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駭入大腦),贊助析心事務所,一個月150,一年1500 自助式情緒課程,人生重開機),NTD1600 ================================ 這是研究編輯孫珞軒訪問我的內容,謝謝他的同意,讓我可以把訪問的過程錄音和公開出來。 我另外有在書寫一篇整理過的文章,若趕時間,可以讀讀就好。 在70-80年代,當抗憂鬱劑新出來的時候,那時的醫師、科學家相信,只要補充血清素,我們的大腦就可以恢復平衡,即使到現在,有時在診間,為了治療上的方面,多會採用這樣的說法。讓人誤以為或許是因為「化學上的不平衡」;而這個不平衡,也讓科學家們花了很多時間,企圖找到和血清素製造相關的基因,但都無功而返。另外一方面,抗憂鬱取得大量而且非常有效的臨床成果。從20世紀初期,佛洛伊德開啟了精神醫學1.0的談話治療之後,70-80年代,可以說是精神醫學2.0,血清素假說,有它的一席之地。 血清素假說真的失靈了嗎?) 時間軸 (00:00:14) 精神醫學1.0如何過度到3.0 (00:05:40) 抗憂鬱劑的三種假說 (00:10:15) 醫師是怎麼使用抗憂鬱劑時,考慮過什麼事情? (00:19:10) 抗憂鬱劑要怎麼減藥調整? (00:24:27) 抗憂鬱的過程,需要醫師和病患一起合作 (00:32:14) 如何和醫師討論調整/減少藥物? (00:37:36) 情緒低落,就診的人很少,能怎麼做? (00:42:14) 引導式的自助調整情緒 (00:48:30) 心理健康的媒體發展現況 (00:51:45) 抗憂鬱劑只能抗憂鬱而已嗎? (00:55:20) 新的藥物解釋模型(談全基因分析:GWAS) (00:59:50) SSRI的療效,真的有用嗎? (01:08:32) 政策上有什麼可以調整的可能性? (01:12:45) 去身心科就醫之前,可以做什麼準備? (01:18:45) 使用藥物狀況斷斷續續背後的原因? (01:21:15) 總結藥物的好壞 (01:25:15) 精神醫學的去污名化 (01:29:45) 能做的還有陪伴 (01:32:45) 做podcast的起心動念 ========================= 【訂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