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问鼎中原 楚国在城濮之战失败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儿子商臣害死了。害死父亲后,商臣当上了楚国的君主,史称楚穆王。 被晋国击败,楚穆王很不甘心,他加紧操练兵马,发誓要再和晋朝决一死战。首先,他兼并了临近的几个小国,然后又拉扰了实力更为强劲的陈、郑等国。可是,就在楚穆王雄心勃勃,要大干一番的时候,突发暴病身亡。 楚穆王死后,他的儿子旅即位,他就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后,就忙着给父亲办丧事。晋国便趁机重新会合诸侯,订立盟约,又把楚国先前拉扰的陈、郑等国,再次拉回自己的阵营。 晋国的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让楚国的大臣们很气愤,当即就要和晋国决战。可是,楚庄王却无动于衷,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里,他终日喝酒打猎,三年不问政事,还在宫门口立了一块牌子:谁敢劝谏,立即杀头! 终于,大臣苏从看不过去,就去见楚庄王,一进宫,苏从就放声大哭。楚庄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伤心?苏从说,我为楚国即将灭亡而伤心,为自己将要死去而伤心。楚庄王更迷惑了,又问原因。 苏从说,您整天打猎游玩,不理朝政,楚国的灭亡不就在眼前吗?楚庄王听后,勃然大怒,说你这是找死吗?我早就说过,谁敢劝谏,就杀死谁,你明知故犯,真是傻透了。苏从说,我是傻,可您比我更傻,您如果杀了我,我死后会得到忠臣的美名,而您就成了亡国之君。 这一席话,终于触动了楚庄王。 醒悟后的楚庄王,决定大干一番,他开始整顿内政,起用贤能之士。当时,楚国的令尹斗越椒想要篡权,楚庄王便任命三个大臣协助斗越椒的工作,实际上是削弱令尹的权力,以防止叛乱。 整顿内政的同时,楚庄王扩充军队,加紧训练,准备和晋国决战。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出兵灭了庸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打败了陆浑的戎族。而且,楚庄王还在周朝的边界上阅兵,吓得周定王赶紧派大臣去慰劳。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周王室已经彻底衰败了,周天子地位随时都受到诸侯国的威胁。 经过多年的准备后,楚庄王决定挥师北上,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利用陈国内乱的机会,派兵征服了陈国。第二年,他又亲率大军去攻打郑国。陈国和郑国都是晋国的保护国,楚国攻打它们,就是挑衅晋国的霸主地位。晋国当然不甘示弱。这一年的夏天,晋景公派遣大军,去援救郑国。谁知大队人马来到黄河边上的时候,郑国已经投降了。 晋国的大将荀林父,本就不愿打仗,听到这个消息,立刻下令退兵。副将先縠却不同意,他亲自带领一队人马,渡过黄河去追击楚军 。 楚庄王得知晋军已渡过黄河,便召集将领商议对策,以令尹斗越椒为首的老臣,主张和晋军讲和,而一些年轻的将士都主战。楚庄王拿不定主意,这时,一个叫伍参的臣子分析说,晋军主将荀林父没有威信,副将先縠和他不是一条心,可见晋军上下不同心,非败不可。您是国君,却向晋国的臣子求和,也有伤楚国的尊严。 伍参的分析,入情入理。楚庄王下了决心,他命楚军摆开阵势,将战车一律朝向北方,准备出击迎敌。 楚国大臣孙叔敖见晋军有600辆兵车,实力雄厚,向楚庄王献计说,不如派人先去讲和,如果晋国不愿讲和,再打不迟,那时,理就占在我国这边了。 楚成王接受了这个建议,派蔡鸠居出使晋军。谁知,他一去,就被先縠骂得狗血淋头。蔡鸠居受辱后,跑回军营。楚庄王大怒,下令发动总攻,并亲自敲响战鼓。想求和的荀林父只好命晋军迎敌,两国的军队就在邲城郊外展开大战,由于上下不同心,晋军士气不振,指挥不灵,抵抗无力;而楚军一鼓作气,往来冲杀,没花多大工夫,就把晋军打得溃不成军。 荀林父和先縠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走。 楚庄王率领楚军开进邲城,有将领劝他乘胜追击,楚庄王却下令收兵,不再追击。楚国自从城濮之战败给晋国,就不敢和晋国交锋,这次胜利,可以洗掉耻辱,晋楚都是大国,早晚总得讲和,何必多杀人呢。 邲城一战,拥有600辆兵车的晋国大军,一夜之间几乎全军覆灭。此战胜利后,楚国继齐国、晋国之后,问鼎中原,称霸一方。 档案No.9 古代战车:一般宽三米、长三米左右,本身有两个大轮,前面加上四匹骏马,要灵活改变队形是很困难的。为了避免敌人从间缝中突袭,所以一般采取比较密集的横列队形作战。车战的主体是双方战车上的甲士之间的战斗。由披着马甲的四匹马拉着的战车速度快、机动性强,冲锋时破袭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