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认知 第二部分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及印象形成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认知者、认知对象和认知情境。 (一)认知者因素 1. 原有经验 人们的已有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个体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某些概括对象特征的标准、原型,从而使认知判断更加简洁、明了。 2. 价值观念 个人如何评判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而事件的价值则能增强个人对该事件的敏感性。 3. 情感状态 个人的情感体验能影响其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情绪饱满的人,活动领域也比较开阔,往往消息灵通;一个人情绪低落,则更容易把周围看得灰暗一片。 4. 认知偏差 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的信息加工习惯和某些偏见时常会影响社会认知的准确性,使认知发生偏差。这种带有规律性的认知偏差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是无意识发生的。 (1)光环作用:如果一个人被认知者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认知者赋予其他许多未知的积极特征。 (2)相似假定作用: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在个性或态度上存在有相同之处。 (3)类化原则: 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 (4)积极偏见: 又叫宽大效应,是指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的倾向。 (5)隐含人格理论: 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发展的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述出来,甚至个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6)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近因效应是指注意对方的“现在”表现,而忘了他在过去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二)认知对象因素 1. 魅力 构成个人魅力的因素既有外表特征和行为反应方式方面,又有内在的性格特点方面。但是,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个人往往只需具备其中的一两个特性就可能被认为有吸引力,如前面所谈到的光环作用。 2. 知名度 一个人知名度的大小也影响着别人对他的认知。在一个人有一定知名度的情况下,人们通过某种社会传播媒介或周围其他人传递的有关他的信息,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个人的认知。 3. 自我表演 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因此,认知对象的主观意图势必要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 (三)认知情境因素 1. 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显示交往双方的接近程度。在认知活动中,它构成一种情境因素。霍尔认为人际空间距离可分为4种:亲昵区(约46厘米),表现在夫妇、恋人之间;个人区(46厘米至1.2米),表现在朋友之间;社会区(1.2~3.6米),表现在熟人之间;公众区(3.6米以外),表现在陌生人之间或一般公开的正式交往场合。 2. 背景参考 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判断的参考系统。巴克指出,对象周围的环境常常会引起我们对其一定行为的联想,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 (四) 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效应,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作为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刻板印象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减轻认知负担,节约认知资源,提高认知效率,从而使人适应复杂环境。 印象管理又称为印象整饰,即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印象的过程。我们通过印象管理试图给别人留一个好的印象。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人们都希望与自己交往的对象的行为与性格是比较稳定与一致的。反复无常的人会让人捉摸不定,产生失控感。因此,保持一致性的形象是给人良好印象的前提。 2.讨好和自我提升 讨好是使别人喜欢自己的一种策略。自我提升是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或他自己讲述自己的积极事件来使别人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策略。 3.恰当的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自我表露遵循对等原则,要让别人对你展示真实的自我,自己也要做适当得到自我表露。 (五) 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1. 一致性 在判断一个人时,人们趋向于把他作为协调一致的对象来观察,尤其是在评价这个人的时候。 2. 评价的中心 奥斯古德等人在一项实验中发现,被试用于描述印象的形容词涉及三个基本范围,即评价(好-坏)、力量(强-弱)和活动(积极-消极)。同时,在印象的三方面中评价是最主要的,能够影响有关力量和活动特性的描述。 3. 中心特性作用 在我们形成印象的时候,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够改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就称为中心特性。 (六)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1. 增加模式 增加模式表明人们形成印象并不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而是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的。 2. 平均模式 平均模式表明人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别人的印象的,平均模式是在增加模式的基础上加了计算平均分的过程。 3. 加权平均模式 (1)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人们在形成印象时,并不是同等地看待对方所有的特性。那些首先被发现的特性,会影响人们对后来掌握的其他信息的处理方式; (2)消极否定信息的加重作用。认知者不会同等地看待对方所具有的好的特性和不好的特性。为了形成一致的印象,认知者会将看到的相互冲突的特性加以平均或抵消,但是,与好的特性相比,更注重不好的特性。 4. 中心品质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突破了信息精细加工思维的限制,重新关注了人类认知的模糊性特点。其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只重视那些意义重大的中心品质,而忽略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性。中心品质模型被认为更接近日常生活中的印象信息整合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