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和苏北人聊《苏北人在上海》

和苏北人聊《苏北人在上海》

2024/11/13
logo of podcast 城记播客

城记播客

People
万川
王越洲
诗逸
Topics
万川:在上海的经历中,万川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苏北人,这源于上海人能够听出他的口音。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苏北人”的概念,苏北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没有特定的认同感或歧视性。他认为苏北的概念是到上海后才形成的,是‘族群取决于足迹’。他从地域、语言和苏北人自身视角三个维度解释了苏北的概念。从地域上看,苏北指长江以北地区;语言上,苏北对应江淮官话区域;从苏北人自身视角看,苏北指连云港周边的几个城市,没有特别的认同感或歧视性。 诗逸:上海话吸收了大量宁波话,但对苏北话的吸收相对较少。上海话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方言之间的竞争与融合。苏北话在上海的公共场合中很少听到,更多存在于私人空间。现在苏北人在上海使用方言的情况有所改变,不再刻意压抑自己的主体性。苏北话(江淮官话)对上海话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是通过碰撞融合被动进入上海话语境的。一些上海话的词汇和语气都受到了江淮官话的影响。尽管苏北人在早期受到排斥,但由于人口众多,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对上海产生了影响。苏北人在上海的居住空间也发生了变化,早期聚居区逐渐演变,留下文化印记。上海的桃浦新村和杨浦区都曾是苏北人的聚居区。早期苏北移民在上海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与他们缺乏资本和技能有关。一些苏北地区的人在上海从事特定职业,例如扬州的修脚和洗浴行业。苏北人在上海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影响了人们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尽管苏北人内部存在差异,但在面对外来歧视时,他们会形成群体认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苏北人的歧视现象有所减弱,这与上海经济发展和移民政策变化有关。早期苏北人对上海的想象可能受到媒体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想象会发生改变。苏北地区长期以来社会生态恶劣,导致人们对苏北人的刻板印象。苏北地区社会生态的恶劣也导致了人们对苏北人文化水平的偏见。苏北人历史上具有强烈的武德,这与人们对他们粗野的刻板印象有关。一些苏北人在上海获得了成功,例如顾竹勋。人们对上海的想象,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上海,往往受到媒体的影响,而苏北人在上海的生活则被忽视。上海的现代性是多元复杂的,不能只关注其繁华的一面,而忽略了普通人的生活。 王越洲:对不同族群的偏见,例如对河南人的偏见,与对苏北人的偏见有着类似的根源。消除歧视的关键在于将对方视为个体,而不是刻板印象。标签和身份本身并无褒贬,但我们应该透过标签去认识个体的复杂性。我们应该对来到上海的人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更有同理心。一个好的文化是包容的,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苏北人”的概念是在上海被建构出来的,并非一个基于明确地理或行政标准的概念。“苏北人”的概念是一种文化人造物,是历史力量复杂交汇的结果。即使在今天,很多苏北人仍然会掩盖自己的出身,这反映了历史遗留的心态。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从一个被歧视的族群,到频频出现在脱口秀和短视频中的梗。在上海,苏北是一个符号,也是关于上海想象的一部分。那么何为苏北?在上海成为“苏北人”后,苏北的方言、文化和空间分布对于上海的城市文化究竟有哪些影响? 本期节目,我将和《苏北人在上海》一书的责任编辑诗逸以及在书店打工的苏北人万川一起,结合作者韩起澜的分析和万川特有的苏北人视角,来聊聊来到上海的“苏北人”。 时间线 00:31 嘉宾自我介绍以及大家最开始对苏北的认知 05:32 认识苏北三个维度:地域、语言、来自苏北人的视角 13:12 上海话吸收了许多宁波话,但依然没有消除苏北话的影响 23:03 苏北人对于上海空间文化上的塑造和改变:三湾一弄、桃浦、杨浦 27:30 苏北人早期所从事的职业 32:38 被牺牲的局部:恶劣的社会生态也造就了没有安全感的苏北人 39:50 冒出头的苏北老板在剧场里更多也会排演越剧 41:12 苏北人和关于上海的想象 47:32 通过标签去认识复杂的世界,也要认识每个人具体的人 51:00 上海要有大上海的气魄 52:18 新版《苏北人在上海》出版轶事 嘉宾 诗逸,《苏北人在上海》责编 万川,在书店打工的苏北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