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55 傀儡儿皇帝

55 傀儡儿皇帝

2020/3/14
logo of podcast 极简中国史 | 中国历史 不过如此

极简中国史 | 中国历史 不过如此

Frequently requested episodes will be transcribed first

Shownotes Transcript

傀儡儿皇帝 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唐不到三年,就开始宠信宦官,屠杀功臣,搞得朝廷内外是众叛亲离、民不聊生。因此,三年后终于有人起兵叛乱。于是,李存勖便派养子李嗣源带兵前去讨伐。谁知,在讨伐路上,李嗣源忽然倒戈相向,反夺了李存勖的帝位。可这次哗变中,李嗣源并不是主谋和策划者,那么,主谋又是谁呢?这个人叫石敬瑭。 石敬瑭生于公元892年,他本是西突厥后裔沙陀部人。他的父亲臬niè捩liè鸡,曾是李克用和李存勖手下的一员大将。石敬瑭这个人作战十分的英勇,在李存勖与后粱军作战时,他曾帮助李存勖突出重围,还救了李存勖的命。再后来,石敬瑭又在一次战役中救了李嗣源。正因为如此,李存勖非常赏识石敬瑭,将他当做自己的心腹将领。李嗣源也是一样,还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石敬瑭。 公元926年,李嗣源在讨伐反叛的路上,士兵哗变,在石敬瑭的劝说鼓动下,李嗣源终于同意兴兵造反,反攻洛阳。石敬瑭主动请缨为先锋,随即攻入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在这次兵变中遇内乱中箭身亡。就这样,李嗣源夺取了皇位,为后唐明宗。 后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时期君主中难得的一位明君。在位七年,杀贪腐,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号称小康。他登上皇位后,身为驸马的有功之臣石敬瑭也连连高升,从统帅禁卫军做到了丞相之职。明宗生病之前,契丹等国入侵,石敬瑭又主动请缨前去抵抗,明宗便任命他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这样,石敬瑭就成了后唐西北部边防的统帅。此时,明宗的二儿子秦王李从荣发动政变,企图夺取皇位。结果事情败露,被明宗处死。紧接着,明宗就病逝了。他的第五子李从厚继承皇位,为唐愍mǐn帝。可惜,李从厚只做了短短4个月皇帝,明宗的养子李从珂就起兵造反,把唐愍帝给废了。之后,李从珂即位,为唐废帝。 一系列争夺皇位的混战终于告一段落。而唐废帝李从珂不信任石敬瑭,因为石敬瑭重兵在握,李从珂不得不提防他。他将石敬瑭扣留在洛阳,而石敬瑭装作无所事事的样子,骗过了废宗和他的亲信。于是废宗才放石敬瑭离开了洛阳。石敬瑭回到他的老巢太原,以防御契丹为借口,大肆扩兵积粮。废宗得知后,下诏削去了石敬瑭的官职和爵位,又命晋州刺史张敬达领兵包围太原。石敬瑭被逼得走投无路,就派亲信到契丹那里去求援兵。契丹国王耶律德光一直想南下侵犯中原,当然很乐意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于是他满口答应,承诺等到中秋节以后,发兵去救石敬瑭。 公元936年九月,耶律德光率领大军,从雁门关南下,和后唐军打了一仗,后唐军大败,被杀了几千人。石敬瑭得救后,带领部下将领,从太原城里出来拜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拉着石敬瑭的手,跟他叙起父子的情谊来了,两个人非常亲热。其实,石敬瑭比耶律德光大11岁,但石敬瑭百般献媚,做出很孝顺的样子。耶律德光考察了石敬瑭很多天,相信他是个忠心的儿臣,于是对石敬瑭说,我看你的相貌和气量,够做一个皇帝,我要立你为天子。石敬瑭喜出望外。 就这样,石敬瑭真的做起皇帝来了。耶律德光把自己身上穿的袍服脱下来,把自己头上戴的冠冕也摘下来,给石敬瑭穿戴起来,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对耶律德光这位异族“父亲”感激涕零,他想报答耶律德光,就把雁门关以北的幽、云等十六州的大片土地奉献给契丹,每年再向契丹贡奉丝绸30万匹,还要送给契丹王、王太后和宰相等官员大批贿赂。石敬瑭称呼比他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从此以后,契丹王如果对哪件事感到不满意,就派人责备石敬瑭。石敬瑭总是诚惶诚恐谢罪赔礼,请求宽恕。 自从石敬瑭出卖幽、云等十六州以后,北方几个少数民族的贵族,先后把这块地方作为根据地,出兵侵犯中原,烧杀抢掠,破坏生产,几百年间,给中原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然而,当时很多人都在用各种方式反对契丹的侵犯和统治。各地人们群众不愿意归附契丹,少的几百人上千人,多的几万人,纷纷组织起来抗击契丹军队,攻破契丹占领的州县,杀死契丹任命的官吏。后晋的爱国士兵也不愿意投降,他们与契丹军英勇作战,在广大军民的抗击下,契丹军队打了很多次败仗。契丹王耶律德光十分害怕,对侍从说,原来中原人竟是这样难对付! 公元946年,耶律德光灭了后晋,这个傀儡政权仅存活了11年。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史称辽太宗。后来,因为中原军民的纷纷,耶律德光决定撤回北方,并在撤退中病故。 档案No.46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共150卷,宋代薛居正监修,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成书,主要依据五代各朝实录和范质的《五代通录》修撰,称《五代史》,后欧阳修以《五代史》不合“春秋笔法”为由,于公元1053年撰成《五代史记》74卷。史称前者为《旧五代史》,后者为《新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