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AI时代我们的大学教育准备好了吗?一场关于大学教育生态的深度对话

AI时代我们的大学教育准备好了吗?一场关于大学教育生态的深度对话

2024/11/30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Topics
杨宇东:当代大学生普遍知识丰富,但缺乏对人生方向的思考,容易成为‘知道分子’却迷茫于未来;高考竞争激烈,学生容易忽视教育的其他重要维度;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化认知导致大学生内卷,忽视个人兴趣;AI技术带来颠覆性挑战,教育体系尚未做好准备。 席酉民:AI时代,教育应从知识传输转向培养人与AI合作的能力,提升全人教育;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创造力等素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西交利物浦大学探索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精英教育、跨界整合型人才培养、生态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刘庆:大学应发挥‘粘合剂’作用,整合各方资源,促进产学研融合;长三角国创中心通过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高校科研题目,促进产学研合作;企业应更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未来人才评价应重视学生对AI工具的提问能力;未来人才培养应加强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世界的理解;‘带薪教育实习’的难点在于学校评价机制和社会责任的平衡;未来大学教育应帮助学生找到明确目标,并提供个性化培养。 杨宇东: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知道分子’、‘躺平’和‘本末倒置’。他们知识丰富,却缺乏对人生的思考,容易在大学后放松甚至躺平;他们追求学位而非成长,为了升学而内卷,忽视个人兴趣。 席酉民:大学需要从知识教育转向全人教育,重视素养能力提升,培养学生提出好问题、整合跨界资源、引领新行业的能力。西交利物浦大学通过设立实践教授、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刘庆:大学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人才培养中,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长三角国创中心与高校合作,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科研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大学教育需要适应AI时代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Deep Dive

Chapters
本节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知识丰富却缺乏人生目标,容易躺平,追求学位而非成长,成功概念单一,导致内卷严重。嘉宾们分析了高考应试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大学生现状的影响。
  • 大学生知识丰富但缺乏人生目标
  • 高考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忽视教育其他维度
  • 大学生追求学位而非成长,成功概念单一化
  • 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选择,导致内卷严重

Shownotes Transcript

现在的大学生有几个特点:一是很容易成为“知道分子”,几乎无所不知;第二个是经过应试的艰难跋涉进到大学后,就开始释放,躺平去玩儿;第三个是很多学生进大学,他的目标不再是把成长放在首位,是把学位放在首位,争取研究生推荐,争取考上各种证……成功的概念非常单一,以至于千军万马中过独木桥,不再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的发展去追随,而是顺着单一的目标不断的内卷。

怎么看待当前大学生的这种状态?为什么上了大学反而更迷茫?学校应该怎么做?AI时代我们的大学教育准备好了吗?工程教育该如何培养人才?产教融合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有哪些挑战?未来大学教育又该是什么样子的?第一财经携手长三角国创中心,共同打造《科创大家谈》特别节目,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本期节目为《科创大家谈》人才培养特别节目第三期,将和两位业内专家一起聚焦“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进行一场关于大学教育生态的深度对话。你对未来大学教育有哪些期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期对话嘉宾:

杨宇东   第一财经总编辑

刘 庆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播客编辑:**派ris

**监制:**yoiyo

本期你将听到:

00:39“大咖”聊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01:40 大学生教育需增加个性化培养

03:35 现在年轻人容易成为“知道分子”

05:47 教育界还未做好应对AI颠覆的准备

09:09 大学如何充当“粘合剂”?

12:46 欧美高校的一些先进经验

15:02 西交利物浦:工程教育的创新

16:48“带薪教育实习”的难点在哪?

18:46 未来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视频指路:

科创大家谈 | 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往期回顾: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大学教育?一场聚集人才、高校、产业、科技……的深度对话)

大学工程教育滞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对话产教融合的那些事儿)

📢📢📢 号外号外!《科创大家谈》重磅来袭! 聚集科技、产业、高校、人才等要素,第一财经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合作推出系列对话节目《科创大家谈》,针对产业人才需求、大学学科与课程设置、高校人才培养评价指标设计、工科大学生价值观困境、人才培养与制造业需求的供需矛盾等问题,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对当前中国教育机制和培养体系开展深度探讨,从而引发社会对于人才培养与教育重新审视和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