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自我意识 第三部分自我过程* 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三种重要的自我过程。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它常常发生在个体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自我评价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自尊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自我评价通常依赖社会比较和自我估价来实现。 1.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费斯汀格提出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社会比较常发生在我们对自己或环境的某些方面没有把握的时候。 2.自我估价 自我估价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二)自我增强 自我增强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人们常用六种方式进行自我增强。 1. 向下的社会比较 当个体力图达到自我价值的目标时,常常会出现向下的社会比较。 2. 选择性遗忘 当回忆的事件有损于个体的自尊时,常常出现对回忆事件的选择性遗忘。个体对消极事件(除车祸和葬礼)尤其是失败事件比对积极、成功的事件遗忘得更快。 3. 有选择地接受反馈 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或有利于自尊时,个体常常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人们趋向于贬低消极的、否定的反馈评价的可性而夸张积极的、肯定地反馈评价的可靠性,常常全盘接受积极评价的反馈信息而拒绝接受消极评价的反馈信息。 4. 缺陷补偿 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个体常常可能会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以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 5. 自我防御性归因 自我归因经常是自我防御性的,它通过强调个体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 6. 自我设障 自我设障是指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寻找甚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尽管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为后来失败的归因,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 (三)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1. 自我表现的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自我表现是出于策略性的考虑。个体总是处心积虑地去形成或控制他人对自己的知觉印象。 研究发现,自我监控与自我表现具有一定的关系。低自我监控者不善于自我表现,他们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保持自身的一致性,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态度与感受。高自我监控者则善于自我表现,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与情境保持一致,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2. 自我表现对社会互动的意义 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表现无所谓好坏。尽管有时自我表现被用作欺骗他人的策略性手段,但它对社会交往与互动是重要的。没有它,人们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印象,难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公开形象,也难以平息一些可能引起社会行为冲突的风波。 (四)自我的认知表征 表征又称心理表征,《心理学词典》对其所做的解释是:“心理表象,根据理论倾向,它可指作是刺激的直接图示,刺激得精炼,刺激的心理编码,或刺激的抽象特征。” 1. 自我图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图式是指个体决定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加工的内在认知结构。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认知结构,它来自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个体通过自我图式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它是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 2. 可能自我 自我认知中有一类是与个体的潜能和未来相关的,即可能自我。可能自我是对我们认为自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认知表象,它包括我们渴望成为的自我、不希望成为的自我和希望将来具有的品质。可能自我不单是一些想象的状态或品质,在某种意义上,它们表征着希望和梦想,也表征着恐惧和焦虑。作为人格建构的一部分,可能自我也具有跨时间维度的相对稳定性。 可能自我有两项重要功能。其首要功能是激励未来的行为;第二个功能是评价与解释,即为当前的自我提供评价和解释的情境。 3. 自我不一致 希金斯在自我意识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自我不一致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表征有两大认知范畴:主体自我和他观自我。其中,主体自我包括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应然自我三种不同的自我认知表征。 他观自我主要包括:他观的实际自我,即他人认为该个体实际是什么人;他观的理想自我,即他人希望该个体是什么人;他观的应然自我,即他人认为该个体应该有怎样的义务和责任。 主观现实自我与他观实际自我反映的是自我概念,而其他自我表征的具体形式则构成“自我导向标准”或“自我指引”。“自我不一致”正是指个体的自我概念与自我导向之间出现矛盾或不协调,从而产生的内部冲突。 理想自我与应然自我是个体自身评价的两个标准,也是个体完善自己时所努力的方向。如果现实自我不符合这两个标准,或者说当自我概念与自我指引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可能会引起心理和躯体的不适。根据研究,当现实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不一致时会产生失望、不满、悲哀等与沮丧有关的情绪;当现实自我与应然的自我之间不一致时则产生恐惧、烦躁、抑郁等与焦虑有关的情绪,它们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往往会促使人们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来减少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