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61 澶渊之盟

61 澶渊之盟

2020/3/17
logo of podcast 极简中国史 | 中国历史 不过如此

极简中国史 | 中国历史 不过如此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澶渊之盟 辽国萧太后执政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缜密安排,逐渐增强了军事实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统治。尤其是击败了北宋的“雍熙北伐”后,萧太后开始主动向宋朝发动攻击。 公元1004年八月,萧太后与辽圣宗以收复失地为名,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驱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直接威胁北宋的都城开封。消息传到大宋京城,朝野震动。此时,宋太宗赵光义已经驾崩。他的儿子赵恒继位,为宋真宗。真宗不是太宗的长子,母亲也不是皇后,赵恒原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只是因为他的大哥赵元佐发疯,二哥赵元僖xī暴死,这才轮到的他。 面对辽国来势汹汹的进攻,真宗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群臣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主战,当然另一派就是主和。大臣王钦若、陈尧叟sǒu等人主张迁都金陵或者成都避难;而名相寇准则主张真宗亲自北上征战,他说,只要皇帝亲征,人心振奋,文武大臣协作团结一致,辽军自可退去。辽军来攻,我们可出奇计骚扰,打乱其进攻计划;也可以坚守不出,使辽军疲惫不堪,再乘机打击,这样就可稳操胜券。如果退至江南或是四川,则人心动摇,辽军乘势深入,大宋江山还能保得住吗?寇准的意见得到了宰相毕士安和武将高琼等人的支持,他们也坚决反对南迁。 真宗原本的意图是南迁,逃避战争。谁曾想,南迁计划被寇准等人压了下来,他心里是很不情愿的。为了防止大臣王钦若、陈尧叟等人再向真宗进言南迁,寇准把这些人调离了京城。主和派失去了核心人物,真宗只得北上亲征。但是,懦弱的他却迟迟不肯动身。 前线战事的急报一封接一封发到朝廷。寇准先扣下来,等积累多了,才一齐呈送给真宗看。真宗一看这么多急报,十分慌张,问寇准该怎么办。寇准反问,陛下是要尽快解决,还是想慢慢来?真宗当然想尽快解决。寇准趁机说,只要陛下5日之内御驾亲征,就能解决。就这样,真宗只得亲自出征,安排雍王赵元份留守京城。 十一月二十二日,真宗抵达韦城。此时,辽军日益迫近的消息如雪片般从前方飞来。宋军更是听说辽国萧太后不顾年过半百,戎装上阵,亲自擂鼓助威,辽军士气极旺。宋大军刚动,便开始军心动摇,跟随宋真宗亲征的大臣中又有人趁机提出应该迁都金陵。宋真宗优柔寡断,本来就勉强出征,现在更是犹豫,想打退堂鼓,于是召寇准商议。寇准说,现在大敌压境,四方危急,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进则士气备增,退则万众瓦解。到时辽军必然趁势来攻,恐怕到不了金陵,陛下就成了辽军的俘虏。握有兵权的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支持寇准的意见。宋真宗不得已,只好不再提撤退之事,继续北行。 此时,辽军继续南下,主力先于真宗抵达澶州城下。北宋大军行动迟缓,直到十一月二十五日才到澶州南城。澶州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城。宋真宗遥遥望见黄河对岸烟尘滚滚,心中胆怯,不敢过河,只愿意留在南城,而不去北城。寇准力请宋真宗渡河,他说,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 寇准所提出的“取威决胜”相当有道理,宋真宗却很不情愿。这时,武将高琼也来劝说真宗立即动身渡河。真宗进退两难,干脆不表态。高琼当机立断,命令兵士把宋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到了黄河渡河口浮桥处,真宗又停下来。高琼用铁锤击打驾御车的辇夫的背,迫使真宗渡过了黄河。 真宗勉强到了北城,当大宋皇帝的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上一出现,城下宋军与百姓立即齐呼万岁,欢声雷动,声闻数十里。宋军因而气势倍增。当时辽军围攻澶州,辽国萧太后亲自上阵擂鼓助威,辽军无不激动振奋,奋发向前,宋军看见辽军的声势,不战而寒。可以说,宋真宗亲临北城,从根本上扭转了宋军的士气。 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视后,仍坚持回到南城行宫。但宰相寇准就此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宋真宗回到南城后,尽管有黄河天险,但还是不放心,数次派人前往北城探视寇准的举动。而寇准竟然与知制诰gào杨亿在北城城楼上喝酒下棋,泰然自若,十分镇定。寇准如此表现,显然是胸有成竹,宋真宗总算放了心,不再恐慌。 就在真宗离开澶州后不久,宋辽开战,当时北宋有一种武器床子弩,用两三张特制的大弓射箭,能射出3里多地,宋将张环用威力惊人的床子弩射杀了辽军先锋萧挞tà览(这个萧挞tà览,就是当年擒获名将杨业的那个人),这极大地动摇了辽军军心。 此时辽军孤军深入中原腹地已久,供给线长,粮草因而不继。萧太后唯恐腹背受敌,秘密派人前往宋军议和。宋真宗本就没有抗敌的决心,早在他离开京师的时候,就暗中派出了使臣曹利用往辽军大营与萧太后议和。只是因为当时战事激烈,曹利用一直未能到达辽营。现在辽国主动提出议和,正中真宗下怀,于是他急忙催促曹利用前去议和。经过几番谈判交涉,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规定: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就是子孙后代仍然按照年龄大小论兄弟)。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至雄州交割。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què场,开展互市贸易。(榷场,就是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 和议达成后,宋真宗询问结果,曹利用伸出三个指头。宋真宗误以为给了辽国300万,大吃一惊,说,太多了!但想了一想,又认为谈判既已成功,也就算了,又说,300万就300万吧。后来,真宗弄清了只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合计数才30万,不到宋朝年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五,大大低于早先的估计,不禁大喜过望,重重奖赏了曹利用,甚至写诗与群臣唱和,以此来庆祝。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长期保持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此后120年间,辽宋不曾兵戎相见。但在中国历史上,这却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对于宋朝而言,澶渊之盟显然是个屈辱性的条约,既承认辽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shāng,导致此后两宋积贫积弱,使宋朝繁荣的局面江河日下。 档案No.51 名相寇准 寇准:华州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人,民间),寇准被说成为山西人,生活俭朴,腰间悬一醋瓶,不时拿出来呷xiā一口,因而称之为“寇老西儿”。而真实的寇准,却是陕西人,以生活豪华著称于世)。 寇准19岁时,赴汴粱会试被录取,开始任大理评事。由于政绩显著,升任大名府成安军,迁殿中丞,后又被提为尚书虞部郎中。因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称赞道:“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意思就是我得到了寇准,就跟李世民得到魏征是一样一样的! 澶渊之盟,寇准立下大功,引起了以王钦若为首的朝中权臣的嫉恨,他们设计陷害寇准,致使寇准的官职一贬再贬。公元1023年,寇准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不久就死在了雷州。11年后,朝廷回想起他的功绩,才又追赠他为中书令、莱国公,所以后人又称寇准为寇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