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角色 第二部分性别角色差异 **(一)**两性差异 1. 生理差别 两性的人体差别首先表现在生殖器官的不同。除此之外,两性的身高和体重、头发的疏密、脂肪分布和肌肉的多少也是有差别的。两性基因差别来源于各自染色体结构的不同。两性之间还存在着性激素的差别。 2. 心理差异 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长时期以来一直是被研究的重要课题。有的学者认为:心理差异是指人们的行为、脑力和个性的差异。 **(二)**性别角色差异 1. 个性和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 (1)侵犯行为。男性的侵犯性强于女性。 (2)支配行为。男性的支配力比女性更强,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 (3)自信心。一般认为女孩的自信心低于男孩,与此相应,她们的自我评价也低于男性。因此女孩往往表现出胆小、怯懦、多虑;而男孩则表现出自负、勇敢、富有竞争力。 (4)交际。男女性差异表现在交往的方式和交谈的空间距离方面。女性的交际圈子小,感情色彩较浓,而男性交际圈子大,感情色彩较淡;女孩在与密友交往时空间距离小,而与一般朋友交往时的空间距离大,但是男性在交往时,在这方面并无明显差别。 2. 智能方面的差异 智能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是指在人们所从事的不同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通用能力,它是个体有效地掌握知识和顺利地完成各项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特殊能力是指从事具体的活动所需具备的能力。两性在智能方面的差异主要有: (1)智力。相关的研究结果发现,男女两性的智商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差异。 (2)语言能力。女性的语言能力强于男性。 (3)运动技能。男性的运动技能要优于女性,这一方面是由于激素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文化因素。 (4)空间能力。在空间能力上男性优于女性,这与生理因素有关。 (5)数学能力。儿童到了11、12岁,数学能力方面就出现了差异,表现为男孩在数学推理方面优于女孩,但在数学计算方面并无大的差异。 (6)知觉速度。在知觉速度方面,女性明显优于男性,这可能是由于生物因素造成的。 (7)艺术和音乐能力。有研究表明,女性在艺术和音乐能力方面优于男性,也有人指出在音乐能力方面并不存在性别差异。 3. 成就方面的性别差异 成就可分为学业成就和职业成就。学业成就标志着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时所取得的成绩,而职业成就则标志着一个人在职业领域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的高低。从智能和成就的关系来看,智能的高低和学业成绩的联系较为密切,但职业成就则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诸多社会经济与个体因素的共同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学业成就上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而在职业成就方面,男性远远高于女性。 (一)性别差异理论 1.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在解释性别自认和两性差异时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即口腔阶段和肛门阶段,男孩和女孩的发展方式相同,表现为对母亲的依恋。到了生殖阶段,儿童的注意力便转移到了生殖器,性别开始分化,男孩形成恋母情结,女孩形成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一阶段男孩与女孩逐渐形成各自的“自我”与“超我”,但是女孩的恋父情结不如男孩的恋母情结那样解脱得彻底,所以女性的超我发展不成熟。女孩的人格有被动性、受虐性和自恋性三个特征。 2. 文化人类学理论 米德认为,性别、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的作用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社会文化。总之,男女心理的特点都是由于他们学习了由社会传统所继承下来的文化模式的结果。 3.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直接强化、模仿和观察学习是性别角色定型的基础。通过社会化才能学习到性别角色。父母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则,对男孩与女孩有区别地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压力。当儿童做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时,便给予奖励;不符合时,便给予惩罚,从而使儿童形成了特定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得到性别角色行为。父亲或母亲最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而且把这一认同的趋势泛化到其他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从而就把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作为模仿的榜样,所以儿童获得了某些性别角色。 4. 认知社会化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大约4~6岁时就具备了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自认(即知道自己永远是男性或女性,并主动地与同性榜样认同),这是获得性别角色的关键和基础。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观念随其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发展而改变,其所采取的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也随之改变。科尔伯格把性别角色的获得理解为内部的认知过程,理解为主要由自我推动的主动过程。由于智力的成熟和发展,儿童可以达到自我的社会化,主动选择与自身生物性别相适应的行为。在这一意义上,这一理论的确比强调环境绝对重要的社会学习理论有所进步。 5. 性别发展阶段论 布洛克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与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相平行。 (1)前习俗阶段。这是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儿童不知道自己的性别,即还没有性别自认和性别常识的概念。 (2)习俗阶段。这是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儿童了解了性别角色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这些规则,而且还监督别人是否也遵守这些规则。这一阶段始于童年,在青春期达到顶峰,在这一阶段对性别角色的遵从最为强烈。 (3)后习俗阶段。这是道德发展的第三阶段。实们在内心首愿原则的基础上,而不是在外力作用基础上,建立了性别角色的价值标准。达到这一阶段的人,都具备两性角色的优点,能够对自己的内在需要和价值做出合适的反应。多数人不能发展到第三阶段,他们终生都被性别角色的种种局限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