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Write it!写下来!”文学播客项目邀请到诗人、译者、哲学博士胡桑作为嘉宾。对话主题关于伊斯坦布尔、关于帕慕克、关于城市与漫游。
【本期对谈人】
沈奇岚 博士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文化学者,作家。于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曾任《艺术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出版社艺术主编。现任《书城》杂志编委。
沈奇岚关注艺术和哲学的对话,与国内外艺术机构策划有多个富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和论坛项目。
胡桑
诗人、译者。哲学博士。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著有诗集《赋形者》)、散文集《在孟溪那边》)、评论集《隔渊望着人们》)、《始于一次分神》),另译有奥登、洛威尔、辛波斯卡、米沃什、鲍勃·迪伦、伊森·卡宁等人的诗集、随笔集和小说译著出版。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
【时间轴】
04:35 胡桑老师阅读帕慕克的契机,以及被深深打动的原因是什么?
09:58 《伊斯坦布尔》的立体跳跃感,呈现出城市的迷宫、梦幻感
13:10 漫游者姿态:像异国旅行者一样重新与城市连接、对话
20:48 帕慕克与普鲁斯特对城市书写的不同:「历史」与「时间」
27:09 帕慕克「偏爱」的伊斯坦布尔:雾里的「呼愁」与废墟感,夕阳中的帝国记忆、世界的交界点
32:22 如何通过作家的眼光打量这个城市?
38:28 作家与城市的交融:进入身体再生长出来
43:38 「一个对自己童年没有感受的人不太会成为作家。」
50:58 作为摄影师的作家:多了一种看待世界的目光和可能性
59:55 「一部分作家,他的养分吸收不是通过根部,而是无根性。」
63:08 《伊斯坦布尔》带来的「新旧交织的废墟感」
65:07 胡桑老师的下一本书,要写「陈旧的人」,挖掘过去形成新的当下
69:15 《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在辨认另一个自我
73:49 本雅明的书写:以引文形成自由穿梭的「拱廊」
78:00 作家的任务就是把新媒介带来的新体验书写出来,享受在里面如何迷失
81:10 胡桑老师的书籍推荐:《瘟疫之夜》《批评与临床》《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庄子评传》
【原声摘录】 写作可能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就是刚刚我们说到这些作家,他用他的方式把这个城市在时间中擦亮,然后以他的方式把它给辨认出来,我们借由他的目光,然后把那些城市重新认知了一遍。城市现在是被编码了,但不是被命名了。命名是我们写作者和艺术家的任务。语言是有这个能力的,当你重新给它一个名字的时候,它被编码的那个事实就被消解掉了。我们要动用语言意外的潜能、意外的力量,重新给这些事物一些名字。语言发生偏离的时候,文学就诞生了,艺术也就诞生了。我喜欢帕慕克的一点就是在于他一直能够非常精准地把握一个人和这个世界,和他所身处的空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又不是那么赤裸裸的、非常粗砺的一种现实而已,它是一种很内在的关系。帕慕克的文字里面总是沉浸着一种非常深厚的关于事物的记忆,关于他所在的城市的情感,还有就他关于这个城市会有一个非常广阔的时空的一个感知。 【节目信息】
策划:沈奇岚博士(微博@沈奇岚博士))
发起:BEING CLUB*奇妙读书会
出品: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
【与我们联系】
微信公众号:碧云BAM
微博:浦东碧云美术馆)
客服微信号:beingartmuseum(添加微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听众反馈)
小红书:浦东碧云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