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卿闻之,往见王日:“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 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坚决)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 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发表,声扬。),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日:“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 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虞卿听说后,去拜见赵王说:“危险了,楼缓这是在为秦国帮忙, 这样做只会让天下诸侯更加怀疑我们了,又怎么能宽慰秦国呢?他为什么偏偏不说这么做就是向天下诸侯示弱呢?再说我所主张不给秦国土地,并不是坚决不给土地就算了。秦国向大王索取六个城邑,而大王可以把这六个城邑送给齐国。齐国是秦国的死对头,得到大王的六个城邑,就可以与赵国合力攻打秦国,齐王倾听大王的计谋,不用等到话说完就会同意的。这样大王虽然在齐国方面失去了六个城邑却可以在秦国方面得到补偿。这样做,齐国、赵国的深仇也可以报了,而且又向天下诸侯显示赵王是有作为的。大王只要把齐、赵两国结盟的事声扬出去,那就不用等到我们的军队到达秦国边境,我就可以看到秦国带着重礼来赵国反过来向大王求和了。一旦跟秦王讲和,韩、魏两国听到消息,必定尽力敬重大王;既要敬重大王,就一定会拿出重宝争先送给大王。这样大王一举就可以与韩、魏、齐三国结交亲善,从而与秦国改换了处事的位置。”赵王听后说:“好极了。”就派虞卿向东去拜见齐王,与齐王商议一起对付秦国。虞卿还没返回赵国,秦国的使臣已经在赵国了。楼缓听到这个消息,立即逃跑了。赵王于是把一座城邑封给了虞卿。 居顷之,而魏请为从。赵孝成王召虞卿谋。过(拜访)平原君, 平原君日:“愿卿之论从也。”虞卿入见王。王日:“魏请从。”对日: “魏过。”王日:“寡人固未之许。”对日:“王过。”王日:“魏请从,卿日魏过,寡人未之许,又日寡人过。然则从终不可乎?”对日:“臣闻小国之与大国从事也,有利则大国受其福,有败则小国受其祸。今魏以小国请其祸,而王以大国辞其福,臣故曰王过,魏亦过。窃以为从便。”王日:“善。”乃合魏为从。 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日《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日《虞氏春秋》。 过了些日子,魏国请求与赵国联合。赵孝成王就召虞卿来商议这件事。虞卿先去拜访了平原君,平原君说:“希望听您讲讲合纵的好处。”虞卿入宫拜见赵王。赵王说:“魏国请求与我们联合。”虞卿说: “魏国错了。”赵王说:“我没有立即答应它。”虞卿说:“大王错了。”赵王说:“魏国请求合纵,您说魏国错了;我没有答应它,您又说我错了。 既然这样,那么合纵终究不可行吗?”虞卿回答说:“我听说小国跟大国一起办事,有好处就由大国享用成果,有坏处就由小国承担灾祸。 现在魏国因为是小国却愿意遭殃,可是大王因为是大国却推辞不受好处,我因此说大王错了,魏国也错了。我私下认为合纵有好处。”赵王说:“好。”于是就同魏国建立了合纵联盟。 虞卿因为魏国宰相魏齐的缘故,不看重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市,居着魏齐一起从小路逃走离开了赵国,被困在魏国大果。执齐所后,虞卿很不得意,就著书立说,上从《春秋》书中搜集,下从近代的世情中考察,写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共八篇文章,用麦评述国家政治的成功与失败,流传于世,人们称之为《虞氏春伙) 太史公日:平原君,翩扁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日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儿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谋画策略,筹划计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 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太史公说:平原君是乱世时代风流洒脱、有才气的公子,但是不能识大局。俗话说“利令智昏”,平原君相信冯亭的邪说,贪图他献出的上党,致使赵国被活埋在长平的士兵多达四十多万人,邯郸几乎沦陷。虞卿预料大事揣摩情况,为赵国出谋划策,多么周密巧妙啊!到后来不忍心看着魏齐被人追杀,终于被困在大梁,庸人还知道这样做不行,何况贤人呢?但是虞卿若不是穷困忧愁,也就不能著书立说而使自己的名字流传于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