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心第九章侵犯与利他 ****第一部分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含义 侵犯行为又称侵犯、攻击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类别 1. 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1)言语侵犯是使用语言、表情对别人进行侵犯。诸如讽刺、诽谤、谩骂等。 (2)动作侵犯是使用身体的特殊部位(例如手、脚)以及利用武器对他人进行侵犯。 2. 根据侵犯者的动机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1)报复性侵犯是指侵犯者只是想让受害者遭遇不幸,目的在于复仇和教训对方。 (2)工具性侵犯是指侵犯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只是把侵犯行为作为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 3. 广义侵犯和狭义侵犯 狭义侵犯是有意违反社会主流规范的伤害行为;广义侵犯涵盖了全部有动机的伤害行为,而不论其是否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 4. 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主流规范 可以分为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三种亚类型。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是指故意伤害他人的犯罪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是指不但不违背社会主流规范,还可以为维护社会秩序而服务。被认可的侵犯行为是指既不违背社会规范,但也不是为社会规范服务所必需的,是经过长时间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习惯。 (三)**有关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1. 动物行为学 洛伦兹认为人类也是动物界的一个分支,其内部的侵犯能量会不断地积累,当特定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内部的侵犯能量时,侵犯行为就会发生,所积累的侵犯能量也得以发泄。然后,一个新的能量积累过程又开始了。 2. 生物进化学 生物进化学对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 3. 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领域也有大量的研究试图证明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中孪生子、染色体差异、被收养者与亲生父母的比较等研究是比较常见的。 4. 激素活动说 人们很早就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如睾丸激素之类的雄性激素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组织和激活作用。 (四)**挫折侵犯理论 1. 挫折一侵犯理论及其实验研究 挫折是指当一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受干扰或破坏,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这便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这项理论的主要论点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可以看出,在多拉德等人刚提出挫折侵犯理论时,他们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逐渐发现,挫折与侵犯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的关系。另外,如果在个体所处的环境之内不存在给人以引导的认识线索,挫折不一定能导向特定形式的反应。 2. 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米勒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对多的关系,他认为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 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个体发生实际的侵犯行为,只能使个体处于一种侵犯行为的唤起状态。侵犯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侵犯线索。如果个体所处的环境并没有提供这样的线索,那么个体未必会表现出侵犯行为。也就是说,外在环境的侵犯线索是使内在侵犯冲动形成实际表现的必要条件,并且,侵犯行为的反应强度取决于其唤起程度。 实际上,伯克威茨把原来的挫折侵犯理论中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关系引申为多对一关系,即一种侵犯行为的最终产生,除了受到挫折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诸多的其他因素影响。 总结上述对挫折与侵犯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挫折是引起人类侵犯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挫折的一个可能作用是加强个人对暴力的关联事件的侵犯反应。 (五)**社会学习理论 1. 模仿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来探讨,人的侵犯反应的获得及侵犯反应的表现。社会学习论者认为,挫折或愤怒情绪的唤起是侵犯倾向增长的条件,但并非是必要条件。对于已经学到采用侵犯态度和侵犯行为以对付不快处境的人来说,挫折就会引发侵犯行为。 班杜拉认为,个体从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到表现自己的侵犯行为需要三个必要条件: (1)有一个榜样表现侵犯行为,如一个人在观察者面前攻击、谩骂、殴打别人或表现出其他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行; (2)榜样的侵犯行为被断定为“合理”的,如观察者看到榜样的侵犯行为得到赞扬和支持或观察者自己认为榜样的行为是合情合理的; (3)观察者在榜样表现侵犯行为的时候必须在场,即观察者处在与榜样表现侵犯行为相同的情境内。 2. 侵犯与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普及性及深入性提供了人们大量观察学习的机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下述条件下电视中的暴力节目会产生影响人们行为的作用: (1)观众所看到的电视节目在某一主题和内容方面出现频繁而且相当一致; (2)观众经常地、有规律地收看主题内容的节目; (3)观众知觉并学习到该主题内容所表现的行为,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应付和解决一些问题; (4)观众对于主题内容所表现出的思想必须有某种程度的接受。 (六)**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1. 宣泄 对于那些受到挫折、体验到愤怒的人,让其适当地表现一些侵犯性的行为,能产生宣泄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道德和各种规范的限制,人们不能毫无顾忌地对使自己遭受挫折的人施行报复。因此,寻求社会容许的有效方式来达到宣泄的目的就十分重要了。 2. 习得的抑制 (1)社会规范的抑制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逐步懂得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自然侵犯行为的表现与否也包括在内,这就是接受和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 (2)痛苦线索的抑制 痛苦线索是指被侵犯者受到伤害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导致侵犯者的一种情绪唤起,使他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从而抑制自己不再进一步攻击侵犯。 (3)对报复的畏惧 当某人知道,自己伤害他人之后他人会加以报复的话,他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3. 置换 当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时,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置换对象,侵犯那些与制造挫折者类似的人。 4. 寻找替罪羊 当个体虽感受到挫折,却不明白挫折的来源究竟是什么时,他就倾向于去寻找一只“替罪羊”,从而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并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发泄自己的愤怒与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