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杏坛传奇(下)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杏坛传奇(下)

2024/12/4
logo of podcast 档案揭秘

档案揭秘

People
石宁海
Topics
石宁海: 本节目讲述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立,以及它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它最终走向衰落的原因。研究院汇聚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国学大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学术成就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内部对研究院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争议,以及经费分配等问题,最终导致研究院的停办,王国维先生的去世也成为了研究院衰落的转折点。 江亮夫: 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我亲身经历了研究院的辉煌时期。四位导师的学识渊博,教学方式各有特色,让我受益匪浅。梁启超先生的治学严谨,王国维先生的考据精深,陈寅恪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赵元任先生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研究院的学习条件优越,图书馆藏书丰富,师生关系融洽,每周六的同乐会更是增进了师生感情。 周传儒: 我对王国维先生的印象是:上课从不迟到亦不早退,风雨无阻,不说废话,以说明体质为度,他人已说过的东西从来不抄袭,不略美,不诋毁,说话负责,做事负责,是一个地地道道扎扎实实的君子。 吴宓: 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办者之一,我致力于将研究院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学术机构,并制定了相应的扩充计划。然而,由于校内其他教授的反对,以及经费分配等问题,我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曹云祥: 作为清华校长,我最初的设想是创办一个多学科研究院,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决定先创办国学研究院作为过渡产品。 张鹏春: 我认为国学研究院应该缩小规模,专注于高深专题研究,而不应该教授普通国学课程,这符合大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梁启超: 我同意张鹏春先生的观点,国学研究院不应染指大学部普通国学课程,研究院应该专注于高深的研究。 王国维: 我同意张鹏春先生的观点,国学研究院应该专注于高深的研究。 陈寅恪: 我的教学注重思想性,学生需要结合多篇文章才能理解我的思想。 赵元任: 我的教学方法更加现代化,将印度欧罗巴语系的发音方法运用到汉语的声韵学中。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清华国学研究院只存在了四年?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终结主要是因为校内对它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存在分歧,尤其是与其他学科的资源分配冲突。此外,导师梁启超和王国维的相继离世也加速了它的衰落。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是谁?

四大导师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招生考试是如何进行的?

招生考试分为三部分:上午考中国哲学和英语,下午考论文。考试地点在法政大学,考完后试卷由老师带回清华园。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图书馆条件如何?

图书馆非常宽敞,可容纳三四百人,电灯明亮,阅览室有大量字典和工具书。学生可以无限量借书,甚至可以直接进入书库看书。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们如何教学?

导师们各有特色:王国维严谨负责,陈寅恪学识深厚,梁启超参考海外观点,赵元任则采用现代语言学方法。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指导学生独立研究。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师生关系如何?

师生关系融洽,每周六有同乐会,师生一起讲故事、背书、唱戏,梁启超和王国维在同乐会上也表现得非常亲切。

王国维为何选择自杀?

王国维的自杀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包括长子去世、与老友罗振裕绝交、时局动荡以及个人对未来的绝望感。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经费使用情况如何?

国学研究院的经费使用远高于其他院系,1926-1927年度,全校购书费用的44%用于国学研究院,导师月薪也远高于其他教师。

Chapters
本期节目讲述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短暂而辉煌的历史。它云集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国学大师,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对中国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因种种原因而停办。
  • 1925年成立,只存在了四年
  • 汇聚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大师
  • 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
  • 最终因经费、发展方向等问题停办

Shownotes Transcript

环球资讯广播接下来您将收听到档案揭秘时间勇往直前历史成为永恒环球资讯广播档案揭秘与您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时代的变迁 1925 年 9 月 9 号清华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

这一年对清华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一年因为清华正经历着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向一所真正大学的过渡在这个过渡期清华出现了一个既不属于留美预备班也不属于大学部的学术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

作为一个过渡产品清华国学研究院只存在了四年培养的学生也不过七八十人但却云集了当时学问最好声望最龙的四位国学大师梁启超 王国伟 陈寅恪 赵元润在崇尚民主与科学的大背景下清华国学研究院是怎样在一番大整顿计划下产生的

梁王 陈兆这四大导师又是怎样齐聚国学研究院的他们的学识和特别的教学方式是怎样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成效显著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又为何走向了终结呢我是石宁海本期档案揭秘为您讲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性谈传奇下在上期节目里我们讲到

五四前后一方面人们对新思想新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国固有文化继承发展弘扬传统文化进而重拾文化自信重新定义自己的呼声也同时诞生而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成立的 1923 年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为清华的发展列出了三大计划

改设大学 筹备大学基金 拟设研究院一开始曹云祥想创办一所与本科教育相衔接的多学科研究所但基于多方面考虑 他决定率先创办国学研究院并委任有哈佛三杰之称的吴密承担起创办国学研究院的重任

吴密到任以后立刻投入到各项筹备工作中并且顺利请到了梁启超、王国伟、陈寅恪、赵元润为清华国学院的导师 1925 年这四大导师先后搬进了清华园 1925 年 7 月 6 号到 8 号清华国学研究院和大学部在位于城内李格老胡同的法政大学举行了招生考试

根据《无秘日记》记载上午八点到十点考中国哲学十点半到十二点半考英语午饭以后下午两点到五点考论文下午五点半老师们带着考卷乘车返回西郊的清华园

第一届清华国学研究院计划招收 30 名学生后来两名考生没能入学又从备选名单中补招了一人他就是后来成为楚词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家的江亮夫江亮夫决定报考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招生考试都已经结束了他专门给梁启超写了一封自荐信这才争取到了补考的机会

根据江亮夫回忆,在考试那天梁启超亲自跟他谈了话,了解到他曾在四川读书,于是给他出了一个论文题目叫《世数数学》。江亮夫很快就写了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梁启超看了以后很满意地说,这篇文章说明你在四川读书时是个用功的人。

午饭过后王国维又来主考考题都是关于小学考据方面的江良夫此前看过相关的书籍所以打起题来毫不费力王国维也连声称号过了两天江良夫接到了清华的通知参加复试并且告诉他这次考试如果考及格他就会被录取

江亮夫信心满满谁知道这个名为普通常识的考试却是相当的生僻十八罗汉的名字他一个也写不出来二十几个地名也只写出了十六个汉语言学和哲学他考得不错但是许多有关佛学的知识他答不出来但让江亮夫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被录取了他的行李被送到了靖斋第一号寝室

当时清华的经费充足条件不是一般大学可以比的达到什么标准呢学生宿舍两人一间吃饭六人一桌四菜一汤但最让江亮丰满意的是清华有一间巨大的图书馆

图书馆四壁都是书 桌子上的电灯很亮 里面可以坐三四百人另外还有阅览室 一桌六人 两盏灯 四周摆满了字典 词典和其他的工具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还有一个特殊的优惠 那就是借书无限量只要写下书目清单放在门口 两个小时以后就有人把书送来

如果提出书单,馆内没有,还会想办法去买研究院的学生还可以直接进入图书馆的书库内看书就这样,1925 年 9 月 14 号,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正式开学了开学以后,四大导师的学识和他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周川如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第一届学生,他这样评价王国维

上课从不迟到亦不早退风雨无阻不说废话以说明体质为度他人已说过的东西从来不抄袭不略美不诋毁说话负责做事负责是一个地地道道扎扎实实的君子同学住的地方不来来就是上课上完课就走他家住在西院同学住新大楼相聚二三里

同学们常去看他质疑情义他必结诚相告欲有不知道的事他就说拂晓得喽没有一次掩饰他写字工整小而秀但不讲究卑贴周传儒对恩师的回忆言简意赅客观平实一个实实在在做学问的君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对于陈寅恪的学问江亮夫说自己一辈子也摸探不着他的底陈先生最大的特点每一种研究都有思想做指导听他的课要结合若干篇文章后才悟到他对这一类问题的思想陈寅恪强大的语言能力更让江亮夫瞠目他引的印度文 巴黎文以及许许多多奇怪的字我都不懂

就是英文法文我的根底也很差所以听银雀先生的课我感到非常苦恼去问他吧几乎每个字都要问陈先生身体弱冬天要穿两件皮袄见他书读的这样多这样好而身体这样差学生们都很心疼

然而学问如此深厚的陈先生每周还有两天要从清华奔波到城里找人去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么一个大学者还在这样勤奋读书像我们这些人不称其为人了真是无地自容

两起超讲课不但运用教刊、考证等中国传统学术方法去分析古籍的真伪、年代还经常参考海外学人的观点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的眼界赵元任与其他三位先生比较起来教学方法更加现代他讲的描写语言学是把印度欧罗巴语系的发音方法运用到汉语的声韵学中

多年以后江亮福仍然感慨清华园的先生们却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他们不仅给学生以广博的知识高深的学问而且教会学生做学问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特点指名研究的方向最后让你自己独立研究

除了学业上受益良多,与四位导师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也成为学生们终身回味的温馨画面。为了增进师生感情,清华国学研究院每周六都会组织一个同乐会,师生都要参加。在同乐会上有人讲故事,有人说笑话,有人背书,有人唱戏。梁启超和王国维上课的时候虽然很严肃,但是同乐会上一点也不摆架子。

有一次梁启超说要背一段《桃花扇》结果背着背着把整本书都背了下来一向沉默内敛的王国维当即站起来背诵了《两经赋》活泼的赵元任命人把美人的茶杯收在一起敲打调音后竟然用茶杯敲出了一首乐曲

陈寅恪为人比较严肃在公开场合不太跟大家说说笑笑但私下谈话也是非常幽默 平易近人的总之 清华国学研究院无论从教学设置还是师生关系与现代的大学或研究院的感觉并不太一样它有着传统书院的古风与温情但遗憾的是学术神话一般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只存在了四年

就落幕了国学研究院运行半年成果非常显著吴密也很满意他在校务会议上提出第二年的发展计划增设古物史料陈列室与外界合作进行考古发掘增聘教授两人下届招生由 30 人增至 50 人经费增加 1.1 万元国学研究院兼办普通国学

然而他的扩充计划刚一提出就遭到校内很多教授的反对其实清华国学研究院在筹备之初关于它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清华内部就存在着差异国学研究院到底是一个独立的学术机构还是与清华本科教育相连接的研究生院大家理解是各不相同的

在清华改办大学以后分为刘美玉科、大学部、国学研究院三组顶壁包括清华教务长张鹏春在内的很多教授认为国学研究院原本就是一个过渡产品因为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清华无法立即创办一个多学科研究院所以才先设国学艺科

吴密提出要扩大国学研究院的招生规模和预算就意味着挤占其他学科的发展空间了为此张鹏春提出清华国学研究院应明定宗旨缩小范围只做高深之专题研究而不教授普通国学教授代步天聘学生争取从严或用津贴之法

简而言之 国学研究院不应该染指大学部普通国学课程后来校务会议经过表决 通过了张鹏春的提议吴密 梁启超 王国维都不同意缩减招生人数会后梁启超置信吴密 甚至有了隐退之意我们平心而论 张鹏春对国学研究院的定位符合筹办清华大学时的最初设想也符合大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所以经过了一番解释劝说以后梁启超王国维都先后同意了张鹏春的主张在几天以后召开的校务会议上决定当多学科研究院成立时将国学研究院并入其中不难看出这跟吴密期待国学研究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机构想法相去甚远了

其实在国学研究院成立前就有人表示过反对反对者认为大学应该优先发展文理基础学科其次是应用学科而不应该把有限的经费都用于办国学研究院

不得不说当时的国家积贫积弱率先发展自然科学的确有相当的合理性更何况这种矛盾并非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直接影响到不同学科教授的薪酬经费预算购置图书设备等具体的利益

以图书馆购书经费为例 1926 年到 1927 年度全校购书费用总额是 3.3 万元其中国学研究院就用到了 1.45 万元竟然占总额的 44%而清华改办大学以后刘国阳的中国教师月薪是 200 元到 400 元梅刘国阳的中国教师月薪 100 元到 200 元职员月薪最高的 50 元到 60 元

而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们呢月薪一律是 400 元这远远高于其他教师同时学校对国学研究院的投入也远高于其他院系不免会引起院外人的侧目虽然清华校内其他院系的教授对国学研究院颇有微词但是国学研究院衰落的转折点是为王国维、梁启超两位导师的先后谢事

1927 年 6 月 2 号王国维照例清早起床由夫人为他梳理发便后去国学研究院上班按照他女儿王冬明的话说当天无丝毫异样上午王国维与同事们商讨了一下下一期招生事宜后出了校门叫了一辆人力车 10 点左右来到颐和园

临走时他嘱咐人力车夫在园外等他可谁知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出来王国伟缓步走过长廊在施放前哭坐了半小时接着又走进鱼枣轩从身上掏出一支纸烟抽完以后他毫无征兆地从鱼枣轩的石阶上纵身一跃跳进了湖中

距离鱼藻轩大约十几米,正好有一位青岛夫目睹了王国维头水的全程,他立刻跑来将王国维救上岸。但奇怪的是,整个过程不足两分钟,因为湖水较浅,王国维后背的衣服甚至都没有打湿,但是他却已经撒受人寰了。

后来人们发现他入水时将头用力栽进湖里的淤泥中致使口鼻堵满淤泥窒息而亡可见其死意之坚决文训感到颐和园的无密目睹了王国威遗体的惨状王先生遗体我专地上附一破屋之炉席皆席瞻视衣上面色如生

在场的清华师生和王国维的家人无不失声痛哭人们从王国维身上发现了一封遗书开篇《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亦无再辱一句话广为人知但王国维到底遭到什么奇耻大辱使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赴死呢

长久以来关于王国为之死一直流传着几种说法有人说他是为了殉卿而死有人说他是因为长子刚刚过世又逢倾家罗振裕逼债休奋而死最深入人心的解读是来自陈寅恪先生的《殉文化说》其实这些解读都有牵强之处

纵观他前后的个人生活和心理变化不能看出他的一意赴死是多方面原因共同起效的结果 1926 年 9 月 26 号王国维的长子王千明突然病逝年仅 27 岁老年丧子给王国维的打击可想而知一向沉默内敛的他逢相识即告以长子死矣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乌鲁偏逢连夜雨,长子过世几个月后,他又与多年老友加亲家罗振裕绝交了。然而从与罗振裕绝交,到王国为陈胡,中间毕竟还间隔着大半年时间,这期间又发生了什么变故呢?1927 年 4 月,张作霖杀害李大钊,北京学界大为愤怒,后来北京的时局日趋紧张,

一方面张作霖加紧迫害进步人士另一方面北伐军攻下南京渡江北上北京上下人心惶惶

清华甚至有教授带着家眷去了美国一时间传闻四起有的说湖南遗老叶德辉被北伐军杀了有的说罗振裕已经躲进东郊民巷某国大使馆了清朝的遗老们纷纷逃难连梁启超都搬回天津去了所以王国威的心中大为惶恐

根据处资学家江亮夫回忆当时好几个人都专程到王家劝王国维捡辫子有一次王国维甚至问江亮夫的意见他说 亮夫 有人劝我捡辫子 你看怎样江亮夫安慰老师说老师 你别管这些事这个学校关系到国际关系

本校是庚子赔款而维持的一定要看国际形势你捡不捡辫子只是形势江亮夫还劝他不要离开清华一步江亮夫最后一次去王国维家王国维对他说亮夫我总不想再受辱我受不得一点辱江亮夫虽然难过但没有听出他的弦外之音

没想到几天后竟传来了先生的死讯 1927 年年末梁启超的身体状况也是每况愈下渐渐无法上课紧接着北伐成功国民党控制了北京校长曹云祥辞职离校赵元润也赴南京十余所任职去了四大导师离去三人唯有陈寅恪一人坚持上课大有姑母难知之感

1929 年 7 月送走最后四名毕业生后清华国学研究院停办虽然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清华国学研究院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开创的研究国学的新风气四大导师的风采仍像一个经久不息的神话流传至今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石宁海

欢迎您在总台多个新媒体平台收听环球资讯广播的节目或参与互动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听客户端随时收听节目关注总台环球资讯微博了解更多国际热点本期节目选编自北京日报原作者黄佳佳编辑海宽制作小蕾王鑫兼职蔡耀远感谢大家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