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of episode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杏坛传奇(下)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杏坛传奇(下)

2024/12/4
logo of podcast 档案揭秘

档案揭秘

People
石宁海
Topics
石宁海: 本节目讲述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立,以及它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它最终走向衰落的原因。研究院汇聚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国学大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学术成就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内部对研究院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争议,以及经费分配等问题,最终导致研究院的停办,王国维先生的去世也成为了研究院衰落的转折点。 江亮夫: 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我亲身经历了研究院的辉煌时期。四位导师的学识渊博,教学方式各有特色,让我受益匪浅。梁启超先生的治学严谨,王国维先生的考据精深,陈寅恪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赵元任先生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研究院的学习条件优越,图书馆藏书丰富,师生关系融洽,每周六的同乐会更是增进了师生感情。 周传儒: 我对王国维先生的印象是:上课从不迟到亦不早退,风雨无阻,不说废话,以说明体质为度,他人已说过的东西从来不抄袭,不略美,不诋毁,说话负责,做事负责,是一个地地道道扎扎实实的君子。 吴宓: 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办者之一,我致力于将研究院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学术机构,并制定了相应的扩充计划。然而,由于校内其他教授的反对,以及经费分配等问题,我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曹云祥: 作为清华校长,我最初的设想是创办一个多学科研究院,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决定先创办国学研究院作为过渡产品。 张鹏春: 我认为国学研究院应该缩小规模,专注于高深专题研究,而不应该教授普通国学课程,这符合大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梁启超: 我同意张鹏春先生的观点,国学研究院不应染指大学部普通国学课程,研究院应该专注于高深的研究。 王国维: 我同意张鹏春先生的观点,国学研究院应该专注于高深的研究。 陈寅恪: 我的教学注重思想性,学生需要结合多篇文章才能理解我的思想。 赵元任: 我的教学方法更加现代化,将印度欧罗巴语系的发音方法运用到汉语的声韵学中。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清华国学研究院只存在了四年?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终结主要是因为校内对它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存在分歧,尤其是与其他学科的资源分配冲突。此外,导师梁启超和王国维的相继离世也加速了它的衰落。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是谁?

四大导师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招生考试是如何进行的?

招生考试分为三部分:上午考中国哲学和英语,下午考论文。考试地点在法政大学,考完后试卷由老师带回清华园。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图书馆条件如何?

图书馆非常宽敞,可容纳三四百人,电灯明亮,阅览室有大量字典和工具书。学生可以无限量借书,甚至可以直接进入书库看书。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们如何教学?

导师们各有特色:王国维严谨负责,陈寅恪学识深厚,梁启超参考海外观点,赵元任则采用现代语言学方法。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指导学生独立研究。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师生关系如何?

师生关系融洽,每周六有同乐会,师生一起讲故事、背书、唱戏,梁启超和王国维在同乐会上也表现得非常亲切。

王国维为何选择自杀?

王国维的自杀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包括长子去世、与老友罗振裕绝交、时局动荡以及个人对未来的绝望感。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经费使用情况如何?

国学研究院的经费使用远高于其他院系,1926-1927年度,全校购书费用的44%用于国学研究院,导师月薪也远高于其他教师。

Chapters
本期节目讲述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短暂而辉煌的历史。它云集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国学大师,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对中国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因种种原因而停办。
  • 1925年成立,只存在了四年
  • 汇聚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大师
  • 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
  • 最终因经费、发展方向等问题停办

Shownotes Transcript

Empty