂出奔山中連太子也不想當了,直至不久後弟弟清河王拓跋紹因生母賀氏有可能被援引子貴母死此原則被道武帝賜死,拓跋紹為救生母,也不管自己要封太子了,起兵殺了老爸道武帝,結果哥哥拓跋肆聽到後也起兵把殺了老爸的拓跋紹消滅後登基。(道武帝真的是自己創惡例,自己也死於此)
下一位獻文帝生母李貴人被皇太后常氏援引此原則賜死。獻文帝拓跋弘被父親文成帝拓跋濬沒生兒子的皇后馮氏控制扶養,馮太后垂簾聽政。等拓跋弘長子拓跋宏出生,馮太后親自撫養,並在立拓跋宏為太子那年由馮太后賜死其生母李夫人,甚至連李夫人的父親、兩個弟弟與子嗣盡皆誅滅。
獻文帝拓跋宏長大後不聽話,竟被馮太后毒死(果然不是自己生的,殺起來比較沒有壓力),立拓跋宏為帝,拓跋宏長子拓跋恂出生,生母林氏竟又被馮太后賜死(女人殺女人一點沒有壓力),馮太后之專權與可怕,可見一般,但是在政務上馮太后竟然卻是天才,馮太后掌政時代,推行一系列措施建立國家體制,如在太和九年(485年)推行均田制,把之前因為戰亂而遺下的無主荒地按制度分給存活的農民,一部分可永久擁有,一部分則身死後交還公家。又施行租調制,農民按制度上數字,定期向朝廷納稅。此舉打破地主世家壟斷,使國家擁有可靠的財源與糧食,國勢大振)。
馮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重新主持國政,事無大小,均由她來決斷。馮太后英明果斷,立決萬機。天性孝謹的孝文帝事無巨細都一一稟明馮太后。馮太后還親作《勸戒歌》300多篇,又作《皇誥》18篇,用來教育孝文帝如何修養德操,做一位好皇帝。她還尊崇儒學,在長安為孔子立文宣王廟。平常生活儉樸,不喜奢華。馮太后對孫子孝文帝的刻意栽培,成就了孝文帝日後的千秋盛名。馮太后死時,孝文帝五天五夜漿水不入,哀痛至極,上祖母尊號為「文明太皇太后」,史稱文明馮太后。(還好孝文帝聽話,不然馮太皇太后應該也會把他給殺了另立皇帝,也許孝文帝自己知道裝乖?)
孝文帝親政後在文化上開始倒向漢化,在風雨飄搖之中的背景下為了維持和鞏固政權,進行了許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即後世之所謂[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 孝文帝自490年親政後,銳意革新,清除積弊。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嚴厲懲辦貪官污吏;實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40畝,婦女每人20畝,讓他們種植穀物,另外還分給桑地。農民必須向官府交租、服役。死後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穩定了,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孝文帝之子宣文帝即位,后宮女子害怕產子會死,僅胡氏不畏懼,在產子元詡後進為充華,元詡在建昌元年(512年)立為皇太子後,胡充華卻一直沒被賜死,建昌四年(515年)實歲僅五歲的元詡即位,胡氏後獲封皇太妃,不久皇太后高英被逐為尼後,胡氏即正位皇太后,並開始其專擅朝政的時代。
歷史本身真是比任何戲劇情節都更富有戲劇性,北魏歷來有「子貴母死」的祖制,惟獨胡太后是個例外,而北魏歷代君主的擔心卻偏偏就在唯一幸免於難的胡太后身上出現,成為令人扼腕且證明該原則正當的史實。
北魏中後期的統治者均篤信佛教,先後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開鑿石窟,建造佛像。在建都洛陽之前,花了30多年時間,在雲岡(在今山西大同)開鑿大批石窟,有大小佛像10萬尊以上。從宣武帝到胡太后,又在洛陽伊闕的龍門山開鑿石窟,建造佛龕。前前後後開鑿了24年,徵用了80多萬人工。這些石窟和佛像現在看來雖然是國寶和文化財富,但當時卻是勞動人民的夢魘。
至胡太后更是奢侈無度,耗費巨資造起一座氣勢宏偉的永寧寺。寺里供奉的佛像有用黃金雕塑的,也有用白玉雕塑的,高的一座有1丈8尺。寺旁又建造了一座90丈高的九層寶塔。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風吹動塔上的銅鈴,發出的聲音,十里外都聽得到。寺里有一千間僧房,都用珠玉錦繡來裝飾,叫人看了眼花繚亂。自佛教傳至中國,如此華麗的寺院絕無僅有。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