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EP48 年终企划 | 重回法学院读书这半年,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少年

EP48 年终企划 | 重回法学院读书这半年,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少年

2024/12/23
logo of podcast 机智的律师生活

机智的律师生活

People
主播
以丰富的内容和互动方式帮助学习者提高中文能力的播客主播。
Topics
主播:国外法学院教学注重案例教学,分为讲座和讨论课两种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对学生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但也存在压力大、难以复制到国内等问题。 国内高校的教学模式更注重论文发表,这与国外注重教学的模式存在差异,导致国外法学院的教学模式难以在国内复制。 国外法学院在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方面做得比较好,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其经验,聘用有经验的校友进行辅导,以更好地匹配学生需求。 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在思维逻辑上存在差异,前者注重演绎推理,后者注重法官造法,但在商事领域有很多共同之处,不必夸大差异。 法律科技发展迅速,但尚未探索出真正清晰的落地范式,法律AI需要结合推理和agent思路,针对不同场景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AI在法律学习和诉讼领域效率高,但在合同修改方面表现较差,对诉讼行业的影响可能大于非诉讼行业。 AI可以辅助法学院学习,提高效率并增强信心。 国际律所关闭中国办公室的趋势将持续,主要原因是投资下滑和地缘政治因素,中国律所应抓住机遇走出去,但模式需调整,不必盲目开设海外办公室。 法律市场面临困境,律师个人发展需保持开放心态,拓展技能,调整收入预期。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国外法学院的教学模式更注重案例分析?

国外法学院通过大班讲座和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强调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这种模式不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通过小班讨论的互动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

为什么国内高校难以复制国外法学院的教学模式?

国内高校的考评体系更侧重于论文发表,而国外法学院的教学在评价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且没有硬性的论文发表要求。国内高校的学术生态和人情社会使得取消论文考评可能导致更混乱的局面。

国外法学院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国外法学院通过组织活动、提供就业指导,并聘用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校友担任就业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精准匹配需求,提供深入的职业建议,而非仅停留在表面资讯的分享。

法律科技在法律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如何?

尽管法律科技在文件起草和翻译方面表现出色,但目前尚未有特别成功的法律科技公司站稳脚跟。业界尚未探索出清晰的落地路径,法律科技产品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不足。

法律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有哪些挑战?

法律人工智能需要结合推理和agent思路,针对不同场景进行优化,并展示分析过程供专业人士判断。法律学科的复杂性和主观性使得AI在推理和决策方面面临较大挑战,未来发展仍需时间。

为什么国际律所关闭中国办公室的趋势会持续?

国际律所关闭中国办公室的主要原因是对外投资的断崖式下滑,以及地缘政治带来的合规风险。这些因素导致国际律所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大幅减少,关闭办公室成为合理的商业决策。

中国律所是否应该跟随国际律所的全球化路径?

中国律所的出海模式不一定需要物理上的办公室,更多是通过国内团队统筹协调境外法律事务。这种模式不仅成本更低,还能更好地控制服务质量和成本,适应逆全球化的趋势。

为什么律师职业对年轻律师的吸引力下降?

律师职业的创收门槛越来越高,年轻律师难以通过勤恳工作满足这些要求。此外,客户更倾向于寻找能够提供多面服务的律师,而非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家,这使得年轻律师的成长路径更加复杂。

Chapters
本期节目分享了在新加坡法学院学习普通法的经验,重点介绍了案例教学模式、师资投入、与国内法学院教学模式的对比,以及对普通法和大陆法区别的理解。
  • 新加坡法学院注重案例教学,采用讲座和讨论课相结合的模式
  • 案例教学模式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有很大帮助,但也压力较大
  • 普通法和大陆法在逻辑上有许多类似之处,尤其在商事领域
  • 不同法系之间的界限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模糊

Shownotes Transcript

各位好,欢迎大家收听机智的律师生活时间很快又到了年末的时候按照这档节目的惯例每年的年终企划会和大家聊一些不同于日常更新的内容比如说我前年邀请了九位朋友来让他们聊了聊对行业和市场的看法去年我也和大家分享了一下我个人工作室的理念今年的情况特殊一些

很多朋友其实发现了我今年节目的更新频率略有下滑之前的更新频率大概是两个月三期的节奏今年大概缩短为月更

也就是每月一更新主要原因呢我之前其实也在节目里提过因为我目前是在新加坡的一所法学院就读 JD 学位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国读书啊所以说不管是换个环境生活还是说这个 JD 项目的课程和考试的难度

说实话都稍微超出了一点点我的预期所以今年的节目更新频率呢下滑了一些但其实每期节目的质量我还是比较自信的而且我发现就是说这档播客很多的内容声明力还算不错即便是两年前的节目如果你现在来听依然不算过时就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也都还在线

如果你平常对干货类内容不太习惯听音频的那么就是这里要听我再打一波广告了就是今年年中的时候法律出版社把这档博客的职业观察系列的文字稿出版了叫做《商事律师职业必修课》

在这里呢要对花钱支持这本书的朋友们来衷心的表达一波感谢目前这本书的销量大概有个几千本我不确定有没有过五千不过作为我个人啊也是还是希望这本书的销量多多益善所以就再次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多多支持了

回到这期年终企划上考虑到我刚到国外的法学院读书所以肯定和大家会分享一些在这边读书和学普通法的体会然后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些法律科技和人工智能的观察虽然不能说是从业者但我也有都在每天的关注这方面的最新动态这个领域还是值得期待的

但也存在一些困境吧最后呢我再聊聊当下法律市场和年轻法律人成长面临的一些挑战分享一些我纯个人的看法和建议那么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今年的年终企划

首先是国外法学院的教学模式想跟大家来聊聊就是说国外法学院的教学可以说是非常注重案例这边的课堂模式主要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 lecture 也就是讲座类型的课堂很多人在大教室里面听教授在上面讲 PPT 这个和国内很类似

另一种是叫 tutorial 也就是小班的这种讨论课指导课规模很小大概一个小班就十来个人由教授来带着大家讨论这个布置下去的案例题目在节奏上每周

学院都会安排大班的这种讲座和小班的讨论课同时进行大班的课主要是介绍知识然后让大家根据讲座上教的东西来提前准备和研究几个模拟案例的这个题目然后在小班讨论课上围绕这些模拟案例来进行讨论

就这样的模式可以说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是有很大很大帮助的但是压力也比较大就是说法学院的学生在空域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看案例材料和做模拟案例分析了由于小班讨论课的互动也占据一定比例的成绩所以每次小班讨论课大家都要做比较多的准备工作不然和教授的互动冷场还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

这样的安排就是特别需要很多老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除了讲座大课之外老师还需要对小班讨论课来进行备课每门课都需要多位老师的共同参与准备然后这些老师每周还要腾出一整天的时间来带小班讨论课就是从早上聊到晚上因为每个班就十来个人嘛

这种模式我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的民法案例研习课也有体验过一次当时这门课应该是有三到四位民法和民宿法的老师来参与然后同时又投入了十几位的硕博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来作为助教来带小班讨论我也是学完了民法案例研习后才第一次真正感觉到自己懂了点民法和请求权基础

所以对这边的普通法学系而言呢基本上每一门课都是这样所以就是这种模式对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锻炼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比较可惜的一点就是说这种

模式很难被国内的高校复制吧就是说制度上核心的区别还是在于考评体系这边国外老师愿意投入教学的很大原因还是在于其没有什么特别硬性的论文发表要求吧但也不是说不用发论文啊只是说这个教学本身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占据比较大的比重这和国内很多这种飞升极走的这种老师的这种安排差别很大

就是对国内高校老师而言呢重心发在论文发表上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选择就是不然就是你发不满论文你就要拍拍屁股走人嘛这种论文的考核指标对于当代的这个国内的年轻学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你取消这种硬性的论文考评指标呢就是基于中国这种特殊的人情社会和学术生态啊我也不排除就是说可能会形成更加混乱的局面

只能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当下能期待的也就是说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教授们可以在教学上更多的发挥一些理想主义的娱乐还有一点就是国外法学院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每个月都可以收到他们组织的这种活动邮件他们会去比较深入的去组织一些对接活动来辅导学生找实习和找工作国内各高校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部门最近几年应该也都做了不少努力毕竟市场环境不是很理想他们更多的其实是致力于分享一些就业资讯和组织一些求职活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实还是有一些

可进步的空间吧就是说以法学院为例就这边负责辅导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通常会聘用有过很多年律师或者其他法律实务工作经验的校友就这样的角色在承担学生找工作这种枢纽的过程当中是可以非常精准的匹配两端的需求的

很多的指导意见和经验传授也不会留于表面而且学院也会提供一些线上的测试和线下和这种指导人的面积聊天来讨论你是不是适合做律师以及就是说适合哪个领域法律人群体当中乐于分享职业经验和工作方法论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所以这个角度其实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互联网上有很多有国外经历的法律人会总结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很多区别包括我在内我也在小红书账号 HZstory

中分享了一些阅读普通法案例和做法律研究的一些方法然后结果导致了就是有好多人来私信问我就能不能有偿代谢他们的法学院作业就搞得我对于分享这个内容多了很多犹豫所以最近也就不再更新了大陆法系背后的思维逻辑呢其实更在于演绎推理也就是大前提小前提事实适用的这个三段论分析

所以说呢如何解释法条是大陆法系法律人的主要工作这就是为什么大陆法系国家的这种法学学者论文会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因为对于如何解释法条有很重要的作用就这些论文对普通法系而言呢其核心就在于法官造法吧

法律规则是通过一个个判例不断的去明确化清晰化不断的迭代来适应各个阶段的这个社会需求所以适用法律呢就需要类比不同案件的这个事实区别从而选择最贴近于当下情形的参考案例和相关的规则来使用

不过在学习了半年之后呢我似乎感觉不同法系之间的区别也没有那么夸张了因为其背后的逻辑有很多类似之处特别是商市领域大量的交易文件和实践规则呢其实共同之处远远多于不同之处就是不同之处主要可能就是集中在一些涉及监管审批的先决条件之中但就这些背后的监管的逻辑其实也都是类似的

但我这里不是说两者就没区别了而是说对于法律上而言在面对不同法系的问题时我觉得不必有这种心理上的主观的去夸大这种不同司法辖区之间的不同而是应该去思考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和核心逻辑就比如说不同的交易所有不同的上市规则但规则背后的考量因素和相关经验其实都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就是一些的思路也都是互通的

再以判例法为依据吧就是说以判例为依据和以法条为依据的形式不同但就是说从判例中总结出的规则和原则就同样也可以在很多法条中找到对应而且就是说更何况就普通法系中优先级更高的 statute law 就是成文法的数量其实是越来越多了然后在大陆法系这边我们也能看到就是案例和法院的指导作用也会越来越强

所以未来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之间的界线还会如此的划分的很明确吗其实应该互动也会很多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观察所以在未来不同法系之间的界线还会如此经未分明吗这种发展其实是有待观察的当然我学习普通法也还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也就是扯一些现阶段的想法之后也会通过播客分享更多的心得体会

下一个话题是聊聊法律科技的未来趋势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 GBT 出来之后似乎所有人都觉得法律是一个非常非常适合深层次人工智能的场景律师的工作很快就要被取代了然后大家也承认 AI 在于文件起草和翻译中具备相当大的优势但是说实话真的当很多用着大语言模型的法律科技产品出来之后大家用着其实

又会觉得差点意思然后事情范围内也没有一家特别成功的法律科技公司就真的冒出来或站稳脚跟了虽然说的有点直接但我觉得就是当前在法律科技的业界还并没有探索出真正清晰的这种落地的范式路径对这个感兴趣的朋友其实是可以去听一下我们播客的第 35 期节目那期节目是很好的法律视角的大语言模型的科普

对吧是 35 期我来确认一下对 35 期从这种学术科研的角度来讲就是世界范围内对于专业垂直领域的大模型研究其实一直在推进就比如 OpenAI 就前段时间 12 月中那个分享会提到的这个强化微调技术

也就是用这种少量的高质量专业领域的数据让模型去明白明确这个领域的任务是什么这和传统微调的区别就在于强化微调呢就是开始让模型去学习特定领域中的逻辑了而非仅仅去基于模仿输入内容来进行输出就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因为市面上已有的 GPT 产品都是用 agent 的思路来做也就是让不同类型的 AI agent 去针对性的处理不同的任务和不同的流程

从而让 AI 产出的这个内容有更好的精准度和完成度

这种方式其实主要还是在依靠数量的叠加还并未真正把大模型推理能力纳入进来还有 OpenAI 其实也开放了一段时间的 GBT-01 应该也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数据和经验所以在专业领域应用的后续发展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说到这里但其实我对于最后落地的完成度依然保持一个比较冷静的态度因为法律学科在众多专业知识领域当中依然有其特殊的复杂性

很多人觉得法律的生命在于逻辑我也不否认因此法律人工智能如果要搞定推理那一定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对于从业多年的法律人而言其实大家都清楚很多时候法律的适用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其实也并不是单纯的推理了

很多时候法官的判决与政府机关的处罚文书真的是靠逻辑得出的结论吗其实不一定每个结论背后都有很多的政策考量和其他因素的干扰的而且换一句话说换个视角来看法官的判决究竟是推理得出的结论还是说法官有了一个目标的方向判断过后再套用合适的论证路径呢这其实不太好说所以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所以我个人还是觉得法律领域的大语音模型产品也许需要同时把推理的思路和 agent 的思路结合起来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场景寓意优化比如说普通法系更侧重于不同案例的事实区别然后不同的事实导致的不同的结论而大陆法系更侧重于法律概念的定义和解释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在进行逻辑推理然后做到这些还不够就产品化的时候你还要尽可能的去展现 AI 的分析过程供专业人士判断决策

所以说法律 AI 应该还有蛮长的一段路需要走的不过也无法排除就是 GBT5 或者 6 出来之后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但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等待和观察吧

除了前沿趋势之外,我也分享一些可以极大提升工作学习效率的 AI 产品的使用心得吧我这学期的普通法学习全程都深度使用了 GPT 产品来辅助就是我个人觉得大语言模型表现的最好的两个任务,就是总结和翻译特别是它可以基于你设定的背景信息来执行任务,效率可以说是非常非常高的

因为普通法学习需要阅读大量的判例材料来总结背后的规则和说理过程然后这下下是大语言模型最擅长的东西

而且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呢我隐约感觉到 AI 好像对诉讼行业产生的影响也许要大于非所这是反直觉的当然我的预测也不一定对啊就是我在学习过程当中就类比诉讼律师的这工作流程诉讼律师找案例做摘要然后起草特定的这个说里断络的这种任务就是 AI 做的相当出色而且大部分情况要比我这种非英语母语的人做的更好

反而呢在飞速律师常见的改合同任务当中 AI 的表现还是比较糟糕的就是 AI 你的效率要提升到超越已有的律师改模板这个事情就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这个难度飞速工作都是以不同类型的模板来作为基础嘛所以当然这也只是一些个人的判断和观察我的感觉就是说 AI 的对诉讼行业的影响未必要比飞速来的小

这里就会遇到另一个悖论就是我出国读书不就是来练英语的吗然后用 AI 岂不是会减少我练英语的场景一开始我是抱有这种想法的就是说但后来我发现呢法学院要读的阅读材料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就是教学大纲上的材料跟案例你没日没夜的看也是看不完的

所以有了 AI 过后其实就可以有侧重的选择一些材料来精读然后用 AI 去总结一些其他材料来给你的课堂互动提供素材这会让你的法学院学习更有信心而这个信心恰恰是外余锻炼中最重要的东西最后再聊聊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就是法律市场的困境和破局

今年基本上每个月都能看到知名的国际律所关闭中国办公室的消息也有不少朋友被波及到我个人觉得这个趋势应该还是会持续下去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说对华投资的断崖式下滑当初这些外所是离中国办公室的初衷也都是为了服务更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和业务现在这些投资和业务都没了关闭办公室也是很合理的商业决策关办公室的速度还是有超出大家预期这里有很多地缘政治角度的考虑大部分国际律所都要面临二选一的这种两难境地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合作也许会给你在美国欧洲的业务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就要面临更多的合规安全层面的审查

比如说美国把很多企业放上了各式各样的清单但凡和这些企业有连接点的都无法避免其合规问题波及自身了因此保留有中国办公室可能不仅仅是赚不到钱的问题就是可能还会对其他地区的业务产生影响就这个很要命办公室关起来很迅速那过段时间重新开起来会很容易吗我个人并不是这么认为就即便没有地缘政治的因素外所在中国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如果说 20 年前很多业务只能外锁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的话那么现在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内锁做不了而只有外锁才能做的业务了外锁进入中国这些年可以说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这种跨境商市法律人才

现在广泛分布于红圈所和各大这种企业外所的收费也需要遵照全球相对统一的费率标准这也导致了内所的律师费常常只有外所的一半不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说在中国扎根很不错的外所通常也都采取着比较灵活的收费标准而且其组织架构啊薪资水平啊人员构成其实也都做了一定的本土化处理

不一定是完全遵照国际上的这种标准所以国际所的中国办公室本质上我说实话开始越来越像国际化程度高的中国所了那与之相对的中国律所是否到了走出去的时候呢这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中国企业的出海程度了欧美律所的全球扩张赶上了经济全球化但与之相对的当前的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可以说大大增加了中国企业和律所的出海难度

但这是一个艰难但却不得不做的事情不管你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

所以结合这几年企业出海的法律服务呢可以感受到中国企业还是信任去找一家有中国背景的律师团队来为他们的出海法律事务来做一个统筹协调的工作这里面一方面是因为信任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方便就是你直接找当地律所也 OK 但其实对接起来除了沟通不便之外就是很多时候也很难去控制律师费

以禁止调查为例现在比较靠谱的一种模式就是说中国企业让中国团队去先行审阅这些文件然后梳理出需要境外律师确认的问题点然后再就特定的问题点让境外的律师触及法律意见来整合到尖调报告当中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客户比较踏实而且也能够方便控制相关的成本所以未来中国律所为企业出海提供法律服务的模式我个人觉得不一定是需要去当地开办公室

换句话说在物理上开设办公室也许更接近于形象工程主要是作为对外展示的名片或是给这种跨国差异率提供一个比较体面的歇脚点

所以这些办公室不一定要投入很多的人力成本因为大量的实质性工作还是由国内团队在推进完成吧说句实话其实这样的模式在国内早就很普及了就是很多朋友应该会发现就很多国际所的香港办公室业务其实也都是由大量的北京上海办公室的律师团队完成的律所在收费的标准上灵活性更大就是说一方面律所可以以香港标准费率来收费或是稍微低一点的价格来获得优势

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律所通常只需要承担中国境内律师的工资成本这还是挺划算的然后对律师而言这些在内地做香港业务的律师通常收入会高一些的然后他们也不必去香港承担高额的生活成本和这种压抑的生活空间总体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多盈的局面当然也不是说出海去开办公室就没有意义了作为一个网络节点就是说办公室在整合当地资源和了解本土文化

这个平台属性还是很重要的只是其功能定位人员构成然后工作模式我觉得会和此前国际所全球化的这个路径有很大的这个区别特别是新冠疫情又让远程协作的这种工作习惯得到了大规模普及相信不少人应该都会觉得真香聊完了宏观的趋势目光再回到律师个体的成长吧

就是外商投资的大量减少呢其实对于这一代律师处理跨境商事法律事务的能力也会造成一些困难就是说跨境的交易少了然后国外企业在本地的运营少了就是特定律师的技能也必然就锻炼的少了嘛就说句实话我在做律师这几年接触到的

项目质量相较于实习生阶段的项目质量就是已经有着肉眼可见的下滑了就倘若这轮经济周期过后市场重新开始有起色时就到时候就是可能潮水退去不同律师团队的服务质量差别会很大很大但似乎你现在也没有办法为此焦虑就是一方面是律师个体很难去改变这种情况

能做的无非也就是说在工作之余积极关注行业动态然后在已有的一些项目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你基本上也不太能指望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再去模拟着锻炼一些涉外法律服务的技能另一方面呢还是因为我对于人的学习能力是比较有信心的如果真的来项目了

很多律师应该都能很快在一两年之内迅速成长起来虽说赶不上从业十几年的老炮但我觉得处理 70%的类似工作应该问题都不大还是要对自己有信心此外想提的就是前人经验对于当下律师成长的这种可参考度吧

就是人们在考虑职业规划时前辈的路径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而且很多前辈通常也会拿自己的过往履历来教导手下人说白了目的无外乎良点就是说一是增加手下人做律师的这个信心和动力二是希望团队人员流动性小一些让他们老老实实跟着自己干但其实从结果上应该都有点事与愿违吧就是说教未重的领导似乎

已经不太受当下打工人的喜爱了就是哪怕对方真的是想对你好就是需要冷静看待的是呢过去 20 年的律师成长路径已经很难匹配当下职业晋升的需求了就之前律师还可以专注于某一领域来勤勤恳恳的干活一步步成长为合伙人但目前的知名律所对于新晋合伙人都提出了很高很高的创收门槛动辄几百万就这里面有一个悖论就是

干活越是勤勤恳恳的律师可能越是没有办法去满足这样的创收标准就是背后的核心原因还是就是说蛋糕没有变得更大以前年轻的合伙人可以伴随着蛋糕增大和老合伙人们合作愉快分配愉快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是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会采取行动来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也没有办法所以对于当下的律师而言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首先对于律师职业的心态要开放就并非所有人都必须要把律师作为其一生的事业吧就是也没有必要觉得自己干了律师就似乎干不了其他了其实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要有信心就是说

我觉得在合理范围内搞搞副业不管是对于自己律师心态的调节还是说在未来长远规划的灵活性而言我觉得都是很有好处的其次是在律师的领域之内我觉得也要开放的去学习其他职业领域的知识而非仅仅局限于自己已经做了很久的那么一两个细分领域

就是未来三五年客户受限于成本的原因并不会就特定的问题来找特定的团队当然除非是出了很大的问题任何人还是希望一个团队或一个律师就可以满足自己大部分需求来减少这种交易成本这里面虽然和专业性有矛盾但这就是事实就客户不需要在所有板块都找到满分的选手来做未来律师可能更需要去承担这种多面术的角色对很多职场新人或是法学院的学生而言我想大家也都意识到了

如果你想要单纯赚钱的话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律师其实并不算一个很好的赚钱模式的职业选择换句话说就是律师他不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职业相反他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和技能密集型的所以底层上调整一下自己对于这个职业的这种收入层面的期待或许我觉得对自己长远的职业规划是有好处的

聊了这么多有的没的最后还是要感谢这一年来各位听众对这档播客机智的律师生活的支持也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圣诞快乐然后春节快乐新的一年呢希望可以多一些生活中的开心少一些职场中的烦恼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在未来一年有希望我聊一聊的话题可以通过评论区或者说 show notes 中的邮箱留言来互动每一年的这个年终企划的评论区都是长期开放给大家希望大家多一些互动交流的所以呢最后依然感谢大家的收听感谢你的时间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