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建筑师挑战自己的舞台。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至今还对新村抱有一份乡愁,历经职业转换和居住变迁后,新村又给身为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她们带来了什么新的思考?公共艺术怎么做才能真正融入社区?建筑师在社区规划中承担的到底又是什么角色?在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即将进入尾声之时,再谈新村。 时间线 03:24 张如怡和周渐佳的自我介绍 04:41 张如怡的居住变迁:法华镇路沿街居民楼-北新泾新公房-宝山的类新村 09:00 在住房相对匮乏的阶段,满足居住需求的优先级比空间权益和私密性高很多 11:49 周渐佳的居住变迁:从高校新村到高校新村 15:45 新村曾一度是大型企业的附属设施之一,从新村来到更多元的外部社会,对新村居民的身份冲击很大 19:08 同济大学为解决教职工住宿问题而兴建的同济新村 20:25 周渐佳的同济新村记忆:猫、树和白天的日常生活 22:08 浓缩在时间单元格里的新村乡愁 24:18 张如怡对自家小区的观察:晒被子、小区中央的椅子、被浸湿的大衣橱 32:57 张如怡的鱼缸和北京东路贵州西里的鱼缸 38:24 公共艺术大家谈 42:44 历史上“最小”的公共艺术 46:13 长期来看,要把找到更长效的方法来把公共艺术融入到社区和城市中 49:05 社区规划最重要的是和社区一起构想愿景,然后找到实现路径和优先级 55:09 社区项目的关键改变不是由建筑师来推动的 01:00:08 回到附近:宠物社交与橘子树社交 01:05:13 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理想居住地有何不同? 嘉宾简介 周渐佳,冶是建筑工作室合伙人、主持建筑师。那行空间创始合伙人。任教于香港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与规划学院建筑学博士候选人,The Cooper Union Irwin S. Chan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建筑学硕士。 张如怡,1985年出生于中国上海,2007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版画系,2012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张如怡的艺术创作存在于生活的逻辑中,从内在直觉出发,围绕自我意识、物理空间、日常体察之间的隐秘关系展开。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时间切片和物质信息,将其重组、折叠、压缩,呈现日常状态瞬间“物化”的肌理。在近年的“装修”系列中,艺术家调度人、物、场所,试图展示自身与他者日趋交缠,彼此修饰的姿态。张如怡通过人与现实,自然与工业景观之间的关系构筑“话语装置”,以物反问物,以空间质询空间,由此对抗平静。 主播/制作:王越洲BGM:小田和正 - ラブ・ストーリーは突然に KAN - 爱は胜つ 参考图文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官网 https://www.susas.com.cn/) 冶是建筑的同济新村研究系列 https://mp.weixin.qq.com/s/-QVCRgaFz0YWQ1K9KF2Z1A) 晒被子
小区中心的椅子
历史上最小的公共艺术
张如怡工作室附近的居民楼,有着弧形线条的窗型
贵州西居民区的鱼缸(前景应是UNO团队在社区策划组织的摄影展)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