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树碑立传:为树做展,从树的视角重识苏州和身边的附近

树碑立传:为树做展,从树的视角重识苏州和身边的附近

2024/7/12
logo of podcast 城记播客

城记播客

People
王月洲
王铭钰
罗依尔
Topics
罗依尔:展览契合了当下艺术文化圈关注植物疗愈的潮流,从个人英雄主义转向关注自然和植物的疗愈性。吴文化博物馆馆长的提议,以及自身跨文化策展经验,促成了展览的落地。 展览的成功在于其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动员了众多志愿者参与田野调查、口述史采访、标本制作等工作,展现了丰富的参与者和内容,并对苏州城乡肌理进行了深入挖掘。 展览设计中融入了许多巧思,例如模拟银杏树皮纹理的墙面、象征时间流逝的年轮形状数据墙和点缀其间的象征希望的小鸟,以及展厅中陈列的古树标本、志愿者使用的工具等,都生动地展现了展览背后的故事和工作过程。 志愿者团队成员背景多元,口述史采访志愿者的招募没有专业背景限制,并进行了专门的培训,保证了口述史采访的质量和多样性。 展览中每棵树的故事都经过精心选择和呈现,优先选择有文献记载或村民口述故事的树木,并结合植物学知识进行补充。 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以树为主题,展现了不同媒介和视角下的艺术表达,也与展览的主题和苏州本土文化相融合。 王铭钰:一次疫情期间的寻树之旅,让她感受到了树木的疗愈作用,并促使她参与了展览项目。 展览的志愿者团队为展览的策划和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参与了田野调查和标本制作等工作。 田野调查过程中,村民的热情帮助让团队深受感动,展览也记录了这些村民的贡献。 通过挖掘古树的公共性和与村民生活之间的联系,增进了人们对苏州本土文化的热爱。 展览提供了便捷的寻树指南,方便观众根据地图信息找到真实的古树。 通过文献和实地调查,团队找到了狮子林旁一棵元代的银杏树,这展现了团队的田野调查方法。 在找树的过程中,也对苏州的城乡肌理有了新的认识和感触。 王月洲:展览以其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丰富的参与者和内容以及对苏州城乡肌理的挖掘而显得独特。 展览赋予了古树新的生命力,并通过其公共性和连接性,将博物馆内外、城市与自然连接起来。 树木与人类文明有着深厚的联系,展览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以树木为媒介进行公民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方法。 展览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将身边的树木视为艺术品,并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树木作为重要意象的地位。 展览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对本土风物和文化的关注,以及对观众参与和互动方式的创新。 展览的配套活动丰富多样,包括户外探访、工作坊等,进一步促进了观众对展览主题的理解和参与。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选择树木作为展览的主题?

树木作为展览主题是因为近年来文化艺术圈关注环保和植物疗愈性,同时树木与人类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希望通过树木展览,重新认识苏州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展览《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是如何发起的?

展览缘起于一次吴中寻树之旅。2022年7月,项目负责人王铭钰和朋友在金庭镇寻找明代书画中提到的肖夏湾时,意外发现了一些古树,这次经历引发了他们对古树的兴趣,并最终促成了展览的策划。

展览的志愿者网络是如何建立的?

展览的志愿者网络是通过招募和社会动员建立的。2022年10月,项目团队开始招募志愿者,经过培训后,志愿者们参与了田野调查、口述史采访、速写、水彩画、标本制作等工作。志愿者团队的多样性为展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展览中有哪些特别的巧思?

展览中的一些巧思包括:展厅内的杉树、小鸟、银杏树皮纹理墙面,以及展示的无人机和标本。这些设计使展览更加生动,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树木的魅力。

为什么树木具有包容性和公共性?

树木具有包容性和公共性,因为它们在历史上常被用作公共空间的中心,如村里的议事地点。树木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有着密切的互动,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

展览中的当代艺术创作是如何进行的?

展览中的当代艺术创作是通过艺术家与项目团队的合作完成的。艺术家们在田野调查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古树,并根据古树的特征进行创作。这些作品包括绘画、影像、行为艺术等,旨在通过不同的媒介展现树木的故事。

田野调查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故事?

田野调查过程中,志愿者们遇到了许多热情的村民,他们分享了与古树相关的有趣故事。例如,有村民带领志愿者去家中阳台拍摄古树,还有村民主动提供未登记的古树信息。这些故事丰富了展览的内容。

展览对苏州城市肌理的再认识有哪些启示?

展览通过树木的视角重新认识了苏州的城市肌理。志愿者们在寻找古树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树木的故事,还深入了解了苏州的街区和乡村。这种深入的探索让观众对苏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Chapters
本节探讨了近年来文化艺术圈兴起的关注植物及其疗愈作用的潮流,以及这一潮流对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举办《树碑立传》展览的影响。策展人罗依尔分享了其对这一趋势的理解,并阐述了展览的缘起和意义。
  • 近年来文化艺术圈兴起关注植物及其疗愈功能的潮流
  • 这一潮流影响了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举办《树碑立传》展览
  • 展览是古代博物馆结合当代艺术和地方文献的少有尝试

Shownotes Transcript

5月中旬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的《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展览可谓近期既有趣又有分量的一档在地展览。62位志愿者在耗时两年、累计上万公里的田野调查后,写就了百余棵古树名木的故事,设计了数条适合不同季节探访的“古树walk”路线,在形成认识树木方法论的同时,还以植物的视角重新认识了一次苏州大市。 这些故事不止关于树木本身,更多是关乎树和周遭的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时间如何在树木身上留下痕迹,或许它们曾经矗立于寺观庭院,或许它们散落乡野。 给树做传并不容易。从志愿者团队的招募、寻树途中路遇的守树村民,到在古书画文献中找寻古树作为对照,还有带领艺术家们开启古树名木的“一箱油壮游”,在将古树名木的鲜活故事搬进展厅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于苏州城乡肌理的挖掘。 这期节目我邀请到展览主创团队的两位成员:独立策展人罗依尔和项目负责人王铭钰,一起来聊聊展览背后的故事,其中有案头研究的趣事,也有田野中的疗愈。在走近树的过程中,会发现树的包容远超我们想象。 时间线 00:59 关注植物和植物的疗愈性是近几年文化艺术圈的潮流 04:21 展览缘起于一次吴中寻树之旅 07:31 展览和田野调查背后的志愿者网络 16:02 展厅布置里的巧思:杉树、小鸟、银杏树皮纹理墙面 18:40 树天生就有包容性和公共性 30:09 一些寻树过程中得到的“方法论” 34:44 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树常常会被作为主角或者母题 38:32 树的当代艺术创作杂谈:一箱油的壮游之旅 53:10 田野调查可以深入到村民愿意把家里未登记在册的古树也开放给你看 57:12 找树的过程也是对所在街区和城市肌理的再认识 嘉宾 王铭钰 树碑立传项目负责人 罗依尔 独立策展人,跨文化研究者,艺术脱口秀创始人,“国宝动漫计划”发起人,上海科学与艺术学会会员。著有:《敦煌遇见卢浮宫》 展览名称: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 展览时间:2024.05.182024.09.01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吴颂厅及公共区域 展览时间:2024.05.182024.09.01 展览相关文献、播客及寻树地图,可订阅吴文化博物馆树碑立传话题,或吴文化博物馆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