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建西晋 司马昭灭蜀后,威信声望大大提高,从晋公升为晋王,夺取曹氏皇位的时机已经成熟。可是,司马昭却突然病故。而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接替他当上了晋王,掌握魏国大权。 公元265年,曹奂禅让,30岁的司马炎登基。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自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后,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历经90年,天下终于即将再度统一,完成统一大业的就是司马氏王朝——西晋。 而此时的吴国君主孙皓横征暴敛,血腥残酷,他生平最喜欢的就是使用酷刑杀人。在他的统治下,吴国上下人心惶惶。这给司马炎接下来的统一大业创造了绝佳的契机。 公元269年,司马炎为歼灭吴国开始了战略准备。他任命尚书左仆射yè羊祜hù坐镇襄阳。羊祜是司马师的小舅子,从小喜欢读书,知识渊博,有人曾把他比作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他早有灭吴统一天下的抱负。上任伊始,就在襄阳城内安抚百姓、减轻赋税,加强储备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 东吴方面,孙皓任命陆逊的儿子陆抗为主帅。陆抗在与襄阳的西晋军队作战中攻城破阵,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羊祜只得采取相持的战略,实行司马炎的怀柔政策,备战的同时,安抚边界的军民,让他们感受到西晋新法的好处。 公元274年,陆抗病故。羊祜认为备战所需物资已相当充沛,加之陆抗一死,吴国再无出色的军事人才,于是他向司马炎建议,这个时候正是讨伐东吴的最佳时机。 这一建议却遭到以贾充为代表的反战派的反对。贾充因为在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时,主张杀死曹髦,因而得到司马昭的器重。他出身法学汉家,《泰始律》也是由他主持修撰。可以说,贾充为西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曹操赤壁大败的阴影使贾充成为极端的反战派,他认为在没有足够把握平定东吴的情况下,不能拿江山社稷去冒险。 由于主战派和反战派两方面意见无法统一,司马炎也是患得患失,他温和的性格让他受益,也同时暴露出他的优柔寡断。进攻东吴的问题,竟然一拖就是两年。 两年后,羊祜身患重病,让大臣张华转告司马炎,说如今孙皓在江东已失去人心,而一旦孙皓死去,若换一个英明强干的君主继承他的位置,使东吴人心重新归顺,再加上长江天险,到时候再想灭掉吴国,无异于痴人说梦。司马炎听了之后,仍然没有做出决断。羊祜无奈,只好在死前向朝廷推荐了一个叫杜预的人才,说杜预可以担当重任,完成主公未尽的大业。 司马炎接受了羊祜的举荐,任用杜预。杜预确实是一个精明的统帅,他上任后,并没有急于上奏朝廷攻打吴国,而是先化解东吴的西线实力。他使用离间计,让孙皓撤去西陵总督张政的职务。之后,杜预才请奏司马炎,要求进攻吴国。与此同时,益州刺史王濬jùn也向司马炎上奏,他在益州已制造了大批舰船,历时7年,一些早期制造的舰船慢慢开始朽烂,希望能尽快平定东吴。而司马炎仍然举棋不定,他找来大臣张华和他一起下棋,棋下到一半,杜预又送来一份请战书。主战派张华推倒棋盘,极力提出攻打吴国的主张和种种益处,使司马炎终于下了决心。 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马炎派遣六路大军20万人出征东吴,分别从武昌、江陵、夏口、巴蜀出发,直扑江东。司马炎诏令贾充为伐吴元帅。而贾充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说伐吴不利,并且推诿说难当此大任。司马炎要挟他,说如果贾充不受此任,自己就御驾亲征,贾充无奈这才到襄阳上任。 公元280年,王濬jùn率领水军舰船从益州进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声势非常浩大,水军船队接连几百里,造了无数长达几十丈的巨大火把,放在舰船前端,在长江沿线遇到吴军拦船的铁索时,就点燃火把,把铁索烧断,使舰船顺利通过。晋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掠池,攻打到建业城。东吴军节节败退,最后走投无路,吴主孙皓只得向司马炎俯首称臣。至此,三国鼎立的时代告终,天下重归一统,西晋王朝建立。 档案No.29 竹林七贤 称谓由来:魏晋时期7位名士的合称。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肆意酣畅,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时代背景: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最终结局:阮籍、刘伶、嵇康不与朝廷合作而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终各散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