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化解疫情下的“血荒”,才能彻底走出疫情阴影 | 时评

化解疫情下的“血荒”,才能彻底走出疫情阴影 | 时评

2022/12/21
logo of podcast 深见|深度报道,真知灼见

深见|深度报道,真知灼见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文/罗志华 12月以来,多地都遇到了献血者减少、血液中心“血荒”的情况。在云南昆明,血库告急已经危及孕产妇、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江苏省血液中心近日发起了献血倡议书,称血液库存已跌破最低库存警戒线,呼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团体和广大市民无偿献血;在湖北,宜昌、襄阳、荆州、荆门、黄石、随州等多地同时出现血库告急。应对疫情下的“血荒”,已成当务之急。 当前各地出现“血荒”,是多种原因叠加导致的结果。一方面,冬季气温寒冷,不少献血者不愿意出门,加上大学生这个献血热心群体放寒假回家等,血源因此大减;另一方面,冬季地面湿滑、结冰,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危重病人、恶性肿瘤和血液病患者受气温影响,病情容易复发,又导致用血量大幅上升。这一减一增之间,“血荒”便出现了。 加剧当前“血荒”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疫情。为了减慢病毒传染的速度,与献血相关的现场宣传造势活动不得不取消。感染者忙于对症治疗,尚未感染的人又特别关心自己啥时候会“阳”,献血之事一时间便容易被人遗忘。感染后隔多少天才能献血,献血会不会降低免疫力,献血过程会不会增加感染风险等,这一系列的疑问,同样可能让人望而却步,即使献血意愿很强的人,也可能希望等等再说。 要化解当前“血荒”,先要重拾过去有用的手段。机关干部、在校大学生、现役军人、企事业单位职工等,一直是献血的重要储备力量,要全力调动这些献血中坚力量积极献血。此外,各地都有献血志愿者队伍,这股力量也应得到充分调动。另外,跨地区调剂用血,延后择期手术日期等,对缓解“血荒”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从宣传方面入手,也是破解这一燃眉之急的重要手段。若不宜开展现场宣传造势活动的,就需通过媒体等其他途径动员献血。打消“献血降低免疫力”等毫无科学依据的顾虑,科普的力度也应加大。最后一次核酸或抗原阳性7天后即可献血、献血不查看核酸阴性证明等规定,也要做到广为人知。采血点化整为零、将采血房车开进单位和社区等更加契合防疫要求的做法,应加以提倡。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倡导和组织献血,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创新领域。开通献血微信群、通过小视频宣传献血知识、在直播间动员和鼓励献血,以及发放电子献血证和电子荣誉证,建立预约献血信息系统,通过线上预约、线下上门采血等联动服务,都是值得尝试的新方式。 防疫政策得到优化后,大量人员感染导致的应对难题,是社会必须经历的一次阵痛。这些难题既包括退烧药等常用药品紧缺、医疗机构应接不暇等直接影响,也包括“血荒”现象明显加重等间接影响。由此看来,化解当前“血荒”,也应作为应对当前疫情的一项重点内容,既要让民众免受疫情导致的身体和心理损害,又让其他患者有病能看、有血可输,社会才能逐渐走出疫情阴影,恢复到疫情流行前的正常生活。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傅铭途 姜雪媛 校对 | 彭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